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出自《孟子》的励志名言。这句名言一直被广泛引用到国人的日常对话,媒体的报道、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影视剧台词当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1)

每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最迟从初中开始,最早则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习《孟子》中的这句名言。

但是事实上,由于家长们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众多媒体和影视作品的“狂轰滥炸”,人们接触到它的时间,只会更加提前。因此孟子这句名言的使用,伴随着国人的一生。

一、“是”、“斯”之争

大家用孟子这句话用了一辈子,从没觉得它有什么问题。可是前不久网上突然冒出一个“热搜”,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中的“斯人”,在语文书里一直写作“是人”,很多人搞错了。

于是许多网友开始惊呼——曼德拉效应又重现了,我们又出现了集体记忆偏差!事情果真如此吗?许多网友(包括一些名人),纷纷站出来咬定自己当年学这篇课文时学的是“斯人”。

另外一些较真的网友,翻遍了六十年代起至今的“人教版语文课本”,用视频和截图向大家证实,里面但凡涉及到这句名言的地方,印的都是“是人”,而非“斯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2)

如此看来,孰是孰非已经一目了然了。但是且慢,又有许多网友指出,“全国各地使用的语文教材并不统一,除了人教版,还有别的版本呢”。

果不其然,网友很快又从“苏教”等别的语文教材上,找到了相应的证据,证明某一批教材上的确印的是“斯人”,而非“是人”。

看上去“是人”和“斯人”两种用法,在过去的教科书上,一直同时并存着,只不过是不同的版本罢了。那么,到底哪一个用法是对的呢?

有网友指出,自己在课文中读到的一直是“是人”,后来在电视剧台词里看到“斯人”二字还非常不习惯。因此有人指责持“斯人”说法的网友“看多了低质量的影视剧”,被“洗脑”了。

正当两方人马正针锋相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教版”官方此时又下场“倒油”,坚持咬定——“从来都是‘是人’,没有‘斯人’的用法”。

“人教版”官方的回应,更加坚定了“是人”派网友们的想法,“坐实”了“斯人”派网友的记忆是出现了混乱、偏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3)

后者因为被说成是“遭影视剧洗脑”,感觉“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又非要找出印刷品中的“斯人”,力证自己的清白,结果就导致这一话题在全网范围内遍地开花。

事后证明,网友们的记忆的确没有错。“斯人”二字在九十年代的语文教材和各种正式出版物中,也曾经广泛地出现过。那么,“是人”和“斯人”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二、“是”、“斯”曾共同出现于古文献

有记者前去采访了著名古文专家,西南交大的汪启明教授。汪教援表示:两种用法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两个版本在古代文献中曾长期并行于世,现代人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过分纠结。

其实“是”字和“斯”字,在古代汉语中都有“此”的意思,这一点在《论语》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其一,《论语·述而》中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里的“斯”就是“此”的意思,“斯人”就是“此人”的意思。

其二,《论语·学而》中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这里的“是”也是“此”的意思,所以“是人”同样也是“此人”的意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4)

以上解释都出自《辞海》第6版,可见西南交大的汪启明教授没有讲错。事情到了这里,看上去已经水落石出了。不过汪教授给出的“正确答案”,根本没有人关心。

事关个人“尊严”,网友们仍然在为了“是人”与“斯人”争论不休。有人指出,只要能证明这两个词哪一个是出自《孟子》的原文,就能证明对错了。

但是汪启明教授又告诉大家,我们根本没办法见到真正的“原稿”。现在看到的《孟子》都是唐以后的版本,在那之前全是“手抄版”。

人手抄的,抄成“是人”、“斯人”都有可能。所以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的问题,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一本叫《中国广播》的期刊提出过。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晓言曾撰文指出:1950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50年版修改本)一书中,把“是人”写成了“斯人”。

不过这本书在1981年作了修订,已将“斯人”改为“是人”了。然而从《辞海》中对《论语》古文的解释来看,“是人”、“斯人”是同义词,所以这本书最早的提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5)

现在再来让我们从头捋一下网友们争论的焦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的原文,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呢?

假如以“教材上的统一标准”来判断正误的话,由于“人教版”并不是全国唯一通行的版本,所以我们根本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假如以《孟子》的原文来判断正误,那么因为真正的“手稿”早就已失传,变得不可考了,根本就说不清楚。

汪启明教授表示,“斯人”与“是人”并用,是发生在唐朝以后的事。很显然,“斯人”一词并不是由于其他书籍的影响,或者某些网友记忆偏差造成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纠正”。

结语

据说九十年代后出版的教材当中,所有“斯人”全部改成了“是人”。“人教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唯一的答案,看上去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种改动,并没有“通知”到在九十年代以前就毕业进入社会的人们,因此这些人现在还是在沿用“斯人”一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6)

教育部门最近十多年似乎一直在“暗中”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把语文教科书上的一些古汉语词汇进行“统一化”、“规范化”。

比如把“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的读音,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字的读音,统统从古汉语发音改为当代读音,因此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论。

不过这些争论带来的舆论影响力,都远不及这一次“斯”、“是”之争来得那么大。因为这一次的争论,一众媒体、媒体人都纷纷加入了。

因为“斯”、“是”之争,一些网友又引申出了《花木兰》中“安能辨我是雄雌”,到底是“雌雄”还是“雄雌”之争,想要证明因为汉语的一些特性,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记忆偏差。

事实上,这是因为现代人已经习惯用了“雌雄”,而“雌雄”与“雄雌”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完全一样的。

古代汉语是一种很灵活的语言,它往往是一字一词,一词多义。对同一事物往往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表述,所以很难做到完全统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人原文截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7)

国家教育部门虽然一直在想办法让它们“统一”,但是他们修订后的内容,前面已经毕业的人们“并不知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斯人”、“是人”都可以用。

但是假如你是一名学生,或者你要参加考试,或者给某正规杂志、期刊投稿,那么你就要注意一下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呢?还是按教材和编辑说的为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