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小程序 发疯文学爆火网友

“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现实生活不顺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网上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最近,双11预售已开启,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小程序 发疯文学爆火网友(1)

创作“发疯文学”有秘诀:

字数要多要有气势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首先字数要多,从篇幅上震慑对方;其次忽略逻辑,让对方无法拿捏反击;最关键的是要质问,营造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对方无力招架,只能投降。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

网友们发现,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疯狂输出一顿发疯文学,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心态,甩出六亲不认的样子,是真的有用。有人靠“发癫”,让客服连夜发货。

催发货: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现实生活不顺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网上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我想为自己发声,我向冷酷的夜冰冷的墙发誓,我要加入那里,但我不行,我的上帝,我就是玉米南瓜浓汤里一粒飘摇居无定所的南瓜籽。

在客服磨蹭推脱问题时,不妨用逻辑不明但情绪饱满的句子连环“轰炸”:“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为什么又用话术敷衍我?我讨厌透了,有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你在乎吗?你不在乎。”“发疯”成效显著,有人得以提前发货,有人要到了积压的押金,还有人收到店家“发疯文学”式回复,发货无法提前,但“用敷衍对抗敷衍”快乐无边。

玩游戏:你点我干嘛,你为什么要点我啊,尽管我可能有错,但你就可以用你命运的手指来审判我嘛,你以为你点的只是我的游戏角色嘛,不你点在我柔软脆弱的心上,你点灭我对这把游戏的热情,你点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神评论:看完了为什么不点赞?为什么不点赞?!因为你不点赞,我的心像被凿了一个大洞整夜整夜地失眠,午夜惊醒想到的都是你不点赞评论的事,而你还在熟视无睹地发笑,你根本不在乎我你只在乎老婆饼里为什么没有老婆,你好狠的心好狠的心呐。

发疯文学小程序 发疯文学爆火网友(2)

发疯文学小程序 发疯文学爆火网友(3)

商家推出周边产品

“发疯文学”成年轻人的交流密码

有商家看到了其中商机,顺势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平台适时推出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T恤”“发疯文学表情包”等产品火爆销售。

一款60张林黛玉发疯文学表情包贴纸,贴纸上印着“平日里我跟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售价5.99-7.5元,月销超过300笔。一些买家评论称“觉得好玩买的”“贴在手机壳上真不错,忍不住笑出声了”等,可以看出,抱着“好玩”心态来购买的网友不在少数。

有网友还将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句提炼出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绪,如讽刺、生气、委屈等,形成“林黛玉发疯文学”:

对方不及时回复消息,这样说: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对方的许诺不能兑现,还可以这样说: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些看似“发疯”的语句背后,更多的其实是网友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调侃,并无恶意,也不是针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本身,而是对她的语言风格的再创造。这未必符合语言规范,却也能“博君一笑”。

由此一来,“不好好说话”便演变成某种社交策略,“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在本身语义之外,逐渐衍生出各场景独有的意义和情绪表达。面对朋友空洞的长篇大论,一句“除了内容,你说得都挺好”,就能以戏谑的口吻表达出某种不满,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对方也不至于下不来台。用“发疯文学”催发货、吐槽游戏队友,在陌生人场景下消解语言沟通的距离和对立、冲突与戾气,有趣并明确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就算最初目标没有实现,也不过是图一乐。

著名语言学家、《咬文嚼字》的主编黄安靖曾对这样的话题表示,“‘仿拟’是一种很重要的造句方式,语言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也是推动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因。”

发疯文学小程序 发疯文学爆火网友(4)

专家:适度运用“发疯文学”未尝不可

主动创造生活中的快乐瞬间

有专家表示,任何一个网络热梗,以及网友们的集体行为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发疯文学”也一样。在生活压力之下,许多年轻人都需要将自身情绪自由地宣泄出来,然而在现实中,可以自由发泄压力的渠道并不多。通过这些逻辑混乱但情感饱满的“发疯文学”,来自由表达自己内心难以言喻的情绪,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未尝不可。

不妨适度运用“发疯文学”,主动创造生活中的快乐瞬间。“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网络文字给予更多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

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从一开始的简单易用、标新立异,到越来越多的反思与批判,也就离淘汰不远了。就像网络语言所说:“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发疯文学”亦然。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胡玥姣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东方网、光明网、上观新闻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