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四川唯一的状元(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科举形成于隋唐时期,宋朝时逐步发展完善。相比于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制度意味着更多机会,毕竟这对参考者的要求很低,只要不是贱籍就可以,无疑给很多平民百姓带来希望。理论上来说,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考取功名,然后就能当官,所属阶层就改变了,从而也就能光耀门楣了。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选拔人才的方式比以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科举之路非常容易。从西汉武帝时起开始尊崇儒术,儒家文化就是学子们的正统学说,科举考试考的也是儒家义理,常言道“六经勤向窗下读”,只有熟读这些才有考中的希望。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最终演变出“乡试、 会试、 殿试”三级,经过层层选拔,获得皇帝钦点的才是头名状元。这可比现代各省高考状元还难上千倍,这是真正的全国第一,而且还是笔试加面试。科举制实行一千多年,也只诞生了504个状元,比如状元第一人孙伏伽、三元及第的奇才商辂,都算是名气比较大的。事实上,有一位状元经历颇为传奇,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就是晚清状元骆成骧。
▲骆成骧旧照
骆成骧,字公骕,四川资中人。骆家虽然条件普通,但由于他自幼聪慧过人,所以继父才愿意花钱请人单独教他念书。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骆成骧参加四川省乡试,以全省第三的成绩得中经魁,两年后他又通过会试,考中进士,接下来就是参加评定次序的殿试了。有意思的是,这次的殿试与以往不同,那时清朝早已被欧洲列强打得一败涂地,就连日本都能击败北洋水师。痛定思痛之下,朝廷意识到“之乎者也”无法御敌,大清真正需要的是救国良策,因此这场殿试考的就是时政策论。
▲光绪皇帝剧照
这对很多书呆子来说简直就是要命,但骆成骧却不是闭目塞听之人,他自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殿试之时慨然提笔,洋洋洒洒地解时局说对策,快结尾时他悄悄抬头看了看宝座上的光绪帝,一代帝王却是满面郁结。看到这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再想想风雨飘摇的国家,骆成骧满怀悲愤地在试卷结尾处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八个大字。另一方面,这是光绪皇帝第一次真正主持殿试阅卷,当他看到骆成骧试卷结尾那满怀情感的八个字的时候,非常感动,难得一个外人能心疼自己为君不易,于是御笔一点,骆成骧就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四川籍状元。
▲清代殿试金榜(复制品)
骆成骧高中状元后,例授翰林院编修,随后出任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还创办了四川高等学校(川大前身),基本都与教育有关。在之后的“戊戌变法”中,骆成骧也提出不少利国良策,但那场变法毕竟只是烟花一场,最后六君子身首异处,其他人也是流的流,降的降。骆成骧在一腔热血付诸东流后,终于明白了清朝气数已尽,索性辞官归隐田园,当了个教书先生。在他看来,自己既不能救国,那不如就育人好了。清帝退位,北洋政府听说他的才华,想邀请他出来做官,并许四川省议会议长的要职。骆成骧一方面感念当初光绪皇帝的伯乐之恩,一方面还是想教书育人,任职一段时间后还是选择了辞职。
▲民国议会旧照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夏,骆老先生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岁。骆成骧多年为官,家中却一贫如洗,素来有“布衣状元”的美名。得知此噩耗后,当地百姓家家挂白凭吊,上万人送他的棺椁出城,场面甚为壮观。虽说死后殊荣,但是骆成骧的一生,眼见君王死国家衰,状元之才郁抱于怀,实在是哀之甚深。
参考文献:
《大清状元》《中国历代状元传略》
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