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齐中的良莠(良莠不齐稂莠不齐)
拙文《莠子·鬼稻·鬼谷子》称,看电视片《大田种植有奥秘》中的莠子时联想到鬼稻,当时还联想到“良莠不齐”一词,因为莠子高出正常谷子,鹤立鸡群一般,极其形象地展示出良莠不齐,令人拍案叫绝后来,趁闲手机查寻“良莠不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简直颠覆了三观,引出一大堆啰嗦事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良莠不齐中的良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莠不齐中的良莠
拙文《莠子·鬼稻·鬼谷子》称,看电视片《大田种植有奥秘》中的莠子时联想到鬼稻,当时还联想到“良莠不齐”一词,因为莠子高出正常谷子,鹤立鸡群一般,极其形象地展示出良莠不齐,令人拍案叫绝。后来,趁闲手机查寻“良莠不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简直颠覆了三观,引出一大堆啰嗦事儿。
词条介绍,良莠不齐经常被写作稂(读作廊)莠不齐,两个成语相似,但含义不同。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在一起,与鱼龙混杂含义相近;稂莠不齐则指高低不一,与参差不齐含义相近。有人指出,“良莠不齐”从元朝时的分等论人而来。明朝人田艺蘅《留青扎记》记载:元朝时把划分人为郎、官、秀三等,秀为最高等级,郎为最低等级。因此明朝称俗人为不良不秀,表示高不成低不就。秀又误写作莠,进一步演变为“良莠不齐”一词。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沧州有个学究与狐仙为友。学者刘师退经由学究介绍请教狐仙:听说先生豁达,不怕忌讳,因此特来请教先生(有关狐的事情)。狐仙笑着解释说:“天生万物,各有其名。狐称为狐,正像人称为人。呼狐为狐,正像呼人为人,何讳之有?至于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也像人类之中,良莠不齐。人不讳言人的恶劣,狐又如何讳言狐的恶劣呢?有话直说无妨。”
稂莠不齐的来历就非常古老了。《诗经·大田》有句“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大意是说:禾谷抽穗已经结实,籽粒饱满长势好,又没空穗又没草。《国语·鲁语》称:“马饩不过稂莠”,大意是只用杂草喂马(饩指饲料)。高明乾在《植物汉名图考》中解释,稂就是狼尾草,又称孟、守田、狼尾、䓞草、童粱、董蓈、小芒草、狼茅子、宿田翁、蒯草等。同书解释莠是狗尾草,又称葽草、狗尾半支等。“不稂不莠”与“既坚既好”对举,无疑说明稂、莠与正常谷子长相一样,但穗形不同,籽粒不同,属于谷田因不容易区别而难以清除的杂草,因此才被挑出来用作上等饲料喂马。正如前文《莠子·鬼稻·鬼谷子》所言,莠是野化谷子,那么稂的性质应该与莠一样。狗尾草矮小纤细,与谷子并不难分辨;狼尾草属于多年生的草,与谷子更交易分辨。可见,把谷田中的的稂和莠分别解释为狼尾草和狗尾草是很不确切的。
高明乾的解释源于明代本草学大师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列有狼尾草一条,解释说狼尾草又称稂、童蓈、狼茅、孟、宿田翁、守田,其抽穗而不成,高耸直立于在田中,因此才有宿田、守田等名称;描述称狼尾草茎、叶、籽粒都像谷子,其穗有毛,像狼尾,呈紫色或黄色,饥荒年景可以采食充饥。显然,李时珍的解释和描述存在很大矛盾。描述称狼尾草抽穗,籽粒像谷子,饥荒年景可以采很充饥,说明狼尾草是大量结籽的,显然与前面“抽穗而不成”的解释矛盾。可见,李时珍实际上说了两种草,一是称为稂、童蓈、宿田翁、守田的农田杂草,其特点是抽穗而不成;二是农田之外所见的狼尾草,其特点是正常抽穗像狼尾,结籽像谷粒。李时珍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关于稂比较详细的描述最早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稂为“禾粟抽穗而不成,因此又称为童蓈”。稍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解释:谷禾抽穗而不成,高耸真立,因此称为童粱,又称宿田翁、守田。对此,清代的焦循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中进一步解释:“谷禾生病就会只抽穗而不结籽,结籽的谷穗会下垂,不结籽的稂穗直立出露在正常谷子之上,如同高个子幼童,个头高过成年人但心智上还没有未成年,因而被称为童子。童粱就是高大仍未成年的禾谷。”但是,在这些解释中,稂的性状无疑与莠非常相似,除一个描述性的“童”字之外,二者没有区别,古人又为什么给出两个名称呢?
