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

"质"字,有学者说最初见于战国文字,其实在西周晚期的金文中就已经出现该字,见于井人钟,该钟有"克质氒德"的铭文。只不过,"质"字是作为"哲"的假借字出现的,因"质""哲"同是照母,而且韵部亦近。"质"字究竟作何解呢?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质"字的形体分析

按照惯例,我们依然先从字形分析"质"字,依形溯其本义。

"质"字金文、篆书字形如下:

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1)

金文“质”字

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2)

篆书“质”字

从形体可见,"质"字呈现上下结构,上为二斤即"斦"(金文形体并不明晰),下为"贝。但金文"质"字亦有二斤分开,呈左右分布之形,为"斤贝" "斤"的结构。有人把左部“上斤下贝”看为"上人下贝"之形,因为"斤"字的形体恰似"人"字形。于是,有些学者便依照此字形进行解说,认为"质"字左部为一个有钱人,右边的"斤"为斧头,斧头代表武力。由此便得出结论"质"字为会意字,其本义是凭借武力劫持有钱人,并以该人为抵押,向其家人索求赎金。

此种说法,曲解了"质"字之形体,其实"质"字从贝,从斦。《说文解字》对该字的阐释还是比较可信的,《说文》曰:"质,以物相贅。从贝,从斦。阙。"那什么是"贅"呢?《说文》:"贅,以物质钱。"段注:"以物质钱,若今人之抵押也。"从形体和字典说解可知,"质"字的本义当为抵押,抵押最初为物品,后来"人"也可抵押,今所谓"人质"亦是也。

那么"质"字上的"斦"是什么呢?

"斦"为二斤,其音也读为zhì,《说文》:"斦,二斤也。阙。"《说文》未对意义进行解释,许慎认为意义不明。"斤"古为斧头,甲骨文为象形字。斧头在远古之时,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是狩猎甚至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武器,为权力和男性的象征。斧头的这种象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父"与"王"字上看出。“父”与“王”皆与"斧头"有关,"父"与"斧"同源,形似以手持斧,以此代表从事劳动的劳动力,"父"由指称男子后引申发展指称"父亲"。"王"字甲骨文亦像斧钺之形,以此指称最高统治者。

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3)

“斤”为斧头之形


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4)

“王”为斧钺之形

如此可知,古人采用普遍认为具有重要用途和权力象征的"斤"为"质"的对象,是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那么,为什么采用二"斤"而非一"斤"呢?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抵押是双方的事情,非单方面所为,采用二"斤"作为"质"字的构形就是为了突出"质"字的意义内涵。

"质"与"赘"的音义渊源

既然《说文》在对"质"字的阐释提到了"赘",那么我们不妨把二者做一下简单的辨析和比对。

从语音上讲,二者上古同属章母,而且二者均为入声,"质""赘"分别为质部和月部,可旁转。

"质"字本义为抵押,从上文中的字形分析可知这种抵押更突出相互性,强调"质"这一行为的双方性。因此,在古文献中说到"质"的对象为"人"时,其相互性非常明显,如《战国策·秦策二》:"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春秋战国之时,以人作为担保的现象屡见不鲜,好像一下子成了那个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

"赘"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说文》曰:"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之也。"

"质"与"赘"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质"之抵押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钱,而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比如,春秋初年周与强盛起来的郑国交换质子的做法,其目的就是约束双方之间的关系,双方各有对方的质子,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赘"则不同了,这种抵押则是为了补偿接济自己一方。《汉书·严助传》:"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文中"赘子"即是说百姓把孩子抵押给别人,以此避免未来衣食之不济。由"赘子"又出现了"赘婿","赘婿"便是因为男方家里贫穷而无法支撑起娶妻费用而出现的一种情况。男方后来进入女方家便称之为"出赘",对女方家庭来说则称之为"入赘"。

"质"的意义发展演变

上文我们从字形分析了"质"字的基本意义,最初"质"为指称抵押物品的一种行为,后来由抵押物品扩展为人质。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人质"也是从这里来的,"人质"的释义如下:

