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算器要有什么功能(原来科技树不止一条路)

科学计算器要有什么功能(原来科技树不止一条路)(1)

模拟计算在诞生计算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随着数字计算的出现已经渐渐淡出了程序员们的视线。但是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张盼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展示了用传统超级计算机击败谷歌量子计算机Sycamore的过程。此前,谷歌声称传统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000年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谷歌量子计算机可以在200秒内完成。中国科学院张盼团队认为,通过优化传统的超级计算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计算任务。具体来说,他们使用了“经典算法张量网络”和512个GPU计算集群来模拟量子计算。结果,他们跑出了比量子计算更好的数据。

这个研究的具体实施我就不说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虽然人类已经拥有了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等更先进的工具,但我们不能放弃对传统计算方法的不断迭代和优化,这是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的。

现在的普通计算机都是用数字计算,而模拟计算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技术。在未来,模拟计算很可能卷土重来,再次占据领先地位。

模拟计算是在第一个集成电路中使用的。后来为了做大规模集成,需要把模拟信号抽象成数字信号进行逻辑运算和编程,数字计算就出现了。今天,可以说数字计算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云计算的服务器,大部分计算设备都使用数字计算芯片,模拟芯片只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对数字芯片的补充。

然而现在,数字芯片面临着一个大麻烦。与传统计算机程序相比,人工智能算法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激增,动辄要加、减、乘、除数百亿个参数。甚至一些简单的语音识别算法也要放在云计算中心才能高效运行。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一些智能语音助手在网络不好的时候“听不懂”你说的话。换句话说,面对同样的任务,人脑可以低功耗高效率的运行,而数字芯片需要大量的功率才能完成。

与数字计算相比,模拟计算更接近人脑的运行模式,更适合人工智能算法。例如,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拟计算单元,叫做“可编程电阻”,可以在芯片上直接模拟人脑的突触。他们认为,未来这种用于模拟计算的“可编程电阻”将取代用于数字计算的晶体管,成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计算基础。

这里就不得不解释一下模拟计算和数字计算的区别。

模拟信号是连续的,例如显示电路中的电流,模拟信号可以直接显示0.4、0.5、0.6等;而数字信号是二进制的,所有大于等于0.5的电流都表示为1,所有小于0.5的电流都表示为0。如果0.4、0.5和0.6的电流数必须用数字信号表示,那么晶体管数必须增加。况且模拟计算是非确定性逻辑,数字计算是确定性逻辑。加法需要专门的加法器,乘法需要专门的乘法器,这又增加了晶体管的数量。

此外,需要相应的控制设备来控制这些算法的读取和执行。这些因素决定了人工智能常用的神经网络算法,即使只计算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至少要用上百个晶体管才能完成。

模拟计算不一样。仿真不是将神经网络抽象成二进制数据和计算指令,而是直接利用物理结构来创建一个模拟的神经细胞突触。比如上面提到的“可编程电阻”就是用来计算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只要把它的阻值调整到你想要的参数值,神经元连接的设置就完成了。然后在电阻的一端加载电压表示的数据,再读取另一端的电压数据,运算完成。

数字计算是对物理世界进行抽象和逻辑拆解,将一个任务切割成无数个标准化的小单元来完成;而仿真计算不需要抽象和拆解,只需要模仿和还原一个真实的物理结构,用相对较少的单元就可以完成任务。

数字计算的优点是通用性强,缺点是占用大量底层硬件资源。模拟计算正好相反,优点是可以节省大量的硬件资源,缺点是计算的通用性差,因为每个物理结构都是特定的,互不相同。

另外,数字计算的精度很高,但容错能力很低;而模拟计算正好相反,计算没有那么精确,但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在数值计算中,如果一个64位二进制数据中的一位意外地从0变为1,那么整个数值很可能会大不相同。如果一条指令语句的某个位从0跳到1,就可能直接从加法变成乘法,这对运算的结果也是毁灭性的。

而模拟计算不是这种情况,在“可编程电阻”方面,即使电阻稍微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问题也不是很大,运算的结果基本准确。这一条就像人的神经系统:如果你有一天睡眠不好,你大脑中突触的敏感度可能也会有一些起伏,但整个人仍然可以思考,不会出现毁灭性的大脑停机。

由于模拟计算的这些特点,即使人类不知道‘智能’是如何工作的,也完全有可能构造‘智能’,这就是模拟计算的魅力所在。”

现在,模拟计算已经诞生了一个非常火热的研究方向,叫做“类脑计算”,“类脑”就是类比大脑。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最适合模拟突触的物理装置,麻省理工这次研发的可编程电阻就是研究成果之一。

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玻璃材料来模拟真实的突触,不仅使用寿命长,而且反应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纳秒级。一般生物的突触反应时间都在毫秒级别,相差百万倍。换句话说,如果未来用这个“可编程电阻”1:1模拟一个人的大脑,这个芯片的“思维能力”将相当于一百万人。届时,哲学家们想象的“罐子里的大脑”可能真的可以实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