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

45岁的音乐人小河,

在2018年开启了音乐公共艺术项目“寻谣计划”,

寻找收集各地老人记忆中的童谣。

目前采访了200多位老人,

从中提取了20多首不为人知、却又好听,

可以传递给今天甚至未来孩子的本土童谣。

小河,民谣歌手,美好药店乐队主唱

以先锋实验、自由不羁著称,

30多岁后,他戒酒信佛,

创作从极端的自我到关注他人,

用音乐连接不同的人。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

寻谣现场音乐会,PonyBoy摄影

寻谣计划开始于北京,第二站杭州,

今年3月来到了上海,

每个城市都要花上半年到一年时间,

一条在上海跟拍了4天寻谣过程,

专访了小河。

“真正的童谣和最真切的爱有关。

在消逝之前找到它们,

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响,

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轻人发生了自然的连接,

这是目前我能做的最美好的事。”

编辑 倪蒹葭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3)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4)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5)

小河在公园寻谣

每天早晨8点,背着阮琴的小河会走进上海某个公园,悄悄靠近大爷大妈聚集的地方,听一听他们在聊什么,谦逊地加入话题,再开始问:我们是收集上海老童谣的,你们有没有记得小时候唱的童谣?

碰到公园里正在玩乐器的老人,他更抱期待了,拿出阮琴跟老人互动一段,再闲聊到童谣,老人的记忆沉淀在底下,要一层一层地打捞起来。

每个公园一逛就是3、4个小时,这种做法像大河中捞金,尽管98%没用,小河的笑容里依然有极大的热情,他等待着旋律好听、又不为人知的本土童谣的出现,为它们洗去泥沙。

从2018年开始,他聚集一个小团队,靠跑断腿这种“最笨”的方式去寻找,虽然也曾尝试线上寻谣,发现效果远不如面对面打听。

寻到童谣之后,小河在当地做户外音乐会,请提供童谣的老人和今天的音乐人来现场,碰撞编排,把老童谣传递给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孩子。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6)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7)

美好药店乐队,小河是主唱,安娜摄影

音乐人小河,1975年生于河北邯郸,曾是独立音乐圈最疯魔的一位,民谣、实验、摇滚,他的音乐难以归类,却奇异动人。他写《废梁》,“竖目以往,拂袖笑狂;俚风虽凉,暖过琉瓦赤墙”,活脱脱是竹林七贤的白日纵酒放歌;他用极端的状态在生活,探索自我,抓耳挠心,吐出血淋淋的句子,他的酒后故事可以编一本荒诞故事集。

2010年,30多岁的小河把创作从自我转向他人,他用12个月的时间,找来12个陌生的普通人物,和他们各相处一两天,创作一首歌,他称为“肖像计划”。他写煤矿工人、90后北京女孩、艺术品收藏家、历史事件中逃难瑞士的华人、保洁员,应准妈妈的要求,为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写歌。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8)

“回响行动”在青岛

2016年他开始做“回响行动”,带着自己吟唱禅诗偈语的专辑《回响》,去了高山、海边、雪地、森林,邀请当地的听友们在现场和他一起排练,制作独一无二的唱片。音乐回到最本来的样子,与人沟通,与天地沟通。

而2018年开始的寻谣计划,是他认为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一件事。

“随着一代代老人的离去,一首首童谣也在消失。真正的童谣和最真切的爱有关。在消逝之前找到它们,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响,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轻人发生了自然美好的连接。”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9)

圣诞节期间,寻谣现场音乐会

2018年圣诞节,坂本龙一在北京偶遇了寻谣计划团队,他很理解小河在做的事,八九十年代日本热烈地模仿西方,但一些音乐人也在努力保留本土的东西,坂本龙一就是其中之一。

小河买到过一套日本的黑胶碟片,是100年以来的100首日本童谣,“整理得非常好,每一首不仅有词,还有旋律,配器编排得简单但精致,很适合教给小朋友,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整理。”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0)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1)

音乐人熊熊被小河邀请,杭州站全程一起寻谣,他说:“小河有个让人惊讶的地方,每次做寻谣现场音乐会时,都能够全情地投入,小河的笑容无处不在,我发现小河的笑比以前多了很多。”

