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建筑同徽派建筑的区别 一个时代的记忆

文图/肖君

搜出网上2010年七八月份采写的关于苏式建筑的文章,上篇中记得当时还有一个小标题,但网上能看到的只有两个小标题的内容。

也许是年头久了,原文中的配图看不到了。一时找不到当年拍的苏式建筑图片,就这样发吧。

新疆都市报停刊后,数字报也消失了。残存在网络的只言片语,还能唤起那些年记者生涯的零星记忆。

苏式建筑同徽派建筑的区别 一个时代的记忆(1)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乌鲁木齐林立的楼群间,不时会出现黄色墙面、浮雕装饰、斗篷式铁皮房顶、造型典雅、展示异域风情的小楼。它们就是苏式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或更早的时候,使用当时苏联的设计图纸或由苏联专家帮助建造的建筑物。

在明园附近,目前还存留着一些“苏式”楼房,一部分是民居,比如,石油局明园住宅楼群的10栋楼房;一部分在校园中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显现着人文与历史的痕迹,比如新疆大学北校区、新疆医科大学、石油学校内的苏式建筑;另有一些如人民电影院等,成为当时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建筑依然安好,然而记者最新得到消息,新疆石油管理局明园家属院里的苏式建筑,早已得到批准,即将拆除。这些苏式建筑命运将会如何?

半个世纪前的高档建筑

8月8日下午,在新疆石油管理局明园家属院的浓荫里,81岁的李世奇老人站在一栋小楼旁,思绪回到了半个世纪前。这里的俄式楼房建成不久老人就搬进来了。

“五几年的时候,这里面的树林比现在还要密,园子中间是盛世才岳父的陵园。那时候乌鲁木齐的地面上尽是些土坯平房,所以这10栋小楼陆续盖起来以后,大家都很羡慕,很轰动。当作居民楼,也绝不是一般人能住上的。有的一套楼房里,住着两三家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和厨房,晚饭吃什么邻里都看得一清二楚。每家轮流打扫公用区域的卫生。”

明园这一片区域不小,临路一里宽,纵深二里。从外面望进去,林荫蔽日。里面一栋栋两三层俄式建筑明丽精致,黄白相间的墙体,墙体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墨绿色三角铁皮房顶、木头窗户、外凸阳台。楼里则是黄色的木地板、木质楼梯,走起来有“咚咚”的响声。岁月的洗练并没有冲刷掉多少建筑本身的特色,屋舍俨然,映衬在树木间显得古朴而又生出些许的童趣。一些住户在窗户上贴了窗花、挂了灯笼,带着异国情调的楼房,成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在2号楼的墙上,挂着“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并有一些说明文字:楼群建于1952年,共三幢,均为三层砖木结构,铁皮屋面、通风窗、木挑檐,两端块面有花饰等。

在李世奇老人看来,这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低矮得可能称不上是楼房的建筑,在当时却非同一般,可谓高档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四层高的楼房,即可享有“大楼”之誉。当年,作为办公、饭店之用的“苏式”建筑,都成为标志性建筑,比如“八一”剧场,南梁大下坡处的前苏联领事馆(领事馆1960年代撤销后改为新疆歌舞剧院)等。

就像当年新疆最高建筑的“八楼”已经深深植入乌鲁木齐人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俄式建筑,也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74岁的龙秀梅老人说:“这个房子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没有不好的地方,让我们搬到高层给套大房子,我们也不搬呢。住了几十年,有感情了。”

新学期即将进入乌鲁木齐市13中读初一的陈子怡告诉记者:“我姥姥家的水龙头都是以前装的,是个老古董呢。”小姑娘说的,是厨房的铁皮水池子连着铁管子的一套上下水设施,她的姥姥、70岁的夏芳春老人说:“1962年搬进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直没有换。”

大院里住的老乌鲁木齐人都说,当年经常见到俄罗斯人,边城仿佛是一个混血城市。

有的苏联专家把苏联的生活方式带进了明园,穿着比中国人讲究得多,碧眼金发鹅鼻,男士大腹便便穿吊带裤。苏联人有诗意的豪放,好喝酒和吃甜食,那院子里飘荡着伏特加格瓦斯和奶的甜甜气味。黄昏时分,院落里不时飘出有手风琴伴奏的歌声,他们好听的流水一样的卷舌音里透着茶色的忧郁,仿佛电影里涅瓦河畔街区的情调。他们很受尊敬,也总是很快活。明园里的苏联专家多与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的油田初期建设有关。在当时的石油、冶金、地质“三大局”里,都有不少苏联专家的身影。

几十年过去,尽管见证了两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楼荣光渐被高楼遮去,但那些浓郁的苏俄建筑的味道,总是不免让人怀旧。

特定年代的产物

作家铁凝在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中,这样描述主人公安德烈所在的城市:从50年代开始,这座城市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一口气建造起近十家纺织厂。很快,这些纺织厂和由它们派生出的生活区就占据了这城市近一半的面积。如今,当我们经过这些由苏联人设计的住宅区的时候,一面端详着那些面目相近、老旧而又略显笨拙的楼群;端详着楼房顶端那一溜溜熏得乌黑的排烟道,一面仍能体味出苏式建筑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和向往共产主义的浪漫热情。

新疆作家王刚在他的获奖长篇小说《英格力士》里,也提到了八一中学的俄式建筑。那是作者小时候最好的记忆吧:很厚的墙体,绿色的倾斜屋顶,半圆形天窗,在想像中感觉浪漫到不行。

当年,在中国各地拔地而起的众多苏式建筑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

1950,毛泽东访问苏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156个工业建设项目,其中包括新疆的有色、石油、民航三个合资项目。与之同时,那个年代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也成了一种政治化的时代产物,苏式建筑的兴起承载了当时中苏友好的历史文化信息。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孙国城说:“典型的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严格来说,真正由前苏联人设计和参与建造的‘纯血统’苏式建筑并不多,其余大多只是仿照前苏联建筑的风格。”

当时的城市建筑在很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风格的影响。在当时苏联风格建筑成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下,乌鲁木齐乃至新疆各地所建造的模仿苏联风格的建筑,比如新疆大学内的苏式楼房,都应该称为“仿苏式建筑”。这些仿苏式建筑,有些可能采用了苏联方面留下的图纸,就像“八楼”和北京前门饭店用的是同一张图纸;有些则是借鉴了苏联建筑的风格,比如民主路与红旗路交界处的人民电影院、南门的人民剧场、北门的八一剧场。这3个剧院是当时受苏式建筑影响的代表建筑,黄墙、方顶、拱门、高大的石柱、乃至石柱上的装饰一如当初。据说人民剧场建造时,参照的就是土库曼斯坦一家剧院的设计图纸。

事实上,在当时“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借鉴着前苏联模式。在当时中国跟世界接触很少的情况下,苏式建筑作为一种舶来的、代表着先进的建筑形态,对当时的中国建筑模式影响巨大。人民大会堂都可以看到苏式建筑的影子。

李世奇老人说:“当时人们连穿的衣服都是苏联印染的蓝色大花布,学外语都是学俄语。连学生娃娃考试都在学习苏联老大哥的‘5分制’。”

另一位老人说,友好路的来历就是因当时中苏关系友好而得名。中苏友好互助后,这条路上就有了中苏合办的石油公司、有色和稀有公司、民航局的机关、办事处和派出机构,这条路也因此称之为友好路。因为这个缘故,友好路街道里的许多建筑如礼堂、影院、办公楼、居民楼都有着前苏联的异国文化因子。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友好路曾被称为反修路,直到1980年才恢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