游修龄在《论黍和稷》(农业考古1984年2期)中认为:在野生植物驯化栽培的过程中会产生野化杂草,与作物伴生。这种伴生杂草被认为是栽培种与野生祖先种的渐渗杂交的产物。证之古籍记载,谷子(稷、粟)和黍子各有其伴生杂草,谷子的伴生杂草是莠:“恶莠恐其乱苗也”,孟子这里说的苗即禾苗。黍子的伴生杂草称稂,又称蓈、*(黍 卑),《说文解字》:“*(黍 卑),黍一类植物”。段玉裁注:“*(黍 卑)对于黍子,就像稗对于谷子”。程瑶田《九谷考》也说:“我的观察来看,*(黍 卑)的穗和籽粒都像黍子一样。”古籍中既有黍稷连称,也有稂莠并举,如《诗·小雅》:“不稂不莠”,《国语·鲁语上》说仲孙它生活俭朴,“马饩不过稂莠”。据韦昭注:“莠像谷子而不结籽”。据此等等,既然黍稷连称和稂莠并举,两两对应,那么稂和莠就是黍属和狗尾草属各自对应于黍子和谷子的伴生杂草。游先生的这个解释看来很有说服力,尽管*(黍 卑)确实是黍子中的野化杂草,但游先生没有提供“稂又称为*(黍 卑)”的古文记录,与李时珍把稂称为狼尾草犯了同样错误。
汉字中绝大部分为形声字,偏旁部首表示事物属性,另一部分为声符,表示读音,因此很多形声字可以“读半边”。但是古人选用声符造字并不是随意的,声符同样也会表示一定含义。这个规律又称右文说,由宋代的王子韶创立,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这样的一组字又称为同源字。例如:戋,表示小的意思;因此小的水称为浅,小的金称为钱,小的贝称为贱。稂的同源字中,阆表示高门,躴表示长身高个子,哴表示号啕大哭,艆表示海中大船,桹表示一种高大的树木,㢃表示高,勆表示强壮有力,朗表示明亮、响亮。可见作为声符,良在这些形声字中都有高、大、突出的含义。《宋本广韵》解释:良表示贤、善、首、长等意思。由此推论,稂字就是一种高大突出的杂草。
朱英贵先生《吉日良辰——说良》中论证认为,甲骨义中的良字刻画的是房屋外与庭院相接的回廊,是最早的廊字和郎字。廊既可看作房屋的附属设施,也可以视为房屋向外突出的组成部分,因为回廊上方为挑出的房檐以防风雨。谋圣张良字子房,字一般是对名的注释,也就是说良和房含义相同。有人解释认为,良是琅的本字,指宫殿外玉砌的廷廊,是君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待命的地方,郎、廊则是琅的异体字(见《甲骨文三期第五课》)。这些在郎(廊)下待命的人因此又被称为郎,进而演变成青年男性的美称。古人又仿照这个郎字,在良字上加女旁造出娘字,作为青年女性的美称。总之,良有突出主体之外的含义,可能古人因此把谷子地里突出高于正常禾谷的植株称为廊禾,并用形声法造出“稂”“蓈”字。
这样看来,稂确实与莠一样是谷子中野化植株,高大,突出于正常谷子之上。正如前文《莠子·鬼稻·鬼谷子》所言,稂和莠都会结籽,籽粒成熟后自然落地,休眠,第二年开春后发芽成苗。稂与与莠的区别应该就在“童”字上。莠的成熟期略早于与正常谷子,在正常谷子收获前,其籽粒便成熟落地;稂的成熟比正常谷子晚,在正常谷子成熟老黄时,稂才开始抽穗,仍然呈绿色,新穗挺拔,显得更加鹤立鸡群。也就是说,许慎《说文解字》所说“抽穗而不成”,其中的“不成”指不成熟。稂是成熟期较晚的野化谷子,其原因:一是稂的生长期比正常谷子长;二是稂的种子颗粒较大,休眠期长,发芽出苗晚。稂这样的野化植株看似比正常谷子还好,由于其种子成熟即落,却收获不了籽粒,因此与莠一样属于杂草。正常谷子收获时,稂还在抽穗生长,全株营养比较丰富,因此被古人用作喂马的上等饲料。饥荒年景,弃耕的谷子田中仍会大量生出稂,成熟时多少也能收获一些籽粒,聊胜于无,因此被人们采食充饥。
现在看来,稂莠不齐并不是简单地参差不齐,其含义比参差不齐要丰富很多。稂、莠不一定高矮有别,而是因为稂、莠的出现使整体(谷田)不整齐。稂、莠不是整体中的优良分子,而是杂质,是看似良好其实低劣的浮华分子,因此又使得整体在品质上也不整齐。也就是说,稂莠不齐包括了参差不齐和良莠不齐两个成语的含义,良莠不齐其实是人们不了解稂而误写稂为良的结果,稂莠不齐才是正确成语。
——2021-1-8草稿,1-20定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