一场活动三个多小时站下来其实非常累,要不停地和观众沟通,然后让老人放松,教观众一遍遍唱童谣,要现场编排;老人可能不耐烦,乐手可能弹错了,观众可能不积极、声音小,还有突发的临时状况如环境噪音、下雨……这一切都是每场会发生几次的。但在这些都发生了之后,还得有真诚的微笑面对观众。只有对这件事情的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热爱,才可能做到。

小河有一个小女儿,他找到第一首童谣的时候,心想:“一定要让我的女儿听到,我觉得她会很喜欢。”

以下是小河的自述。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2)

小河和提供《卢沟桥》童谣的何大爷

一个计划的诞生

我从1995年到北京,一开始住在胡同,十多平的房子才200块一个月,胡同里有特别多美好的影像,老人茶余饭后坐在胡同口聊天,因为熟了经常会跟他们去说话,那段时光有一定感情在心里面。

2018年北京打磨厂艺术机构邀请我去做一个展览,我就想怎么用音乐做连接,能跟这个城市的胡同有关系,跟城市不同的人发生关系,于是想到了童谣这个主题。童谣跟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都有关系,我们小时候听到的童谣,也许是外婆小时候也听的一首,它可以连接很多代人。

我们在北京大概花了半年时间,走访了很多北京的公园。《卢沟桥》是我们找到的第一首,它的旋律特别好听,歌词很少,但光读你就很有画面感,而且还有声音,仿佛能听见骆驼在桥上走的节奏。

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

桥上驼铃叮咚响,桥下芦花一片白

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狮子多

桥上狮子数不清,桥下芦花一片白

当时在公园找到79岁的何大爷,他唱完我那个感动印象特别深,强忍着没有哭。因为我们已经找了一周的公园,那天也是走了一大早上,忽然碰见了何大爷,听到了我做音乐这么多年从没听到过的一首歌,在这之前,寻谣只是一个想法,终于有一首童谣,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做对了。

去年我在德国慕尼黑演出,邀请我去演出的德国朋友,他要求我说能不能唱一下《卢沟桥》?他说在我的视频里听到过,觉得特别好听。我就觉得特别地骄傲,那天其实是一个很实验的演出,但他要求我唱这个,唱完之后,德国的朋友们都开始在台下聊,回忆他们小时候有什么童谣。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3)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4)

《我们又长大了一岁》音乐会,何大爷带大家唱歌,PonyBoy摄影

白雪下满了大地,老松树披上了白外衣

今年最后的夜晚,让我们尽情地歌唱

歌唱这最后一夜,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唱完《卢沟桥》,何大爷还给我们提供了一首《我们又长大了一岁》,这几首童谣都是他的小学老师教的,何大爷记忆很深,我觉得和教他音乐的老师有关。

他描述的画面,我听了都感动,他学《我们又长大了一岁》的时候,真的是快过年了,一天晚上,老师带着学生们生起了一堆小火,在火旁边唱这首歌,何大学还记得很清楚老师说:这首歌名很有意思,过了今天,无论你几岁,咱们大家都长大了一岁,谁都占不了便宜。

你能感觉到一个老师爱孩子的记忆,这些特别美好的东西可能就深入在何大爷心里。隔了这么多年,他当时一遍就唱下来了,没有打磕巴。

这些童谣真的是不被人所知。我们决定去寻找下一首《卢沟桥》和更多的何大爷。包括到今天,我在上海公园找老人,经常能回想到何大爷,因为内心里会希望你是不是何大爷?一个很隐藏在内心里的期望。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5)

提供《摇船》童谣的孙大肆外婆,年轻时

找到一首童谣,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就像《卢沟桥》,我们听到的不仅是童谣,也是一个老人和城市的记忆。

《摇船》是上海站的第1个大收获,它珍贵不仅因为词和曲,还珍贵的是提供这首歌的音乐人孙大肆和她外婆之间的故事。大肆的外婆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摇船》跟海、更在靠海的陆地上奋斗的人们有关。上海的历史很短,上世纪初,上海的开埠之后,江浙一带人很多人摇着小船来到上海讨生活,扎根下来,这首歌有种希望、坚韧的勇气在里面。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

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

摇过了前村,穿过大石桥

摇出了海口,游海岛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

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6)

(左起)小河、孙大肆、大肆妈妈和外婆

大肆的外婆1930年出生于上海长康里,她二、三年级在学堂里学这首歌,三年级,外婆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学业很好的外婆只能辍学,这首歌在她的记忆里,是小皮鞋、皮书包、老师夸伊“顶顶聪明”的童年时光,是她辉煌的无忧无虑的日子的一部分,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日子。

