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的新模式(又一万亿级产业赛道)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21读书
生物经济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潜能。随着多元化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新一代生物经济将茁壮成长,万亿级别市场有望快速发展。预计将达40万亿元产业规模的生物经济,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重要增长点,还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我们能否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物经济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为基础,以生物产品与服务的研发、生产、流通、消费、贸易为主的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之后的第四种经济形态,也称第四次产业浪潮。生物经济不仅能够改变自然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人类自身,其市场规模将是数字经济的10倍左右。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在新书《中国生物安全:战略与对策》中提出,生物经济的发展有10大趋势,谁抓住了生物经济,谁就是世界经济的未来。
第一,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20万亿元朝阳产业,把生命健康的钥匙握在自己手中。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暴露了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2012年,我们曾预测到2020年健康产业拥有8万亿元潜力。《健康中国2030》提出,到2030年健康产业将达到16万亿元规模疫后经济应该重点发展健康产业,我们测算,大健康产业规模可能达到20万亿元。
发展健康建筑业,重点补上健康建筑业,特别是防疫设施的短板。首先,我们建议中央政府立足防御重大、特大疫情,做好顶层设计与部署。根据防御生物恐怖、生物战的重大需求,建立健全能应对500万~1000万人感染的防御体系,包括预防体系、检测体系、医疗体系、物资保障体系、指挥应急体系、国际协作体系和能快速反应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其次,我们建议地方政府像当年修建“防空洞”一样,切实补上防疫设施的短板,避免临时、战时再造“小汤山、雷神山”,力争实现每个县有传染病定点医院,乡镇卫生院有传染病科,社区与村有“医体文”多功能室且具备传染病隔离区的功能,机关、学校有临时医务室、观察室。最后,我们建议广大民众把锻炼自身、提高免疫力作为日常活动。在重大疫情发生时,有钱没用,抗体有用。有条件的家庭应像设书房一样,逐步增设保健房、购置健康器械,提高身体素质与免疫能力。
发展健康制造业,打造高端制造业。一要提高新药创制能力,使我国由原料药大国向生物医药强国、中医药强国转变,形成10万亿元规模的生物与医药产业。二要启动“医疗器械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加速我国由医疗器械弱国向医疗器械技术强国、产业大国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开发医疗器械、穿戴设备、移动负压医疗车、滴滴医院、医疗船、医用飞机、负压病床,以及医、体(育)两用体检与健康器具,尽快扭转我国高端医疗器械90%以上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打造2万亿元医疗器械新产业。三要启动“中医药振兴计划”,夺回我国中药与药材被国外企业抢占的国际市场,严防中医器械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打造万亿元中医药制造业,加速我国成为中医药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的进程。四要加强保健食品创制与管理,力争形成万亿元保健食品、用品产业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市场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发展健康服务业,打造中西医结合、能够保障14亿人口生命安全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一要完善传染病预防、治疗体系,增加医院、配齐设备、培训医生、普及知识,建立全民参与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二要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尽快解决农村7亿人口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真正建立健全覆盖14亿人口的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疾病防治体系。三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健康管理体系,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将农民体检纳入医保,形成集健康体检和慢病控制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四要完善国际化高端医疗服务体系,为高收入人群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同时防止大量医疗费用流向国外。五要发展医疗旅游,把旅游、休闲、医疗、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医疗旅游新业态。六要大力发展老年医疗服务,着力培养一批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建立养老、护理、家政有机结合的老年养护体系,切实解决老人养老难、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
