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黄河洗不清什么原因(跳进黄河洗不清)

有趣。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俗话吧?

有多少人想过,跳到黄河里,只会更黄,更说不清啊。

跳进黄河洗不清什么原因(跳进黄河洗不清)(1)

(剧照)

为何会有这样一句话?

源头在哪呢?

查了下,找到了。

清朝文康长篇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里:

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之后的老舍《骆驼祥子》以及姚雪垠《李自成》里,都有用到这一句。

虽然逻辑不通,但谁叫他们都是名家名著呢?

看的人多了,用的也就多了,也就成了正规用语了。

也就少有人去质疑,从而弄假成真了。

但是,再查之后可以知道,此话原来并不是俗话,而是歇后语。

何谓歇后语?

直接用百科词条的定义:

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上面那句话的歇后语形式是——

跳进黄河——洗不清。

原来如此,一个破折号,变成了“也”字,意思完全就变了。

俗话说,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洗不清什么原因(跳进黄河洗不清)(2)

(孔圣人 剧照)

但在孔圣人和孟亚圣的年代,黄河上游还不是黄土高坡,那里还到处是绿油油的森林,黄河,还叫大河。

至了唐朝,水越来越黄,才有了黄河这个名字。

此名很快深入人心,取代大河而成正式称呼,不久之后,就发生了一件让人恐怖的大事。

唐末,朱温已是尾大难掉,李氏拿他毫无办法,他也有意代唐自立,只是,外有藩镇还奉唐正朔,内有朝臣护着皇帝,成为他的挡路石。

《新唐书》载:

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全忠笑而许之。

《资治通鉴》则更添油加醋写得传奇一点:

初,李振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绅之士,言于全忠曰:“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

不管李振是何心态,反正,他说的这些,正是朱温想要听的,也坚定了他杀朝臣的决心。

很快,朝中大官三十余人,在白马驿被杀害后扔进黄河,让这些自命清流者,成了浊流。

古来臣属被杀不是新鲜事,但特意除清变浊,则十分恶劣,意味着他就是要打断有骨气者的脊梁,一起变脏。

跳进黄河洗不清什么原因(跳进黄河洗不清)(3)

(剧照)

李振一时风头无俩,开封洛阳,一旦他来了,必有人要受难,时人目之为“鸱枭”,也即预示着不祥的猫头鹰

这个害死了不知多少朝臣的家伙,在朱家的后梁被打败之后,投降了新朝,却未得好命,李存勖下令诛杀他的全家。

坏人能得一时之势,终究难有长远之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