所以外婆一直记得很清楚这首《摇船》,大肆和妈妈都听外婆唱过,一个音乐在连接着两三代人。去年大肆做自己的新专辑《不要怕船小》,想寻找上海历史和自己的连接,于是就想到外婆的这首歌,把它改编成为新专辑的第一首歌。

大肆在历史资料《儿童音乐教科书-初小用(1932年版)-沈秉廉-儿童书局》里找到了它,在第十八首,沈秉廉填词,旋律取自当时传入中国的福音音乐。外婆在学堂里学到这首歌的时候,这本教材已经发行了五六年。

当《摇船》大肆一唱起来,90岁已经不太能说话的外婆,也能跟着唱。有时候我们可能看见是外婆和外孙女互动的感动,但其实跟这个童谣有很大的关系。当它被两个不同的声音唱起来的时候,是超过语言的,是纯属于音乐的那部分。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7)

“寻谣计划”团队志愿者在上海公园寻谣

98%没有用,但要保持寻找

我们每天去公园里面找,去老人聚集的地方找,其实很有一个体会,98%遇到的我们可能都没办法用,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一个原因是当你去寻的时候,才可能会得到,哪怕没有结果,寻这个状态要保持住。

另一个我们去寻的时候,每一次去都在开启一个通道,如果老人感兴趣,哪怕就简单觉得你这个人可交,他可能会介绍朋友。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8)

梁文海爷爷凭记忆写下《秋柳》歌词

我举一个例子,杭州站遇见《秋柳》的时候,我们是很震惊的。其实最开始我们是联系到杭州一个老人的孩子,老人住在杭州最好的老年公寓随园嘉树,很多有文化的老先生在里面养老,建立这个通道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去随园嘉树,碰见给我们提供《秋柳》的梁文海爷爷。

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

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

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

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

风凄凄,雨凄凄

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

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我们之前完全不知道这首歌,梁文海爷爷说是李叔同作词,李叔同的《送别》家喻户晓,但《秋柳》其实也非常好听。后来查了,有说法是陈啸空作词,他师从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再传弟子,《秋柳》和《送别》在文字上很相像,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确定作者。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19)

梁文海爷爷教两个孩子唱《秋柳》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0)

《秋柳》音乐会现场

1945年,11岁的梁爷爷就读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他在音乐课上学到这首歌,记忆很深。当年的音乐教材上面有许多优美的歌,还会教乐理,他对音乐的爱好也是那时养成,他感到有些可惜,在现在比较功利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缺失了对美的感受。

《秋柳》属于学堂乐歌,上世纪初,知识分子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许多音乐采用“选曲填词”的方法,旋律从西方宗教音乐和日本歌曲集中选择,词经过国人填写,《秋柳》的创作就这样,旋律来自于美国作曲家写的赞美诗《In the Sweet by and by》。

所以每一个人当记忆打开或者通道建立以后,它是很多可能的。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人跟人交往当中太有目的性了,但是其实你先保证一个通道的畅通,有很多好事等着你。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1)

这个项目最美好的,是连接人和人

每一站,我们前期寻谣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后期我们去做现场音乐会,老人来唱他的这首童谣,邀请今天的音乐人、孩子共同排练,把老童谣反馈给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是我们工作的另一半。

我们不会给音乐人提前准备,比如不会先把谱子给他,谱子它可以把一首歌切割的非常理性,如果先拿谱子,所有人为了完成谱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音乐最好的是超越谱子的那部分。

今天的音乐人,你只需要靠耳朵去听,在童谣原来的旋律基础上,增加乐器的唱和,还有和声的回馈,其实是一个非常需要专注和投入的状态。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2)

小河邀请莫西子诗等音乐人排练《秋柳》

比如前两天我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以前是电厂,现在变成了美术馆,美术馆把原先电厂工人返聘回来,做服务人员。我们找到这些服务阿姨,她们还记得小时候的童谣《癞痢歌》、《山上有只虎》。

我们请了一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音乐人,红领巾的吉他手李星,他是做实验音乐的,在美术馆跟阿姨做一个互动,不是说我们要把《癞痢歌》变得多么时尚,多么好听,李星和阿姨不是为了做一首好听的歌为目的,而是作为平等的对话,今天和过去做的一个对话。那天阿姨其实是特别兴奋的,阿姨笑声大的时候,李星吉他旋律的起伏也会不一样。