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的儿子、亲属或重臣)。后泛指为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项条件而扣留或劫持的对方人员。

"质"字意义不断从具象义向抽象义发展,这也是词义发展的一般路径。"质"最初不论指称行为,还是物品或人,都是具象义,这是很容易理解和想象的。

马菁屿(参1)对"质"字意义的演变分析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作者把"质"字意义的发展演变分为两个路径,一个是以"物"为中心的路径,另一个是以"赘"为中心的路径,二者并行发展。

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5)

“质”字的发展路径1(参1)

质字是什么意思(释质字)(6)

“质”字的发展路径2(参1)

词义的引申往往会呈现出链条式和辐射式的发展模式。链条式发展是按照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这样一个顺序来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形如机器的链条环环相扣。如果词义的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发展而来,且呈现出并列关系,那么这种意义相对于本义就呈现出向四周辐射的形态。

以上对词义演变发展模式的阐述虽较为抽象,但是如果稍微认真分析就会豁然开朗,给人一种顺藤摸瓜和立中心而环顾四周的感觉。

从上图可知,"质"字在并行的两条路径上引申出的意义具有同步性。以具象的"物"为义位衍生点产生的引申义包括被抵押的人或物、事物、形体、本质……等;以"赘"为衍生背景产生的引申义包括盟约、契券、诚信、真实……等等。通过对"质"字的意义的分析,我们基本明确"质"字在其所构成的复合词中的意义。比如"人质""质问""质对"等词语中的"质",其意义分别是抵押、对证等义。

"出疆载质"中"质"字的意义商榷

《孟子·滕文公》有这样一段话: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其译文如下: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回答说:"做官。《传记》上说:'孔子要是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

……

周霄又问:"离开国界一定要带上见面礼,又是什么意思呢?"孟子答曰:"士之为官,就好像农民耕田;农民难道因为离开国界便舍弃他的农具吗?"

该短文中,多数学者都认为"质"通"贽",为见面礼之意。按照此种释义逻辑,后人多数很难理解此种说法,特别是参照下文"'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更是让人费解。此处"质"与"耒耜"相对举,如此说"质"对于士正如"耒耜"于农夫,一般的见面礼于士的作用如何能跟“耒耜”于农夫的重要作用相比呢?因此,"质"只是简单地认为通"贽",意为古人初次见到君长时所贡献的礼物,这样解释未免过于武断草率。

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释义问题,我们不妨从"质"字的意义出发来尝试解说。"质"字的本义为抵押,后来又引申为盟约、诚信之意,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一样的士大夫,除了为学,他们还不断追求为仕,因此《滕文公》才有"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之说。"质"在此文中作盟书讲更为妥帖,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盟书"为"载书",为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缔结书的双方可以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之间,也可以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侯马盟书。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比较盛行的"委质为臣"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君主和君臣之间的关系。当时,凡是要投身为臣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委质,且书名于策。《国语·晋语九》:"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在这种"委质为臣"的制度下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为何说"质"就是盟书呢?1965年发现的侯马盟书,其中有75篇"委质"类的盟辞,而且盟辞的格式完全相同(参2),均采用"某" "自质于君所"的形式。侯马盟书中有一盟书辞例如下(参3):

自今以往达事其主,敢不歆歆焉判其腹心,各哲其德,以校主福者,晋公大冢谛极视之,麻夷非是。

以上盟辞便是请先祖的在天之灵监督,若背信弃义便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更好地约束双方履行盟约,有的除了盟辞之外还要交换人质。

因此,"载质"中"质"之意义仍然是从"质"的本义"抵押"中引申而来的。"质"武断地释为"初次见到君长时所贡献的礼物",显然不妥,而释为"盟书"更为妥帖,以"质"(盟书)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新见国君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马菁屿,《从“质”字的训释结构看词义演变规律》,《汉藏语学报》,第10期,第229页。

2.张颔、陶正刚、张守中《侯马盟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76-295页。

3.谢乃和著,《古代社会与政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11.0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