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1)

文丨卿心君悦

石评梅,原名汝壁,“五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她与张爱玲、萧红、吕碧城被一同誉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2)

她的情感路程如同她多数作品的风格那般清冷哀伤,最初所遇非良人,终遇良人又莫敢相伴,成为情感上的悔恨,人生中的遗憾。

高尔基说:“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们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爱情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更值得我们去好好“领会”了,若能从中勘破一二,结局往往会大不相同。

纵观石评梅一生的进程,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或许应该就是【珍惜】二字吧。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3)

苏格拉底曾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其实,遇到不幸的爱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像柏拉图说的那样“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式的遗憾

放下不堪的过去,过好眼前的每一天,何尝不是一种珍惜。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父亲石铭是清朝末期的举人,出生在书香之家,她自幼聪敏好学,喜爱读书习字。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她的父亲到太原省立图书馆任职,她随同父亲前往并在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

1919年,石评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25年改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原本她想报考该校国文系,却因当年国文系不招生,无奈改报体育系。

在北平求学期间,她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是吴天放,一是高君宇。

她与吴天放结识在先,当时二人从相识到相爱羡煞旁人。处于热恋中的石评梅,把所有的美好都寄托其中。

在与吴天放热恋时,一次山西同乡会上,她结识了“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名人高君宇。当时的高君宇是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在聚会交谈中得知幼时的高君宇曾是她父亲的学生,这一层关系使得二人很快成为经常互通书信的好友。

在交往中,高君宇逐渐的喜欢上这个富有才气的同乡女孩石评梅,但当时她正在恋爱中,理智的高君宇强行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将爱慕之情化作默默的祝福,祝福她幸福。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4)

图中间为高君宇

处于热恋中的石评梅,并没有察觉到高君宇的情感的变化,一心沉溺在与吴天放的完美爱情之中,不幸的是这段完美的爱情并不真实,就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其实假装的爱情比真实的爱情还要完美,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都受骗了。”

石评梅就是受骗的女人之一,后来她在无意中发现原来自己深爱之人吴天放竟早有家室,得知这一事实后,石评梅悲痛欲绝,不顾吴天放的苦苦哀求与其断绝了往来。

这一次打击对石评梅的伤害是巨大的,虽然她断绝了与吴天放的联系,但是她也把自己的心彻底的冰封起来,抱定独身一生,不愿再次触碰爱情。

不得不说,这是面对爱情失败最不理智的做法。

现在很多人经历失败的爱情以后,很容易陷入两种局面:

一是,将自己困在回忆中。

二是,将自己的心封闭上。

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属于自己亲手将通往幸福的道路狠狠匝死的行为。在爱情失败以后,不论是“困于回忆”还是“将心封闭”都是“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这很容易忽略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

要知道,过去之所以会成为过去,必然存在一定的理由,用自己的一生为回忆买单是不划算的。

放不下过去,何尝不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面对过去我们应该像普希金诗中那般乐观积极:“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幸福从不会抛弃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不要把自己困于过去,吴淡如对此也提到过:“叹气追缅过去,是对不起未来。不如往前看,不必咀嚼苍凉。”

理智的做法应该像张幼仪那样,与徐志摩离婚后,选择放下过去的不堪,积极的面对生活,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了想要的幸福。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5)

石评梅在《一片红叶》中写到:“一九二三年十月廿六的夜里,收到天辛(高君宇的化名)的信‘一片红叶’,叶上写着‘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石评梅为了自己的素志,将这一朵初开的花蕾,用手给揉碎了,在红叶的背面她隐含拒绝的写道:“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正视自己的情感,抓住眼前的幸福,也是珍惜的一种表现。

石评梅与吴天放断绝来往以后,一直处于悲哀的状态下,她在《疲倦的青春》中写到:“缠不清的过去,猜不透的将来?一颗心,怎样找到怡静的地方?”这是对她那段时期心境最直观的描写。

1923年4月15日,难以忍耐悲伤,迫切需求排解忧愁的石评梅写信向高君宇求救。在信中提到自己正处于“说不出的悲哀”之中,希望高君宇以后可以将行踪告知于她,并期待可以与他共同探讨人生之路,以求“救济”之策。

