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能力和战功最强的开国将帅(开国将帅中那些深藏不露的高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先生的小说,曾勾起了一代人关于武侠的记忆和遐思,尤其是郭靖和乔峰等大英雄,更是受到武侠迷们的尊敬和喜爱。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那高超的武功,仁义的性格,更是因为他们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视国家危亡为己任,真正做大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其实,在我们开国将领的队伍里,也有这么一批高手,他们不仅拥有一身高超的武功,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在民族危亡时,亦能身先士卒,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救民族于水火。
他们才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大侠”。
陈赓
在开国将帅中,陈赓元帅有勇有谋,在战场上常常能出奇制胜,私下里,陈赓还是一个隐藏的武林高手。
陈赓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祖父曾师从少林寺武僧释圆,随身携带的一柄大刀重达80余斤,使起来快如旋风,毫不费力。
年幼的陈赓就跟着爷爷习武,每天早起晚练,棍棒、拳脚样样精通,一套“少林昭阳拳”更是出神入化。
1924年,陈赓成了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内,陈赓杰出的组织和活动能力,深受学校教官的赏识,其是腿上的功夫,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认可。
黄埔军校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都灵不过陈赓的腿。”
说的就是陈赓腿脚功夫了得,据说能一下能跃起两三米高,尤其善长途奔袭。
在东征战役中,蒋介石曾被陈炯明围堵在革命军总指挥部内,情况危急,想逃跑腿脚却一下子不听使唤,蒋介石当时颜面尽失,羞愤欲死,关键时刻,还是留任黄埔军校的陈赓背起蒋介石,健步如飞,在士兵的掩护下,迅速逃离了危险区域,蒋介石这才捡回一条命。
只可惜,在后来的抗战中,陈赓腿部两次受伤,还差点截肢,力量上减弱不少,但功夫却一直没有落下。
建国之后,我国和美国之间多有往来。
有一次,来自美国的贝尔上校听说陈赓会武术,就让自己的贴身保镖找陈赓比试武艺,想借此杀杀我方的锐气。
这个保镖长得人高马大壮实如牛,还是美国的拳击冠军,那一双铁拳几乎无人能敌,贝尔料定陈赓绝不敢迎战,没想到,陈赓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比武开始后,保镖往那一站,仿佛一堵人墙,周围人都不由得为陈赓捏把汗,但是保镖一拳还没打出去,就被陈赓直接撂倒在地,接下来的几个回合,保镖屡次出拳,都被陈赓还击了回去,一点便宜也没占到,不得不败下阵去,再也不敢小瞧了陈赓。
只可惜,58岁那年,陈赓将军骤然离世,直到去世的前一天,陈赓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一生勤勉,却走得突然,全国上下无不哀悼。
徐海东
在开国元帅中,如果说有谁的武功让陈赓刮目相看的,那必定是大将徐海东。
一次,在部队休整期间,爱热闹的陈赓将军,摆了一场擂台赛,准备和大家切磋武艺,结果等了许久,只有徐海东和许世友两位将军前来应战,狡猾的陈赓就让他们两个人先打一场,想探探两人的虚实再做打算。
谁知,短短几招之内,许世友就被徐海东打下阵来,坐在台下的陈赓见此情形,朝徐海东连连摆手: “改天再打,改天再打。”
能让陈赓望而生畏,可见徐海东武功之高强。
也难怪,徐海东将军自幼就跟着师傅范青峰学习功夫,范青峰是正宗的八卦掌功夫传人。
范青峰曾因为躲避祸事到砖窑中打零工,碰巧遇到了窑工家庭出身的徐海东,当时徐海东才9岁,可是小小年纪就好打抱不平,人也机敏聪慧。
范青峰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师徒二人一见如故,范青峰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徐海东天赋高,又肯吃苦,对于师傅传授的招式,总是勤加练习,毫不偷懒,没几年,就习得了一身好本领,加入红军队伍后,每次作战,徐海东都冲杀在最前面,异常勇猛。
有一回作战期间,下起了鹅毛大雪,徐海东带领特务连,直接脱了棉衣赤膊上阵,把敌人吓得望风而逃。
因为作战勇猛,武艺超群,徐海东还被毛主席誉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
