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冯骥才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

每至年关,大冯(业内对冯骥才先生的尊称)总是风尘仆仆,不仅要像平日一样忙他的事业,还要为年而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是文化名人中最重视年、最会过年的。2014年1月,环球人物特约记者从天津追到北京,参加完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新书发布会,又从北京追回天津,最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完成了这次采访。

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

环球人物杂志:每种文化都有代表符号,过年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什么?

冯骥才: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人们给神佛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而是希望神佛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生活。至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站在旧年终点,面对未知生活,人人都怀着愿望:企盼福气与驱走灾祸。于是,千百年来,有一句话,把这种“年文化心理”表现得简炼又明确,便是:驱邪降福。

环球人物杂志:我记得您曾经说过:“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冯骥才:对。过年时,生活与理想混合在一起,无论衣着住行、言语行为,无不充溢着特殊的内容、意味和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年画、压岁钱等专有事物,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春节也非比寻常。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

环球人物杂志:都说现在人情淡了,但像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给长辈拜年等,还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坚守的形式,这些又代表了人们什么样的期望?

冯骥才:这些过年的形式就是年俗,种种人间亲情都深切地寄托在年俗之中。合家团聚、走亲访友是年俗的主题。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谐。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大年夜的合家团聚,正月最初几天亲友们的相互走动、登门拜年,等等,无不是加强与维系这种人间情谊的形式。人情味正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

春运是年味的新载体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过年远没有以前有意思,您觉得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冯骥才: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是与年味相关的民间崇拜消失了。以往在民以食为天的背景下,民间诸神中当以灶王祭祀最广,沿用的寿命也最久。但是随着农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对灶王的信仰连同祭灶的糖瓜,从年文化中都匿迹而去。应该说,民间崇拜与民间信仰在当今年的仪式中已接近消失,这一部分年意与年味也就失去。

二是传统的年,往往把吃穿的水准提高到极致,而当今中国人不愁吃穿,平日酒杯抓在手里,名牌挂在屁股上,到了过年就很难再营造出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蕴与劲头随之滑落,年意又出现一大片空白。

三是伴随着通讯的便利,很多人把往日的走亲访友,改换成例行公事般拨一拨电话号码。即使相隔三五条街,也抓起话筒说几句空洞的拜年话了事。门前冷落,年味自然就淡了。

四是年的符号日见寥落。在都市里,窗花、年画与现代家居格格不入;公寓防盗门的门框上也无法贴春联。年的情感与年的意愿放在哪里?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冯骥才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1)

环球人物杂志: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保护年文化。在年文化的复兴中,最难的是什么?

冯骥才: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文化失落。不过,当我们在年前忙着置办年货,或者在各地大小车站看着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抢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中时,我们会感到年的情结依然如故。所以,年在人们心里其实并没有淡化,真正缺少的是年的载体。

不过,新的载体也在出现,最近30年,春运就是在过年前后最独特的现象。此外还有春节晚会、短信拜年等。复兴不是复旧,而是要从文化上进行选择与弘扬。

环球人物杂志:在很多年轻人心中,传统年的意义确实弱了,他们更热衷于过一些“洋节”。对此,您怎么看?

冯骥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紧的是不能把传统扔得太快。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根本性的。这不仅是对年文化的冲击,也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它在西方世界已经被打造得非常成熟练达,在商品社会光芒四射。它一来,就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自信心与光荣感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落入空茫。

现在我们在春节时感到的失落感,将来一定会出现在各个方面。也许到那时人们在物质上很富有,但一定会在精神上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我们留下的。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冯骥才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2)

最怀念的是守岁和戴花脸

环球人物杂志:您现在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吗?

冯骥才:小时候过年是非常欢快、喜庆的。吃穿玩乐花样多,所以我们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除夕夜是要守岁的,祭祖拜天地,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而且午夜时那一场声响震天的爆竹,总是让人斗志昂扬。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一定是由我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放完鞭炮,我往往就支撑不住了。大人们还要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我就在旁边不停打瞌睡。

环球人物杂志:最怀念过年中的哪件事?

冯骥才:最怀念的事情,除了刚才谈的守岁,还有戴花脸。那是一种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型做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戴上很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道,说出话来,声音变得又低又粗,却有大将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环球人物杂志:那现在呢,您的年都是怎么过的?

冯骥才:我曾写过一篇《春节八事》:大体就是年前到郊区赶赶年集,大多去天津城西的杨柳青、独流、静海一带,感受年的氛围——要说年味浓,还得到乡间;乡间感受完了,再去市里天后宫娘娘庙,它一直是天津城里人过年的中心;家中的装点也必不可少,过年必挂两幅画,一是古版杨柳青年画,二是民国时期画家王梦白的花卉作品,既有年的情致也有文人追求。

到除夕夜了,在祖先像前摆放供桌,燃烛焚香。然后便是吃年夜饭,燃放鞭炮。初一至初四是我一年中难得的私人时间,关掉手机闭门谢客,写写画画。初五,邀请好友品茗聊天,畅谈新年打算。每年初六为读者公开签名。至此,这个年大体就算过完了。

作者:《环球人物》特约记者 赵威

原创稿件,转载务经授权,否则维权到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