郑板桥一生简介(风流才子的艳遇猝不及防)
张文艳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对这位画家的经历,我们做了简单的梳理,而关于他的一段著名的艳遇,在这里要回顾一下,才子风流必然浪漫。
仕途经历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也就是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郑板桥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郑板桥的经历梳理到这里,接下来便是他的一段奇特的艳遇了。
雍正十三年春,郑板桥到扬州春游,寻访北郊大虹桥外的玉勾斜宫女坟。到了玉勾斜,口渴了,便找到了一个小茶摊,一位老婆婆在小厅堂接待了他。郑板桥发现墙壁上挂着的书法作品是他的诗词,心中暗自吃惊,问婆婆:“敢问这位大妈,你可认识郑板桥?”老婆婆说:“久闻大名,可惜的是没有见过!”郑板桥便报上姓名,婆婆听了非常高兴,立刻冲着里屋喊:“五儿,快出来,你看谁来了!”不一会儿,一曼妙女子出来,得知郑板桥光临,异常高兴,并向他求《道情》十首,郑板桥收心静气,提笔挥毫,一气把十首《道情》写完,尚觉意犹未尽,乘兴又题了一首《西江月》赠五姑娘:
微雨晓风被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胧,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老婆婆见两人情投意合,开门见山地说:“听说先生丧偶未娶,如蒙先生不弃,何不纳小女为箕帚之妾,以遂了小女爱慕先生的心愿!”真情实意,令板桥怎能不动心,便承诺:“今年是乙卯年,明年是丙辰年,逢辰年大考,后年是丁巳年,如果能考中进士,我一定来迎娶五姑娘,但不知五姑娘能否等?”母女闻之,异口同声回答:“能。”
乾隆二年(1737年),郑板桥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早已过了承诺的期限,后来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