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奕奕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1)

郁斐 设计

4月29日上午,卢小波最后悔的事情,是起晚了。

他没能及时回复一条重要短信,那是跨越了50年的连接,是他一直以来牵挂之人的消息。“我是郑计的女儿”,短短一句话让卢小波的心怦怦直跳。11岁时的记忆复苏,那个偶遇的上海叔叔,那座有割不断缘分的城市,回到了他的眼前。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2)

郑计夫妇近照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偶遇郑计

1973年夏天,卢保权计划带着两个儿子和妻子前往上海,为大儿子求医。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如何落脚成了难题。

当时,卢保权在沙县人民银行的基层网点上班,银行后台有一块业务,叫“联行往来”,即各地银行在划拨资金时交换往来账务。卢保权便向做联行业务的同事打听,跟上海往来多不,认识什么人吗?也就是顺口一问,结果有个同事笑着说:“我知道上海那边,有个叫郑计的会计,不过没见过真人。”于是卢保权想办法联系上了郑计。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3)

卢保权夫妇近照

到达上海后,卢保权只是想让郑计帮忙推荐个招待所、介绍个医院,郑计却直接开口,“走,住我家去。”卢保权百般推辞,郑计提起地上的行李就走,一家人就这样走进郑计十多平方米的小阁楼,一住就是大半个月。

4月29日,93岁的卢保权回忆起那个位于长安路的小阁楼,又补充了诸多细节。例如郑计直接把床铺让给了他们一家人,自己打起了地铺,等妻女周末从松江回来,就拉个帘子,女的睡一边,男的另一边。还有早上经常吃的汤泡饭,爽口又暖腹,成为他们熟悉的上海味道。城隍庙和购物商场,纷闹的人流,当时仅有11岁的卢小波也跟着郑计叔叔看了个热闹。

93岁的卢保权反复念叨着,“当时他也很艰难啊。”同样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份陌生人的赤诚相待更显可贵。卢保权的妻子则仔细端详着儿子发来的郑计夫妇近照,说着“认不出了认不出了,站在面前都认不出了。”

对一个陌生人的印象,成为了卢小波一家人对上海这座城的印象。

“我妈妈一直说上海是个好地方啊,上海的夫妻都特别恩爱。”留在卢小波母亲脑海里的还有,大马路上夫妻牵手行走的画面,卢小波说,那时他们居住的城市,夫妻之间少有这样的表示,母亲看到了很羡慕。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4)

两家曾经的合照

启程返乡的那天,郑计带着卢小波一家去照相馆合影留念,在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赠送一张合影写上一句留念,就成为了凝固记忆的珍藏品,回家后卢小波一家五次搬迁,却从未丢失过这张照片。

卢小波的母亲将三样纪念品带回了沙县,一盒铁皮装的饼干、一束塑料腊梅花和一套玻璃咖啡杯。“饼干很快吃完了,那个铁皮盒子上面印着珠穆朗玛峰,特别好看,母亲就一直把盒子放在最高的柜子上作为装饰。”卢小波回忆着,腊梅花则插进花瓶装点客厅。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5)

使用了50年的咖啡杯

而那套咖啡杯“寿命”最为长久,如今还在卢保权夫妻家使用着,棕色的透明咖啡杯洁净雅致,竟然挺过了50年岁月的冲刷。

分别后,两家曾有书信往来。93岁的卢保权早已遗忘了自己给郑计写了什么,只记得郑计发来的信件上还在关心着他们,写到“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一定尽力帮忙解决”。

多次搬家后,卢小波一家丢失了郑计的地址,这个故事却被口口相传,卢小波的女儿毕业后曾前往上海工作,2018年卢小波也再次前往上海,想着借机寻找一下郑计的下落。

从福州路路口进入外滩,再沿着黄浦江一直走到外白渡桥,卢小波凭着记忆,一家家银行仔细辨认,试图找到郑计曾经工作的那家。一圈柜台围起来的大厅,是卢小波印象最深的画面,然而经过多年改制,早已变了模样。一无所获的卢小波百感交集,想着自己都已经白发丛生,那位热心的郑计叔叔不知到底在何方。

2022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上海,挂念着远方的郑计,卢小波终于提起了笔做一次尝试。最初定下的标题是《路过温暖与明亮》,这正是卢小波11岁时最直观的体验。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6)