从以上三个方面保守估算,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在20万亿元以上,是我国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疫后经济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健康产业,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能防御100万人口感染的特大疫情防控体系,把生命安全的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第二,发展生物农业,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我国小麦、水稻等口粮完全能够自给,但在食物消费中,口粮只是一部分。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10033万吨,按当年我国大豆每公顷产量为1980千克测算,相当于海外有7.6亿亩耕地是在为我国生产大豆。新冠肺炎疫情已使国际粮食供应链发生异常,我国拥有14亿人口,必须防患于未然。当前,我们建议重点抓好六件实事。一要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力争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大豆、杂交小麦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提高粮食单产20%左右。二要推动农产品品质革命,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高端农产品,形成2万亿元高端农产品产业。三要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开发抗干旱、抗盐碱作物品种,大幅度提高10亿亩旱地、5亿亩盐碱地的生产力。四要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五要做好土地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进城农民宅基地等土地的整理工作,力争增加1亿亩左右的耕地面积。六要做好粮食危机应对技术储备,研发动物生长激素、生长调节剂、人造肉、大厦农业等,做到即使出现粮食危机,我们仍然能够从容应对。
第三,发展工业生物,将细胞变为“新工厂”。一要大幅度提高酒类、酱油、醋、味精、乙烯等大宗发酵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二要大力发展高端发酵产品,力争在抗生素、维生素、生长素、氨基酸、人造肉等高端发酵产品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将细胞变成“新工厂”,打造2万亿元的发酵工业体系。
第四,发展生物能源,力争创造7个“绿色大庆”,保障能源安全。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为173辆,仅为美国的1/5、日本的1/3、巴西的1/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多管齐下。如果利用荒山、荒坡、荒地种植能源植物,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气,按2020年大庆油田产出油气当量4302万吨测算,我国有望形成相当于开发7个大庆油田的绿色能源。
第五,在资源领域,能使生物资源变为金山银山。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代生物技术将利用生物资源开发药品、食品、能源、化妆品等产品,培育生物资源产业。我国有12000多种中药材资源,按国际上人均GDP达1万美元国家的保健品消费量测算,我国仅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就有望形成万亿元规模的产业。
第六,在环境领域,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再造秀美山川。合成生物技术可能使部分灭绝的生物获得再生,恢复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环境。耐盐碱、抗旱生物能够使荒山、沙漠变绿洲,使部分盐碱地变良田。仅依赖袁隆平教授的海水稻技术,我国就有望多产出半个湖南省的水稻产量。
第七,在安全领域,能够防御生物威胁,保障生物安全、国家安全。根据防御生物恐怖、生物战的特殊需求,建立健全军民联合、平战融合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技术体系、防控体系、物资保障体系、指挥体系等,修建新时代生物安全的“万里长城”。
第八,在基础研究领域,能够探索生命规律,催生新的科技革命。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以来,生物技术已经从以认识生物为主,转向改造、创造生命。基因测序成本已降至最初的1/3000000,科学家已经能够使动物寿命延长2倍以上,基因编辑、器官再生、合成生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生命起源、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奥秘不断被揭示。
第九,在生物产业领域,生物服务业正在形成新业态。药品与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临床有效性评估、生物与食品检测、食品与药品安全检测、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等,都将成为新业态。CRO、CMO(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服务将为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十,在伦理方面,生物伦理将成为人类面临的新难题。像核技术、信息技术一样,生物技术很可能被误用,要防止克隆技术、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不正当应用。
来源丨本文摘编自《中国生物安全:战略与对策》王宏广著,21世纪经济报道经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编辑丨陈思 实习生 黄菁珊
赠书福利
新冠肺炎疫情敲响了世界生物安全的警钟,生物安全将像核安全一样影响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速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作者在连续20年对国内外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国内外生物安全怎么变、怎么看、怎么办等问题。自然病原不会自行消失,人为生物威胁风险陡增,生物霸权不容忽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未来可能更不安全。中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生物安全形势,必须防天灾、御人祸、反霸权、保平安,保障生物安全,强化七大成就和五大优势,补上十个短板,构建十大体系。
《中国生物安全:战略与对策》
作者: 王宏广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二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中国生物安全:战略与对策》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本文留言区联系获奖小伙伴~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
小伙伴们,对于生物安全,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来和我们聊聊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