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博轻轨基地(对话在渝央企重庆中车长客)
编者按:
央企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也是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领头羊”。
3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与重庆市政府共同举办“央地携手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 共建现代化新重庆座谈会”,并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乡村振兴等7个方面14个重点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携手共创开放发展新格局。
数据显示,目前中央在渝规上企业已达416家,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对重庆城市建设、产业提升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央企 重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上游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对话在渝央企”,关注在渝央企如何谱写央地合作新篇章。
△重庆中车长客
近日,备受市民关注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首列电客车通过专家组验收,正式亮相。这标志着该线路列车将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18号线离通车又近了一步。
该列车的生产单位,正是一家在渝央企——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中车长客)。
成立于2007年的重庆中车长客,隶属于中国中车集团,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轨车辆检修运维制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单轨车辆研发制造基地。自成立以来,已累计生产了3500多辆轨道车辆,广泛用于重庆轨道1号线、2号线、江跳线等多条轨道线路。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力争成为车辆制造、智能运维加检修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为重庆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以及成渝地区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助力。”重庆中车长客常务副总经理肖静飞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列车
实现多项国内首创
累计生产轨道车辆超3500辆
在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中,重庆中车长客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多项国内首创的产品和技术,是重庆轨道交通跑出“加速度”的重要助力,为重庆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提供了极大支持。
例如,该公司的拳头产品现代跨座式单轨列车,全面实现了自主化、国产化以及低成本轻量化,已经有900多辆运行在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上。
公司自主首创的山地型轨道列车As型地铁,采用5动1拖的动力配置,具备爬坡能力强、曲线半径小、轴重小等特征,能有效减少土地、桥梁等建设成本,已累计有2100辆应用到重庆4号线、5号线(北延伸段)、9号线、10号线及环线上。
△双流制市域车
同时,作为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双流制市域车的生产基地,重庆中车长客还建成国内唯一一条可变梁宽单轨调试线及国内首条双流制试验线,可实现单轨车辆、地铁车辆及双流制车的同时调试能力,并在全国首创双流制市域车,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制式空白,目前已有90辆应用于重庆江津至跳蹬示范线。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生产轨道车辆3500多辆,其中有3000余辆应用到了重庆1、2、3、4、5(北延伸段)、6、9、10号线以及环线线路。此外,成都3、4号线,西安4、5号线,以及阿根廷地铁列车使用的不锈钢车体也来自我们。”肖静飞介绍,目前重庆中车长客已具备年产500辆、检修300辆城轨车辆的生产能力,自成立以来,累计实现总产值150亿元,实现税收约5亿元。
当好“链主”
提升重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能级
除了满足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的车辆需求,作为重庆轨道交通产业链“链主”企业,重庆中车长客的落地,也带动了重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崛起。
△重庆中车长客生产车间
近年来,重庆中车长客通过吸引知名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落户、扶持本地企业发展的方式,着力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公司的本地配套企业已有四方所等60余家,产业链涵盖车体、转向架、牵引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空调系统、广播系统、内装结构件等在内全部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核心部件,形成了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
“我们将在推动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同时,继续为壮大重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贡献应有力量。”重庆中车长客董事长孙景明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中车长客将立足车辆新造、车辆检修、关键零部件生产等三大基本业务板块,开辟新业务,拓展新市场,争取单轨产品“走出去”实现首单突破的发展目标。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朝着车辆制造、智能运维加检修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迈进,力争到2025年,年产值突破30亿元,利润突破1.5亿元。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重庆中车长客也将联合相关单位组建产业联盟, 依托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技术优势,打造全国单轨研发制造示范基地,提升重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能级,使产品本地化实际配套率从40%提高到90%以上,实现单轨产品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产业落地。
带来“示范效应”
更多央地合作项目纷至沓来
重庆中车长客服务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的成效,正是重庆又一个“央地合作”项目带来“1 1>2”效应的生动体现。该项目的落地,也让更多“央地合作”项目纷至沓来。
以中国中车集团为例,如今与重庆除了在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外,还在环境产业、工业数字产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良好的‘央地合作’商业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效应。”重庆机电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蒋敬旗也表示,在与中车长客携手过程中,让企业看到了央地深度合作、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在重庆中车长客的示范带动下,近年来,重庆机电集团积极搭建与央企战略合作“桥梁”,先后与东方电气、东方自控、中建五局、中铁十一局、中冶赛迪等11户央企,达成并保持着良好的“央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北京有研、昆仑租赁等央企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实现了产融合作多方共赢;累计为27户央企配套产品,2018年至今,订货金额达2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4%。
“未来,重庆机电集团还将紧紧围绕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交通装备与工程、汽车及基础零部件及产业金融服务等‘4 1’产业主业板块优势和战略目标,发挥重庆装备制造业主力军作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加深和推进央地合作,行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共赢性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机电力量。”蒋敬旗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孙琼英 受访者供图
编辑:夏洪玲
责编:罗永攀
审核:吴忠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