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子老子知者不博)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意思是有智慧的人知识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智慧虽然我们都知道知识跟智慧是两回事,但是二者真的如此水火不容吗?老子说这句话的逻辑在哪里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子老子知者不博)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意思是有智慧的人知识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智慧。虽然我们都知道知识跟智慧是两回事,但是二者真的如此水火不容吗?老子说这句话的逻辑在哪里呢?

其实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老子说的“知”包括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以儒家仁礼学说为主的知识;一是道家自身所讲的自然无为的知识。老子反对前一种,而赞同后一种。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第三章),这里的“知”就是指前一种知识,老子认为这种知识会在无形当中助长人的欲望,让人被欲望驱使,变得难以管理。所以他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第十八章),把这种所谓的“智慧”说成是社会失序的罪魁祸首。

但是老子又在其他地方赞美了“知”和“智”。比如他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对这里说的“知”和“智”,老子明显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这种知识和智慧都是道家意义上的。

所以说老子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割裂知识和智慧的关系,相反他还是肯定知识和智慧有对应关系的(“知人者智”)。但是他肯定的是儒家的知识对应儒家的智慧,道家的知识对应道家的智慧,老子否定的是儒家的知识和智慧本身,而不是他们之间有对应的关系。因此,老子说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并不是在割裂知识和智慧的联系,更不是什么所谓的“反智主义”。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首先,这句话中老子对“知”的态度是肯定的这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这里的“知者”说的是道家式的智者。基于此,我们对“博”有两种理解:一是儒家知识意义上的博学,二是道家知识意义上的博学。我觉得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

如果我们把“博”理解为第一种意思,那么这句话很好解释。因为老子是明确反对儒家意义上的知识的,认为这种知识败坏人的本性,让人滑向欲望的深渊,偏离自然无为之道,所以一个人这种知识学得越多,就离道家的智者越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这种知识我们要不断地减损。

如果我们把“博”理解为道家知识意义上的博学,那这就牵涉到道家知识的本性问题了。从本性上来说,“道”是“一”,“博”是“多”,所以“道”与“博”可以说是对立的。道家的圣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得道,也就是要掌握世界的根本法则,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者并不需要过多的知识,他们需要把握的只是作为道的“一”,所以老子才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当然,这个“一”在具体应用中完全足以应付万端。

这就是老子“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的逻辑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