寻谣计划更看中的不是收集的结果,而是中间的通道:这个项目最美好的,就是连接人和人,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音乐让这部分连接可以被听见。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3)

小河和汤溪周奶奶

因为童谣这个话题,我们走进很多的老人,这种连接最后变成情感上的,我有时候觉得老人是我的一个家人。

我们去金华汤溪看80多岁的周奶奶时,老人家拄着双拐,浅色小花纹的凉衫凉裤搭配绣花鞋,让你觉得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讲究。

60年前,周奶奶从汤溪去杭州参加了一个民歌大赛,她获了二等奖,可以去北京参加全国的比赛,但因为家里人说她要带孩子,家里又有很多事情,不太支持,她没有去成。

我们被她的歌、她的状态感染到了,想带周奶奶再去一趟杭州,到现场去唱她提供的童谣《数田鸡》。团队的人特别反对我做这件事情,因为老人年纪大很有风险,但是我们也特别希望奶奶因为唱歌,再一次从80多岁的年纪出发,靠近一下自己的梦想,就坚定做了这件事。

后来,周奶奶因为寻谣计划再次来到杭州,这可能是她生命当中一个温暖的记忆,也是我们团队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音乐会活动完第二天,我去送周奶奶上车时,她抱着我说:“我现在多了一个孙子,你记得来看我呦!”我心头一揪,一阵酸流冲鼻。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4)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5)

杭州站现场,杨眉良爷爷教大家唱《摇摇小铃》

当叮当叮,摇摇小铃

小宝宝,骑马到山东

回来带盏小灯笼

当叮当叮,摇摇小铃

小宝宝,骑马到辽西

回来带面小红旗

当叮当叮,摇摇小铃

小宝宝,骑马到江南

回来坐上大轮船

《摇摇小铃》是90多岁杨眉良爷爷提供,他2岁的时候听到的童谣。

他也是新昌文化的笃班(地方戏曲)的专家,如今这样的专家可能只剩他一个了。我们做完童谣的现场之后,2019年11月,专程重返绍兴新昌,为杨爷爷做笃班的录音,留了影像资料。90多岁的爷爷那天精神特别好,录完后他还一定要走山路,送我们出来。

寻谣计划的至暗时刻一般都在,我们这一站做完了,下一站的钱还没有来,要如何开始?但是我们没有太大的野心,能做一站,做一站。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6)

小河,严明摄影

从自己的小黑屋走出来,看见人,看见世界

1995年背着背包,烫着卷发去北京的小河,当时只能看见前方有一个Rock Star(摇滚明星),自己就奔着这个去了。我以前觉得音乐就是我的信仰,而且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要相信,我只相信我喜欢做的事,信赖自己生命所经历的,哪怕是苦难。

但是逐渐其实有一个变化。我现在不排斥任何的什么风格,可以从戏曲到实验,从古典到流行,只要那个作品有用心,有人类没有说过的美好的东西,我觉得就很牛。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7)

在上海嘉定寻谣

以前的创作是非常自我的,但是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创作,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不局限于在录音棚里录出来一首歌,然后写上作词作曲小河,寻谣计划其实也是一个创作,去做我们觉得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和人的连接,让大家得到一种感受,在某一刻有一个温柔的提升或者启示。

贝多芬说,音乐是一种更高的启示。音乐能给人带来启示的那部分,不是靠音乐完成的,是靠人本身完成的,靠人和人之间看不见的连接完成。

可能最后连作品是谁做的都已经看不见了,我觉得是最好。就像看一座山,看沙漠里被风沙吹过的土丘,你就觉得那就是作品,而它没有创作者。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8)

小河在浙江金华祠堂给杨奶奶录音

整个童年都活在他的歌里 他请所有人坐在公园里(29)

在浙江汤溪寻谣,PonyBoy摄影

从2010年开始,我做“音乐肖像计划”,连接的是音乐人和素人,到后来2016年的“回响行动”,它连接的可能是小河个人的粉丝,或喜欢小河风格的听众,但寻谣计划就不是了,它连接的人更广,脱开了小河。我觉得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总结的话,可以比较形象地说,一个人以前在一个小房子里,房间很黑,但是逐渐再往外走,终于可以从这个房间里走出来了。然后看见了花花草草,甚至看见人,看见了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