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的基本形式及其变化规则(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定义很多语法书籍上,包括一些教材上,也是这么定义的比如人教社(go for it)七年级上册中就是这么定义的有教科书为依托,所以,大可不必怀疑其准确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动词的基本形式及其变化规则?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动词的基本形式及其变化规则
大家好,我是80后教书匠,听TA讲品牌创始人李老师。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动词的定义”。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我们能对动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定义。很多语法书籍上,包括一些教材上,也是这么定义的。比如人教社(go for it)七年级上册中就是这么定义的。有教科书为依托,所以,大可不必怀疑其准确性。
可这个“动作”和“状态”该怎么理解呢?
来源网络截屏:Event verb/ State verb
为此,我查阅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中,对verb(动词)一词的定义,原文如下:
verb /və:b/ noun (grammar) : a word or group of words that expresses an action (such as eat), an event (such as happen), or a state (such as exist).
翻译为中文就是:动词,表达动作(比如“吃”)、事件(比如“发生”)或状态(比如“存在”)的词或词组。
也就是说,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动词分为三类,即action verb(动作动词),event verb(事件动词)和state verb(状态动词)。
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这一定义相比,多出了一个“表示事件”的概念。为什么要单列出“事件(event)”呢?
用所给例词happen造个句子:A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old man last night. (昨天晚上,这个老人出了严重的交通意外。)抛开以上定义不看,这个句子在描述的是“老人发生了意外”这件事,其中谓语动词happen,是“动”还是“静”呢?笔者倾向认为是“动”。那么,是不是说:
①“event verb(事件动词)”属于“action verb(动作动词)”呢?
②或者是“action verb(动作动词)”属于“event verb(事件动词)”
③又或者是两者相互交融呢?
无论是“event verb”还是“action verb”,表示“动”的概念,我想是没有问题的。同时,表示事情发生的“动”和表示人(或物)做出动作的“动”也有区别的。所以,上面①、②、③的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
再举个例子:The child is developing normally. (这个孩子发育正常。)这个句中的“develop”理解为“事件动词”,有“动”的概念。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event verb”还是“action verb”都是含有“动”这一意味的动词;而,“state verb(状态动词)”,是含有“静”这一意味的动词。
所以,动词分为表示“动”概念和“静”概念两类。由于动词的分类取决于动词本身的词义,而很多动词都是一次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某一个动词,甚至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以动词grow为例,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例句1:Tomatoes grow best in direct sunlight.
例句2:As time went on he grew more and more impatient.
分析:例句1译为“西红柿在阳光直射下长得最好。”这里,grow意思是“生长,发育”,为表示“动”概念动词;例句2译为“时间长了,他越来越没有耐心了。”这里,grow意思是“逐渐变得,逐渐成为”,为表示“静”概念动词。
对动词分类的研究,切入的角度不同,理解也不一样。稍微深入一点,就会发现内容非常之广。不过,从宏观来看,把动词分为“动”和“静”两类应该不会有问题的,而且也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语法书,以及教科书上才把动词定义为“表示动作或状态”。
来源网络截屏:Event verb(Dynamic verb或Action verb)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说法),表面上或许千差万别,而实质上或许殊途同归。拿动词的定义来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参阅更多资料来研究,会发现内容非常的多。即使,最终很难归纳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种断论,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必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对问题理解的透彻了、深刻了,或许又能发现“问题”之外的“新问题”了。而,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所在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多一点质疑的精神、探究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从“问题”中发现“新问题”。
我是80后教书匠,听TA讲李老师。欢迎关注、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