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不愿与父母交流怎么办(孩子抑郁了父母怎么办)
假期一到,学生咨询就会增加,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越来越多。回顾最近几年咨询治疗过的青少年抑郁症案例,虽然情况各异、症状不同,各自的家庭千差万别,但是,总会有一些相似的情境和因素,至少有一类个案的亲子关系很相似:父亲很严厉,母亲很唠叨,或者父亲很出色,母亲很要强,父亲和母亲交流障碍,经常争吵或不交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小时候很乖,或者开始很调皮经常挨打或挨骂,最后终于变得很乖,初中以后开始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最后变成抑郁症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临床心理学有很多理论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依恋理论会解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有问题,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关系,表现为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往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不能与父母建立和谐的安全互动关系,没有学会表达情感和倾听他人,而导致孩子与他人也很难建立安全关系,不能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缺少社会支持网络,会经常采取回避的方式或被动攻击反抗的方式处理矛盾。长期以往,人际压力越来越大,遇到学习困难或考试压力、挫折无法应对,在家里也不能与父母很好交流,无法获得父母的支持,便产生抑郁情绪,久而久之便越来越严重,陷于抑郁症的泥沼之中。
孩子抑郁了,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严重的具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抑郁症需要考虑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只能减轻抑郁情绪,却不能改善人际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必然无效——休学在家很好,上学便复发,在网络虚拟空间很好,一回到现实就压力重重。这种不安全依恋背后往往有长期的家庭语言暴力,或者严苛的僵化的家庭规则。
因此,青少年抑郁症主要考虑心理治疗为主。
除了依恋理论可以解释部分孩子的抑郁症家庭关系原因,完美主义理论也可以解释部分青少年的抑郁症,这是认知方面的原因。
完美主义主要是指一种强迫性的不停的追求脱离现实的过高目标。有些青少年学习很好,人缘也很好,但是内心压力很大,因为总是在讨好父母、同学、老师和社会,似乎找不到自己了。似乎总在为他人活着,内心中的道德感、责任感、规则感十分强烈,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他人的评价语言很敏感,对比赛型竞争或学习成绩很敏感,对于挫折难以耐受,对于失败不敢面对。长期以往就会很累,很辛苦,最后会陷入抑郁泥沼。这种完美主义背后往往是从小父母的评价性语言和指责性语言太多,内化为孩子行事的僵化规则以及概念化自我。
另外,父母教养方式也是解释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家庭因素。
父母的拒绝、过度控制和负性情感会导致孩子的低自尊,特别是父亲的严厉、母亲的唠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成为过度控制因素,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如母亲经常会盯着孩子的细小行为,特别是不良习惯,父亲经常会批评孩子的错误,甚至骂孩子“窝囊废、笨猪、蠢驴”等。有的父母会在气愤的时候,绝情地骂孩子“为啥不去死了?早知道这样不如生下来就掐死你!不像是我的儿子!”等等语言暴力。在拒绝否认的父母面前,孩子的要求总是“不合理”的,孩于总是不断地“犯错”,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拒绝,在他人面前总是受到批评、指责。这样,孩子就无法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每当坏事发生时,孩子会自动地想到这是自己的错误,将失败的原因总是归结为自己的原因,自已的欲望和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只能遵循父母的规则才能满足。认为好事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外在偶然的原因,是暂时的,偶然的。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悲观的归因方式。父母与孩子长期形成的教养方式,也会体现在亲子之间的语言交流中,而僵化的语言规则与语言暴力常常在过度控制及拒绝型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出现。
习得性无助理论也是抑郁症的心理学理论之一,这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早期研究的主要理论,认为当个体感到对所发生的负性事件缺乏控制感时,就会产生抑郁。
如果父母过度控制,过分严厉,经常无端的或因为小事情而发脾气、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无助感,就象塞利格曼当年从习得无助的动物模型实验中所发现的现象一样。由于孩子还不独立,无法逃离家庭,进而发展出无望感,导致抑郁。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或沉迷于游戏之中,其实是对父母控制的反抗,他们对现实失望,只好在虚拟现实中找到自主性和虚幻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心理学中归因方式也是解释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理论之一。
