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文史记忆后王村)

2018-02-20 15:47

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文史记忆后王村)(1)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史委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报全媒体中心、金华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之声共同推出“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在金华市区西北罗埠镇,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老村庄——后王村。这个有着500余人的村庄,90%以上的村民都姓王。据王氏宗谱记载,居住在此村的王氏为黄路派后人,乃南宋丞相王淮之后。后王村王姓始祖为贞二七公,字汝楫,讳高孙,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定居后王,如此算来,后王村距今已有635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氏先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生活于斯,并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遗存。

已逾百年的后王村古宗祠

一棵古樟树默默地伫立在村口,河水环绕,在村子南边,王氏宗祠显得古朴而庄严,宁静又肃穆。每个后王村人自小就和小伙伴们在祠堂里追逐打闹,这里是他们儿时玩耍的主要场所。里面还有一座古戏台,小孩们时常偷偷地想方设法爬上戏台,站在台上咿咿呀呀叽叽喳喳比划着,演绎各种故事。至今在戏台后面墙壁上,还留有当年演戏演员的名字,黑白相间,依稀可见。

据宗谱记载,后王村先人之前都是前往金华府城王氏金华宗祠一原堂祭拜先祖尊祖敬宗,由于金华汤溪两地相隔30公里,每次祭拜均需徒步前往,来回多有不便。黄路派后人于是商定在村里建造宗祠,以方便祭拜。康熙二十三年(1684),村民们商议后,或出钱或捐地或出力,在村南造了一座三层两天井,外观颇为壮观的小宗祠,以后的一两百年间时有修缮。

至咸丰辛酉年(1861),战乱波及汤溪县,百姓民不聊生,位处当时兰溪至汤溪县城官道边的后王村也不能幸免,村中宗祠修缮不能继续。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黄路王氏贤人辈出,看到宗祠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合力倡议修复,并改曲为直,增修东西两廊,即现在人们看到的结构。

宗祠内部木雕精美,图案活灵活现。柱子下的木刻文字:忠、信、孝、義(义)等,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金华王氏家规家训的体现。中堂匾额上“三槐挺秀”四个大字,三四十年前还是金漆发亮,经风雨侵蚀已变得模糊难辨。

祠堂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承载着村上婚丧嫁娶各种大事,真不知它那孱弱的身躯还能坚持多久。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宗祠屋顶上的建筑勾践。王氏先人在屋脊上从下到上,叠放了两只直径缩小的大水缸,在上面那个水缸上又叠放了一个葫芦。这种造型在整个金华地区也属罕见,其中到底有何含义?

有村民说,在汤溪民间,葫芦谐音“福禄”,体现王氏先人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不过,这也许是后王村先人尊祖敬宗传统的一种体现,因为后王村始祖就是从兰溪葫芦塘迁居到此。在祠堂大门口台阶上,阴刻有“大清乙亥年黄锺月吉旦”字样,斑驳不清的文字,诉说着后王村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建于明嘉靖的括塘堰

关于堰之说,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都江堰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率众所修。堰,潜筑土以壅水也,其实就是拦河蓄水以利于农田庄稼的灌溉的设施。

金华地区最出名的要算白沙堰了,东汉大将卢文台退隐所修,有南宋丞相王淮题诗:“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毎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功驰汉室为名将,泽被吴邦赐列侯。千古威灵遗庙在,至今血食遍遐陬。”

在后王村也有这么一处不起眼的古堰,村民俗称“大堰”,因为在村口农田边还有一口“小堰”与之相连。那里承载着村民们太多的童年欢乐,每到暑假,天色还没有暗下来,小孩们就撒开腿欢快地跑到这里来戏水游泳,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味。

渐渐的,有人发现原来这口水塘石条上还有文字,左边是“括塘堰王增锺建造”;右边是“道光十年(1830)冬月重修”,有些字迹已经风蚀剥落。当初清澈的溪水已经被成片的水葫芦占据,古堰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与繁华,静静地老去。

据民国二十年版的《汤溪县志》记载:“(前志)括塘堰县北十里四都,原名沈溪堰,万历间邑令文龙因水注维艰,改迁今所,乡民赖焉”。括塘堰当地人俗称“后王壩”,另据黄路派王氏宗谱记载,石堰最初是由黄路派王氏堰长王童关率众在明朝嘉靖元年(1522)所修建,距今已有496年历史。

经历近500年的岁月变迁和风催雨淋,如今的石堰已如耄耋老者般脆弱,不堪一击。

有着199年历史的听月桥

古人讲究功德功名,造桥修路,造福后人从而福荫子孙。据王氏宗谱记载,北宋年间,三府君槐由义乌凤林迁居金华,其后人又由金华迁居兰溪葫芦塘。后王村始祖贞二七公(汝楫公),因为做生意,经常往来兰溪葫芦塘与黄路间,见这里风俗淳厚水美田肥,又居兰溪县城和汤溪县城的交通主道边,于是在此购买了土地并盖起房子开了杂货铺,以方便路人。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兰溪祖宅遭兵变,遂举家逃离至黄路。

在后王村还有一座古听月桥,至今横跨黄路溪上。古桥侧面石板阴刻有“听月桥嘉庆廿四年冬月王氏福六公派下合族子孙炜增忠宫四代造谨立”的文字。黄路派王氏宗谱也有关于听月桥的记载:“听月一桥所上通汤邑下接兰江固属往来行人之要道也,嘉庆廿四年间……”

嘉庆二十四年就是1819年,距今已有199年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置身其间,匆匆而行亦或缓步徘徊仿佛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作者 叶骏 贡小兵 王少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