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具有什么君子风范(这才是君子的风度)

第一天今天我们来分享学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不知而不愠具有什么君子风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不知而不愠具有什么君子风范(这才是君子的风度)

人不知而不愠具有什么君子风范

第一天

今天我们来分享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来自《论语》第一篇《学而》篇。

这也是广为熟知的一句话,大多数国人对论语的了解也来源于这句话。

“学而时习之”,我认为这是论语中最核心的一句话,也是开启学习论语的钥匙。论语教我们“为学、为人、为政”,孔子希望我们通过学习,人人都能成为君子。

而这一切的基础均在“学”和“习”!

在“学而时习之”这简单的一句话里头其实包含了孔子对待学习的核心观点。

学什么?怎么学?都在这句话里头。

这句话最常见的解释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的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后世的时代精英为《论语》作注时,在“学”和“习”这两个我们最熟悉的字上分歧最多,最通俗的注释是上面的,学即学习,习则复习;这个意思最容易理解,但也许离孔子的本意却最远。

孔子对“学”的看法,并不是今天说的学习知识,变成知识渊博、满腹经纶的高学历精英。“学”即“效仿”,“学”的内容更多指的是“德行”,学习正确的为人处世,在他眼中,这才是最重要最需要学习的东西。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都是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事,最后“学文”才是指我们今天说的各类专业知识或者写作著书;

因此,“学”是告诉我们,要效法品德高尚的贤能之人,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如何学做一个有德行的君子,而并非今天所指的学习课本上考试需要的内容;

“习”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实践”,既然我们要效仿那些优秀的贤能之人,学习如何为人处世,那么学到了,就要应用在生活当中去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脑袋知识层面,要知行合一。

学到了对父母要孝,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我们平时对自己的父母是否孝顺,学到了对朋友信守承诺,那么我们平常是否是这么对待朋友的,学到了做事要忠,那么我们平常工作当中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这种不断地学习,然后又不断地实践应用到生活中去,我们就会不停地收到正反馈,这种良性循环会让我们内心感到真正的喜悦,这就是“不亦说乎?”,“说”通喜悦的“悦”。

所以我更愿意这么理解这句话: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经常应用实践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

是的,无论是在学习先贤智慧的过程中,还是将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都会收获到很好的正反馈,由衷的感受到内心的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古代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同学,同出师门大家称之为朋,志同道合,大家有比较相同的志向或兴趣爱好,称之为友;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志趣相同的好朋友,或者好久不见的同学远道而来一起聚聚,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的确很快乐,好朋友好久不见,一起喝上两杯,聊聊人生,一起追忆一下过往的共同经历,这种情谊很值得珍惜。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面上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句话意思理解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非常难。我们正常的情况是,别人不理解我,我就很生气;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修习我们的心境,要多关注自己内在的成长,而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儒家向来都是提倡自我要求,“求之不得反求诸己”,别人能不能理解我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有变得足够的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就是“孔门三乐”,论语的话大多数都是对话讨论,每一句话都有一个当时的语境,读到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当时有人在问孔子:

您老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仁政德治思想也得不到重视和应用,可是我看您老每天乐呵呵的,这是为啥啊?

孔子笑呵呵地回答:把学到的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经常在生活中实践应用,不是一件很喜悦的事情吗?有很多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因此而心生抱怨,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吗?

这就是我喜欢孔子的原因,永远充满理想,永远乐观豁达!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心得来一起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