人类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总会不断找理由,给予解释,我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会形成对世界的各种心理假设,关于这一现象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理论”,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就是理解世界。我在这里列举出的如此多理论是心理学家对抑郁症现象的不懈努力的解释的成果。但是,我们人类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见仁见智,管中窥豹,无法看到事实真相。同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形成对事物归因特别是对自己抑郁症的原因进行归因。归因时常常会从三个维度归因,抑郁症是因为自己还是他人,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整个人生就完了,是个人局部原因还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把不好的事情归于自己的、长久的且整体上的原因,便会变得悲观、无望。关键是,孩子的归因方式来自哪里呢?往往来自于父母的评价性和指责性语言,父母如果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唯一评价指标,把学习好坏看做孩子一生发展的依据,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必然会让孩子也把学习当做评价自己的唯一依据,所以,当学习出现问题,往往会归因于自己的不努力,看不到未来的出路,必然加重自己的抑郁。虽然很多父母在孩子抑郁后说学习好坏不要紧,其实连自己都觉得说的没力气。
虽然以上列举了五个理论来解释青少年的抑郁症,如同在您面前摆放了五副有色眼镜,作为父母,我们不妨带上一个个眼镜来看看自己的言行与家庭亲子关系。
而无论过去什么原因,无论怎样解释,关键是未来如何改变?这就需要抑郁症青少年的父母能够转变意识,破除习惯,从自身言行改变开始。人际神经生物学(IPNB)认为我们与孩子建立关系的主要途径是言语行为之间的互动,我们的言行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大脑神经网络,改变孩子行为情绪与思维,我们的言行就是孩子幸福的源泉,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亲子之间的语言沟通不仅仅是沟通信息的桥梁或工具,同时也是建构孩子内心世界的过程。在各种心理治疗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是影响来访者成长的互动过程。我们不仅仅用内在的语言描述、解释世界,我们也在用语言建构世界,建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抑郁了,不要只是把孩子当做病人,给他找到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药物,不要只是把疗愈的希望寄托于药物治疗,而是要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反思自己的家庭氛围。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要记住:孩子本身不是问题,孩子曾经是天使一般可爱,抑郁症本身不是问题,抑郁只是改变的信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问题,父母与抑郁症的关系才是问题,孩子与抑郁的关系才是问题。
家庭是需要不断改变更新的言语互动的操作系统,孩子生于家庭,从小就被父母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如果这套系统是灵活的,可以自动适应环境的,不断升级的,就会带着孩子独立地成长,成长为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这套系统是被父母强硬安装的一套僵化的、严格的操作系统,往往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生的变化,最后就会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牢笼和绳索。
当然,抑郁症严重时,大脑会出现神经递质失衡的问题,身体会出现各系统不协调的问题,需要药物帮助大脑和身体调节情绪和平衡系统功能。但是,这并不能升级孩子内在的操作系统,也不能升级家庭的操作系统,所以,仅仅靠药物治疗,很容易复发。因为随着亲子之间的不良互动以及孩子与环境的不良互动,抑郁就会慢慢复发。不良的互动模式如同病毒一般,慢慢复制,最终瘫痪你的电脑一样瘫痪孩子的心理操作系统。
升级家庭操作系统和父母操作系统是升级孩子操作系统的基础,这就需要父母先觉察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在接纳过去反应模式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革,每天觉察自己与孩子互动的言语行为模式,与孩子建构出和谐的模式,与家人建构出温馨的互动模式,孩子的抑郁症就会自然疗愈。
每个人的心理操作系统主要由情感反应模式、思维反应模式、身体反应模式、自我反应模式、行为反应模式、动机意志反应模式组成。
如果我们把回避、控制情感的反应模式给了孩子,总是要求孩子不能哭、不能怕失败、不能有抑郁、不能有害怕,总希望孩子像成人一样,自我控制,孩子也许会经常自我攻击、自我挫败。
如果我们把思维融合的模式给了孩子,总觉得不能想错误的想法,不能有偏激的想法,不能有自杀的想法,或者把想法当真,认为孩打游戏一定会成瘾,成瘾一定会学习一塌糊涂,考不好一定会前途无望,我们就会把可怕的想象给了孩子,夺去了孩子的未来希望。
如果我们过分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无法按照好奇本性探索周围的世界,就会喜欢幻想,喜欢把书本或网络知识、想法当真,脱离现实。
如果我们过分控制孩子,孩子就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动机与意志,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梦想,没有了自己的价值和自尊感。
如果父母总是用僵化的规则系统操作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反应模式就是顺从或不行动,有时会逆反冲动。
接纳承诺疗法(ACT)指导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帮助抑郁的孩子与家长提高觉察力,觉察自己的这些反应模式,停止不良的无效的模式,启动新的有效的模式,达到升级心理操作系统的效果,不再被原生家庭的模式束缚,不再重复原生家庭的命运,不再在抑郁、焦虑、恐惧、强迫、成瘾、自杀等痛苦情绪和不良行为中轮回。能够灵活地自适应,自动更新,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更好地建立亲密关系,更好地发现并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咨询师也需要如此自我革新。ACT就是这样的策略与技术体系,也是这样的人生哲学,它能帮助我们灵活应对内部和外部冲突,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接触当下,帮助我们真正接纳痛苦,突破执着的思维模式,跳出头脑的舒服,看清前行的方向,努力朝着梦想前进。大家如果想系统了解这一方法,可以看看《幸福的陷阱》《学会接受你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