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

旧历的三月初三,是上庙的日子。

这是个大日子,是一年里最为热闹的日子。

上庙不在我们村,要去离我们村十五里的圢坂村。那里有一座汤圣庙,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庙。每年三月初三,周围十八村的乡人们都要到汤圣庙来上庙。

圢坂村为什么会有个汤圣庙,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只知道我们这地方有个亳城村,传说亳城曾是汤王的京都,“汤都亳城”,据说就是我们这儿的亳城村。当然,这只是传说,没有历史考证。但是汤圣庙却成为这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庙宇,汤圣庙上庙,也是全县有名的大型庙会,“上庙”的场面是十分壮观的,不仅周围十八村,全县的人都要来看上庙。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1)

上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文化。在神祇文化的传统中,中国人一直如宗教般恭敬着大大小小的神祇。商汤只是传说中的一个帝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却成了神,被我们这一带的乡民们供奉着,年年要做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上庙,就是一种祭祀的形式。

文革前的五十年代,老家乡下有很多庙。不算村村庄庄都有的小庙小堂,仅有名气的寺、观、庙、庵,方圆几十里内,不少于60座。因为庙多,庙会也就多。最早的是正月初九的玉皇庙会,最晚的是腊月初八的兴国寺庙会。从正月到腊月,月月都有庙会。但最有名气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汤圣庙会。因为庙会期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目,就是“上庙”。

上庙的“上”字,相等于我们说的“上坟”,是祭奠、祭祀的意思。

汤圣庙“上庙”大会,是从那年那代开始流传下来的,无从考证,只是从我父亲、到我爷爷的父亲他们记事起,我们这地方年年都要到汤圣庙去“上庙”,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到我小时候,上庙仍然还在继续。

汤圣庙的上庙仪式声势浩大,是周围十八村一件很隆重的大事。

上庙是由十八个村子轮流坐庄的,六年一轮。也就是每年由三个村子合作,举办当年的上庙仪式,六年一轮回。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2)

我们当地流传着四句谣儿:“上庙上不过陈村家,献盘献不过刘村家,打鼓打不过王村家,抬阁抬不过城里家。”这四句谣儿说的就是上庙当中的四个环节。献盘最出名的就是我们刘村。

我们村子在上庙时是主管“贡献”的,地方俗叫“献盘”。

献盘是上庙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整头脱了毛的白条猪,连头带尾盛放在一只很大的长方形木盘里,四个人披红挂彩的青壮汉子用木杆抬着,走在上庙的队伍前面,沿着村街绕来绕去的转。最后再敬献到汤圣像前的供桌上。供献的神猪也是要披红挂彩的,猪头和猪脚系着红绳子。除了猪,还有羊,羊也是整只羊,也一样披红挂彩。除了猪羊,还有花糕。花糕是一种用面粉蒸的食品,有三层的花糕,有五层的花糕,一层和一层之间用枣和面花隔开,最顶上是各种花样的面塑的花,用红红绿绿的颜色涂了,五颜六色,花样繁多,非常漂亮,也非常壮观。上庙主祭祀花糕要超过五尺,像一人那么高,每个五尺高的主祭祀花糕两旁,还要摆放一对三尺花糕,每三个组成一个祭祀桌。花糕之后,还有“食桌”。所谓食桌,其实就是花馍。很大的各式花馍,一桌要三十多个,垒起来放在大大的托盘里。这样的花糕和“食桌”,上庙时就要蒸很多,要好多人家连续蒸上多天。

我们村子“献盘”出了名,就是因为献盘的供品好,神猪个大量重,供献的羊个大威风,花糕蒸得好,层高漂亮,花馍的个头大,粉白,花式繁多。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3)