而此时的高君宇正忙于革命救国,收到石评梅的来信并不知晓她发生的事情,便回信关切道:“为何而起了悲哀……视我责如能救济,恐我没有这大力量罢?我们常通信就是了。”

后来得知她的遭遇以后,高君宇很是担心她的状态,不断写信去激励她乐观的生活,期待用自己的温情去抚平她心上的伤口。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6)

高君宇与石评梅

在此期间,她因幼时好友去世于悲伤中病倒,那段时间高君宇一有时间就在其身边照料,后来石评梅在《狂风暴雨之夜》中写道:

“病重的那几天,我每天要眼三次药;有几次夜深了天辛跑到极远的街上去给我配药……我醒来,睁开眼,天辛跪在我的床前,双手握着我的手,垂他的头在床缘;我只看见他散乱的头发,我只觉他的热泪濡湿了我的手背。”

然而,高君宇的一片真心并没有化开她冰封的心,反而将自己曾经压制的情感,一下子释放了出来。

他向她以一片红叶告白,而她却以同一片红叶拒绝。

这时的石评梅对高君宇有感情吗?

其实,是有感情的。石评梅在《一片红叶》中记录着收到高君宇告白红叶后的心理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她拒绝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想要“独身”的素志。

二是,她没有一颗心给他。

这两点拒绝的原因,却也透露出石评梅对他是有感情,只是自己不敢面对,也没做好接受的准备。

没做好接受的准备意味着没有从过去走出来,不敢面对意味着没有放过自己,也没有直视自己的情感,而这些都是不珍惜眼前的表现,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写到:“放下,才能接纳”,这里的放下指的何尝不是放下过去放过自己,而放下后的接纳不就是在说“放下”以后才能接纳自己的情感,接纳新的幸福。其实,这里的“放下”,就是珍惜的做法之一。

约翰•洛克说:“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这句话是赞同的,也正因此造成了后来石评梅一生的憾事。而放下昨天,放下过去取得幸福的人,却不在少数,张爱玲因为珍惜,放下胡兰成获取了赖雅的爱,而廖翠凤因为珍惜没在意林语堂的过去,也收获了幸福的婚姻。

1923年底,石评梅毕业后在校长许寿裳的举荐下,附中校长林砺儒聘请她为女子部学级主任、体育教员。

而被石评梅拒绝后的高君宇并没有放弃对她的爱意,在此之前他告诉她,他曾有一门包办婚姻,在那个时代受父母之命的束缚无以反抗,但是二人之间并无感情,为了了结那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也为了证明他对石评梅的真心,他私下与岳父多次协商,终于在1924年秋天结束了长达10年的旧式婚姻(实际上在那时,高君宇包办婚姻的妻子李寒心,也早有喜欢之人,只是受旧式婚姻所迫无法相爱)。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7)

石评梅在《梦回寂寂残灯后》中记载了她在1924年得知高君宇结束包办婚姻后的回复:“与他做唯一知己的朋友,与他做以事业度过这一生的同志。”这时的她仍在拒绝,但是心已经开始逐渐的解封。

不懂得珍惜,很容易成为遗憾,唯有珍惜才能拥有幸福。恰如李宫俊说的那样:“不是失去了才会珍惜,而是珍惜了才不会失去。”

那段时间,好友庐隐曾劝过她,“稍纵即逝的青春与爱情,你应当用全力去捉住它,系住它。”然而庐隐的提醒,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辅佐其北伐,在路上他曾给石评梅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记录在石评梅写的《梦回寂寂残灯后》一文中:

“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中的走卒……所以我决定: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信中的字句,很清晰的传达出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情真意切,他懂她的拒绝,他愿意接受她的拒绝,并且愿意为了她,再次压制自己心中的情感,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爱,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真正的爱,在放弃个人的幸福以后才能产生。”