只是,战场上刀枪无眼,子弹横飞,纵然拥有非凡的功夫,徐海东还是多次受伤。
后因伤病复发,疼痛难忍,徐海东不得不退出一线战场。
贺龙
跟徐海东不同,贺龙出生于武学世家,先祖曾在李自成起义军中担任高级将领,爷爷是清朝的武举人,擅长洪拳、二洪拳、八虎拳,刀、棍、枪、剑、镗、耙、锤等器械更是样样精通。贺龙的父亲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武功超群。
在环境的熏陶下,贺龙很小就开始习武,他曾对武术家顾留馨说:“我们家乡的人都练功,那可是真功夫,一个人能对付几个人。”
贺龙13岁时就跟着乡亲们跑马帮,因为年纪小,跑马帮的活儿既累又极其危险,贺龙没少受折磨,但是也正是这段经历让贺龙受到了充分的锻炼,养成了坚韧不屈的品格,为以后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1917年,贺龙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援鄂战争,拎着两把菜刀就袭击了县长的府衙,还从卫兵手中夺了两把枪,拉起了农民武装,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
贺龙有一次带领部队途经武当山,当得知时任武当山道长的徐本善功夫了得,是全真派第15代传人时,便几次登门拜访,向道长讨教武功。
贺龙不仅自己习武,还把习武的思想带到了所属的部队,他要求“童子团”的团员每天从基本功练起,扎马步、练摔跤、腿上绑着沙袋练长跑,这些都是贺龙幼时练武的套路。
因此,附近的群众常常称贺龙为“飞毛将军”,将他带领的军队称为 “飞毛军”,“飞毛腿夜袭陈家河”“飞将军沙场秋点兵”的故事现在有人津津乐道。
建国后,贺老总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继续为新中国的武术事业做贡献。
贺炳炎
贺炳炎将军素有“再世关公”之称,他从小酷爱武术,9岁师从武当一清道长门下,从内秀的“凌霄剑法”,到豪放的“玄虚刀法”,贺龙都很精通,一柄大刀在他的舞动下,虎虎生风,水泼不进……
在雁门关伏击战中,贺炳炎率领将士突袭数倍于我方的日军,歼灭敌人500余人,大获全胜,还获国民政府通令嘉奖。
加入红军后,贺炳炎因为常常和贺切磋武艺,还因此得名“小贺龙”。
贺炳炎不仅会使刀剑,还喜欢摔跤。
有一次,贺炳炎与一位河南籍红军士兵摔跤,对方比他高一头不止,贺炳炎看似丝毫不占优势,然而,还不等对方出招,贺炳炎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对方双腿往后一勾,士兵就倒下了。
在一旁观战的贺龙,带头鼓掌,围观的官兵也欢腾不已。
只是在一场战斗中,贺炳炎不幸负伤,由于当时缺医少药,贺炳炎不得不忍痛锯掉整条胳膊保命,贺龙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地瘫坐在地上,所谓的英雄惜英雄,就是如此吧。
然而,贺炳炎在见到贺龙后,第一件事却是询问:“我的胳膊没了,还能打仗吗?”
得到贺龙的肯定后,贺炳炎仅仅在担架上休息了7天,便又投入了战斗,还被人送外号“独臂刀王”。
许世友
前面几位的功夫要么是家传的,要么是机缘巧合练的,许世友身上的功夫可是出身正宗的少林派。
许世友幼年时因为家境贫寒,每天去山上挖野菜度日,被少林寺云游武僧林金子看中,收为关门弟子。
因为悟性高,又勤学苦练, 8年的时间,许世友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梅花桩、铁砂掌、金刚拳等样样精通,少林疯魔棍、旋风刀使得出神入化,硬气功也非常了得,寺内3米多高的围墙,他跑几步就能一跃而上。
据许世友的女儿回忆,她和父亲一起上楼梯,她常常踩的楼梯嘎吱作响,而父亲却可以凝神静气,不带一丝声响。
在少林寺习武期间,许世友还在比武大赛中打败了连续三年夺冠的师兄,成为少林寺当年的武功冠军,后来,因为母亲身染重病。许世友思母心切,决定回家探望母亲,然而少林寺寺规甚严,出家弟子还俗,是要被“打出山门”的。
寺内摆下十道演武阵,步步设防,关关难过,还乡心切的许世友硬是一阵阵闯过去,打败百十号人,最终闯关成功,奔向回家之路。
离开少林后,许世友辗转加入了红军队伍,作战非常勇猛,并多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每次攻打大山寨,许世友都冲在最前面。
在突破嘉陵江中,许世友已经是红四军的军长了,仍然身先士卒,亲率敢死队渡江,凭着一柄钢刀,斩敌36人。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还曾担任过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放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那就是武林盟主。
许世友喜欢武术,也喜欢关注习武之人,他评价李小龙:“有股子狠劲,哇哇乱叫很讨厌。”
他还对李连杰的武功赞誉有加:“基本功很扎实的。”
即便老年退隐南京,他还指导身边的警卫员练习武术,练家里的板凳被他武的虎虎生风。