我们这地方流传着一句俗语:“一年上庙两年闹。”意思就是每年的庙会,要提前两年做准备。上庙的前一年,全村就忙上了。村里的神头,先要指派谁家养上庙的“神猪”,谁家养上庙的“神羊”,谁家磨面(过去都是用石磨,人工磨面粉,做供品的白面要收头遍面粉,要雪白雪白的),谁家蒸花糕,谁家蒸花馍,这些事都是要指派村里的好人家去做,不三不四,或者家风不好的,人缘不好的,神头是不会指派他们做的。上庙之前,村里的执事和神头,要挨家挨户验收,猪、羊、面粉、蒸糕、花馍,还有贡献的瓜果食品,一样一样地验收,不合格的打回去再准备,猪、羊不够大的要赶紧换,村里找不到合格的,就要到外地去“看猪”,看到满意的猪,就买回来当神猪。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4)

除了贡献的祭品,每社要有“一道水”。一道水是行话,就是指上庙时的游行队伍。每个村子及周边几个小村子为一社,都要组织一支游行队伍,每家都要出几个人,人手不够的人家,就到外地的亲戚家去借人来“替水”。那时候上庙,经常有人家到亲戚家去借人。

上庙那天,各村的一道水,排着长龙,前面是打旗的,后面跟着一帮抬阁的,也就是抬贡品的年轻人。再后面跟着捧盘的,敲锣打鼓的,执棍打鞭的,还有放鞭炮的,再后面跟着几十号穿戴齐整,披红挂彩的游行队伍。

浩浩荡荡的上庙队伍,在圢坂村外的南河滩集合,每社一道水,几支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几百号人马,显得阵势浩大,威武雄壮。全县各地赶来的看客们,往往把河滩占得满满的。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5)

上庙的头一道程序是“报马”,又叫“跑报马”。

上庙的队伍集合好以后,先要跑马报信。报马队个个都是身着彩装的青壮年,报马从笼头到鞍鞯都要整装挂彩,马的额头上要系红缨,项下吊挂辔铃,鞍鞯披挂着红绸单,绿绸单,鬃毛剪刷得齐齐整整的,马的个头和毛色要配对配双,一人一马(或者骡子),人穿妆,马挂彩,看上去威风凛凛。报马少时候几十头,多的时候超过百头,从村街上穿街而过,看上去煞是壮观,成为上庙时一道独特风景。

报马领头的称为“报神报”,骑手身背黄色包袱,包袱上写着“报神报”三个大字,报神报身后的其他骑手,皆称“报喜报”,身上的包袱写着“报喜报”三字,“报马”在神头的一声令下,开始打马驰骋。刹时,马蹄声,辔铃声,骑手的喊叫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几十上百匹报马齐奔,那阵势蔚为壮观,围观的人群都不由鼓掌喝采起来。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6)

报马的顺序是,从村外的南河滩出发,绕村街而行,再奔汤圣庙而去,进东门,过正殿,出西门,再返回村外的南河滩。意思是向神灵报备完毕,就要开始正式上庙了。

第二道程序就是列队上庙。每社一道水,就是一个列队。队列前头一般会选一个高大魁梧的壮小伙,高举一面三角形6尺火焰旗,身后是威风凛凛的“三眼冲”火炮队,火炮队一般是10到12人,人手一支火统枪。火炮队身后是执棍队,10到20人左右,每人手持一根用彩纸或者彩色布条缠过的花棍,也称“打花棍”,或者“打花鞭”。打花棍的大都是中老人。

再后面就是捧盘,抬贡品的。捧盘的要16到32个人,两人一对,成双成对。托盘内有香把,有火表,有鞭炮,还有果食点心等,都是上庙献神的用品和供品。

再后面就是抬贡品的。抬贡品的都是青壮年,抬着十几张八仙桌,桌上都是奉献的猪、羊、花糕、食桌、瓜果点心等贡献品。

贡桌后面是锣鼓队,一般由几十号人组成。四个人抬着八尺大鼓,十面大嚓,十只大钹,每一道水都有一个锣鼓队,敲打起来,鼓捶飞舞,红绸飘逸,十分威风好看。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7)