只不过遗憾的是这份真爱并没有得到石评梅应有的对待。但不得不说的是更为遗憾的不是高君宇的付出,而是石评梅的不珍惜,因为她的不珍惜,错过了最大的幸福。

1924年10月,双十节广州商团叛乱,流弹洞穿高君宇的汽车,他险中逃生以后,买了两个象牙戒指,一个带在自己手中,另一个随信送给了石评梅。石评梅在《象牙戒指》一文中记载高君宇写的这封信:

“一个大点的我自己带在手上,一个小的我寄给你,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吧!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愿我们用‘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1924年年末,高君宇积劳成疾回北京修养,那段时间,高君宇曾与石评梅在雪后到陶然亭游玩。在《我只合独葬荒丘》一文中,石评梅记载了当时的过程以及事后高君宇写给她的信,高君宇在雪地中写下“心珠”(石评梅)二字,石评梅想要擦掉,但在高君宇的心中,这二个字就是他对她的情意,然而她让他擦去,在他的理解中就是拒绝的表现,因此在信中写到:

“虽然你并未曾真的将它碴掉,或者永远不会有人去把它碴掉;可是在你问我之后,我觉着我写的那‘心珠’好像正开着的鲜花,忽然从枝头落在地上,而且马上便萎化了!”

同时,在陶然亭他指着葛母墓旁的一块草地,将来他死后想要埋在那里,并深深地叹息:“我只合独葬荒丘。”

1925年,3月5日高君宇因急性盲肠炎手术后大出血去世。

石评梅在高君宇临死前,已经开始表露自己后悔了,想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在《最后一幕》一文中,石评梅记录着她与他最后的对话。

她对他说:

“辛,你假如仅仅是承受我的心时,现在我将我这颗心双手献在你面前,我愿它永久用你的鲜血滋养,用你的热泪灌溉。辛,你真的爱我时,我知道你也能完成我的主义,因之我也愿你为了我牺牲。”

他抓着她的手,激动的说道:

“我现在并不希望得你的怜恤同情,我只让你知道世界上有我是最敬爱你的,我自己呢,也曾爱过一个值的我敬爱的你。珠!我就是死后,我也是敬爱你的,你放心!”

石评梅得知高君宇的死讯后,悲痛欲绝陷入深深地自责:“我的热泪为什么不能救活冢中的枯骨,不能唤回逝去的英魂呢?这懦弱无情的泪有什么用处?我真痛恨我自己,我真诅咒我自己。”

在痛苦中石评梅终于大彻大悟,她看懂了自己的内心,她晓得了自己其实早已爱上他了,只是一直在逃避,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情感。

可是她此时的明悟,来的确实是太晚了。那些因为没有珍惜而错过的遗憾,又怎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正如宫崎骏说的:“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后,就真的不会再见了。”爱,经不起漫长的拖延与等待。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8)

1982年,后世整理的《石评梅作品集》出版时,邓颖超在序文中写到:“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同志和石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

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埋葬在陶然亭的那块草地上,她亲自写上挽联:“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9)

她将此时的悲伤、悔恨、自责与汹涌而出的爱意全然化为《墓畔哀歌》中的文字:

“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假如人生只是虚幻的梦影,那我这些可爱的映影,便是你赠与我的全生命……”

可是这些文字又如何挽回已经错过的幸福。

后来石评梅在《凄其风雨夜》中又写到:

“对于这人间我本来没有什么希望的,宇死后我更不敢在人间有所希望,我只祈求上帝容许我忏悔,忏悔着自己的过错一直到死时候……近来我的心是一天比一天死寂,一天比一天空虚,一天比一天走进我的坟墓,快了,我快要到那荒寂的圹野里去伴我那殉情的宇!

1928年9月,最是情字愁煞人,长期的懊悔与自责,年仅26岁的石评梅因病去世。

石评梅死后,生前好友庐隐与晶清将她葬在高君宇墓碑的旁边,完成了其在日记本中记录的“遗愿”: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爱情,本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之所以会伴有不同的“味道”,全在乎各自的态度与选择。别让相遇成遗憾,勿让此情成追忆,如同于丹所言:“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

民国四大女神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生死恋)(10)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