钱钧
钱钧和许世友一样,同样出身少林,他比许世友迟3年进少林寺,两人一起在寺中练武5年,还是同一年出的寺门。
只不过许世友是打出山门,而钱钧却是“逃出山门”。
“许司令武功好,能打出山门,我武功差,打不出去,只好从后山小道溜走。”
其实,这不过是钱钧自谦的话,他和许世友在少林寺并不相识,直到一起加入了红军,彼此才从闲聊中得知,原来他们还是少林“兄弟”。
后来,两人同在南京军区任职时,还经常切磋武艺,钱钧虽然武功比不上许世友,但是气功却无人能敌,据说,他能将脊背吸在墙上,很久不掉下来。
曾有传闻,钱钧练就了一副惊人的铁掌,有一次,有人在桌子上放了一块压咸菜用的青石,少说也有20来斤,想试探钱钧的实力,只见钱钧暗暗发力,伸出右手,一掌下去,光滑、圆溜的青石顿时四分五裂,飞溅的碎石渣,竟蹦出一丈多远!令众人目瞪口呆。
1933年,钱钧奉命偷袭地主武装的老巢,60多个土匪试图趁着夜色攀墙逃跑,哪知隐蔽在墙外的钱钧早有预料。
只见他纵身一跃,跳上墙头,匪徒们爬上来一个,钱钧就扔一个,一口气扔了十几个,有的当场殒命,有的被扔到墙边的水塘里,哀嚎连连,不到一个小时,钱钧就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
解放后用不着武功了,钱钧也一直坚持晨起练功的习惯,81岁高龄,还能徒手托起蹲在地上的老战友。
7孙继先
1935年,红军血战湘江,18名勇士挺身而出,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并成功控制了渡口,孙继先就是其中一位。
孙继先是山东曹县人,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12岁时,他拜当地的一个武师为师,苦练武艺。勤奋再加上天赋异禀,不到一年,武师就感慨地对他说:“孩子,我实在没有可教的了,你再寻名师吧。”
孙继先拜别恩师后,来到河南商丘,在一个武馆学武,当时正值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孙继先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学成武艺后毅然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并加入了红军队伍。
长征时,由于枪弹较少,红军很多时候,都是和敌人贴身近战,每次作战,孙继先都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面,直杀得大刀卷刃,浑身是血,可那都是敌人的血,他自己却毫发无伤。
征战数十年,孙继先身体毫发无伤,这在开国将帅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连许世友都对孙继先的武功很佩服,他曾说:“老孙就是厉害,子弹见了他都绕着飞。”
这当中也许有运气的成分,但与孙继先高超的功夫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将军不再带兵,而是接受上级调遣,搞起了基地建设,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导弹基地司令员,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也就是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
其实,除了上述的几位将军外,红军中还有很多将领武功超群。
朱德同志拳法了得,一向儒雅的周恩来总理,一套“八卦手”炉火纯青,师傅是与霍元甲齐名的清末七大高手之一的韩慕侠的徒弟。
武术给予了这些开国元勋们强健的体魄,也给予了他们能够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戎马生活中,能够保持强健的体魄,千锤百炼而屹立不倒。
其实,光靠武艺是完成不了革命大业的,和武功比起来,胸怀天下的抱负、舍己为人的精神、杀伐决断的智谋,都要比武功重要得多。
金庸曾说:侠之小者,助人为乐,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练功学武,扶危济困是小事,为国为民、奋不顾身才是真正的大侠。
而这些开国的功勋们,无一不是将家国安危、民族存亡视为己任,在战场上以一当十、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才是世人眼中,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他们能够坚持到革命胜利,靠的绝不仅仅是武功,而是坚韧的品格,坚定的信仰,心怀家国大义的抱负以及舍生忘死的精神。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未来。
他们为革命所流过的血和汗,世人都不会忘记,他们为新中国付出的一切,我们都将会铭记于心。
作者:璇玑
编辑:改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