锣鼓队后面是“招子”。所谓的“招子”,其实就是用彩纸做的扎花,由男童捧着扎花,身后倒拉一根彩纸缠过的棍子,名曰“拉招子”。拉招子的身后,是水官,摆手,神头等乡村头面人物组成的队伍,这些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一副坐阵中军的样子。神头身后跟着神马一匹,由四个男童牵马伴行。最后是火统队。队伍开拔,三眼冲便不断头地响起。“咣!咣!咣!”火统炸响在乡村的街空,震得人两耳欲聋。很多看热闹的人便捂着耳朵跑得远远的,有些小孩子吓得哭了起来,大人们背着孩子奔跑躲避,满街里都震天的热闹。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8)

在上庙的队列里,最耀眼的是抬阁。

所谓的抬阁,是一种专供上庙敬神的游艺。由八人抬一张桌子,桌子上用曲铁组成架子,架子上站立或者横担着由童男童女组成的戏剧故事。童男童女们按照戏曲里的人物扮相,分单人扮相,双人扮相,或者三人扮相,最多是五人扮相,固定成各种造型。常扮演的故事有“小姐挑水”、“麻姑献桃”、“常蛾奔月”、“天仙配”、“三对面”“五女兴唐传”等等。

抬阁中间,还插有“背阁”,也是很好看的。背阁是由一个壮年汉子,扛着一根铁曲棍做成的架子,曲棍上站着一个或者两个孩童,与抬阁一样的戏曲扮相,扮演各种故事。抬阁后面夹杂着十几个背阁的,扮相和故事丰富多彩。

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跟着抬阁或背阁的队伍,一边看,一边跟抬阁的童男童女们闹着玩,认识的就不停地喊他们的名字。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9)

上庙队伍到了庙前,就全都停了下来,然后由主管献盘的社水进庙献盘。献盘的仪式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献盘的内容。为什么说“献盘献不过刘村家”,就是因为每到献盘的环节,我们村子抬上来的供品,都会让所有人惊讶,忍不住要赞美。我们敬献的神猪,要用三张桌子才能放得下,是精心喂养了两年或者三年的,少说也得七八百斤重,大的时候要有上千斤重。我们村蒸得花糕要超过五尺高,分五层六层,超过了别的社。大大小小的敬献供品,最多的时候要摆上几十桌,从庙堂一直摆放到庙外的场子上。上庙其实就是赛会,各个方面都要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各是各的特色,你家献盘好,我家就要抬阁好,或者要在锣鼓队列上面胜过你。才有了“上庙上不过陈村家,献盘献不过刘村家,打鼓打不过王村家,抬阁抬不过城里家”的说法。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10)

十渡乡村印象 乡村印象上庙(11)

上庙仪式差不多要到后半晌才能结束,那些敬完神的贡品,最后大半还是要再抬回去的。神猪和神羊重新分割,把肉分给每家每户,花糕、食桌、瓜果点心,除了部分留给神头和执事们,大部分也是要分给各家各户。一次红火热闹的上庙结束了,上庙的话题却又会延续很久,上庙时那道水好看,那道水丢丑了,哪村的锣鼓威风,哪村的抬阁漂亮,菜余饭后,这些话题一直会延续到过年的时候,才会随着年味渐渐地淡去。

作为我们这些小孩子,看过一次上庙,便会一辈子都记着那壮观,那震撼,那热闹,一直到老了的现在。

文革开始前,上庙就作为迷信活动停了下来。文革中间,那些神头,执事等上庙中的头面人物,一个个都成了“牛鬼蛇神”,戴着高帽子挨斗,被批判。几十年后的今天,许多人早已作古,上庙做为曾经的一种文化印记,只能留在乡村志或者老人们的记忆里了。那种热闹,红火,壮观,神秘,虔诚,美好,永远不会再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