孙卫东发起微信群聊寻人

寻人接力

4月29日,最终定题为《寻找上海人郑计》的文章上线后,引发了一场寻人接力。

卢小波的期待并不高,想着几天后能有线索就不错了,然而当晚他就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到处可见这篇文章的转载和询问。

“我有几个多年以来一直在微信潜水的朋友都转了,还有几个朋友都说看了眼泪模糊。”卢小波的女儿也将该文转到了朋友圈寻求帮助,不知不觉间,多路援助开始并行。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室副总经理孙卫东当晚也刷到了此文,原本他只是当作疫情中的又一件好人好事,并未自仔细查看,然而10点多他接到了厦门分行同事的求助。“她和我说看到了上海的正能量”这句话打动了当时的孙卫东。

孙卫东看过文章后,凭借多年银行工作的经验开始认真分析,他将寻人信息转入各个银行系统微信群内。由于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改制,大多数员工流向了中国工商银行,所以他格外关注工行,和工行的同仁们反复讨论郑计可能的去向。

原本他以为寂静的深夜,这条寻人求助贴很可能会沉底,没想到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不少同行发动单位里的人事部门帮忙查找。“可能就像厦门的同事点燃了我,我又点燃了其他人一样。”孙卫东很快发现寻人帖正几何级数传播,同行又转去了自己的联络群,当晚工行的退休员工管理群里传来了消息,尽管和最初的猜测稍有出入,原来郑计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转去了中国农业银行。

手机震动不断,孙卫东抱着期待睡去,果然第二天一大早传来了好消息,“联系上了,郑计被女儿接去美国了。”孙卫东赶紧向厦门同事传递了这一信息,也得到了双方取得联络的消息。

除了结果,令孙卫东感动的更是过程。他打了非常银行职员的比喻,“当年郑计先生把这股善意存进了厦门人民的心里,而这次卢先生来寻人,把这些善意连本带利地传递给了我们,点亮了我们心里的一把火,让我们知道自己还发着光,还能驱散这股阴霾。”

深夜行动起来的,还有郑计女儿的高中同学秋文(化名)。

刷到这篇求人贴,感动于温暖的情谊,秋文来回读了很多遍,却越读越感奇妙,“爸爸是一个银行员工,母亲平日里带着她在郊区生活工作,又是1973年发生的。”这些细节、时间点和场景在她脑中交叉印证,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同学郑璎。

然而秋文记忆中的郑计叔叔已经比较年迈,她拿着黑白照片反复比对觉得还是有些相似,于是将文章和照片都转发微信转发给了郑璎,没想到当晚就收到了确认的回复。

“郑璎正好在去欧洲休假的路上,就让母亲去询问了父亲,他父亲尽管已经中风过两次,但思路还是很清晰,回忆起了这件事。”在郑计的妻子看来,丈夫年轻时候做过太多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朋友来家里住过,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小事。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7)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8)

郑国虎将的真实故事(当年存下来的善意点亮了人心)(9)

聊天记录 卢小波 供图

确认此事后,秋文连忙向媒体的朋友求助,联络上了澎湃新闻的编辑,并获取了卢小波的联系方式发送给郑璎,搭建起了两人沟通的桥梁。

秋文和郑璎同在松江二中读书,她也将此文转发进了校友群询问,当时班里有50多个同学,纷纷回忆起读书时候进城区里游玩,没地方住,很多人都曾在郑计叔叔的热情邀请下留宿过。

秋文成年后考虑到郑璎不在国内,郑计叔叔身体不太好,经常前去关怀,“但是上海的老人家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都尽可能自己解决。”

郑计在前往美国前曾给秋文打过一个电话,“他说家里有很多书丢了太可惜了,询问同样喜欢看书的秋文愿不愿意来拿走一些。”可惜后来由于工作等原因,秋文没来得及去取书。

郑璎和卢小波说起,时年80岁的父亲不幸在2021年年头和年尾分别中风,还能活下来或许也是因为做了太多自己一家人习以为常的好事。

郑璎将卢小波的寻人启事转到了朋友圈里,此后又将《找到郑计》一文转发并写到,“这里是故事的后续,我爸爸的善举几十年来一直温暖着作者的一家,让他们觉得上海是个有温度的城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多一份爱,这个世界也会因你我而不一样,共勉!”

如今,卢小波计划着两周后从厦门动身,前往福州父母的家里,那会儿郑璎正好也能休假结束回到美国,他想着争取为现年93岁和80岁的两位老人,也是两个家庭安排一次“跨洋面对面”的机会。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