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指标怎么看(江湖中传闻的十大炎症指标)
小编按:急性反应物 APR,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炎症指标怎么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炎症指标怎么看
小编按:
在医学的江湖里一直传闻着「十大炎症指标」的说法。这个说法,出没在查房的吊打里,出没在出科考的面试里,出现在教授娓娓道来的教导里,但却查之不全、搜之不着,仿佛江湖秘籍,神秘久矣。小编轮转风湿免疫科期间,特意归纳总结江湖中传闻的十大炎症指标,陈列如下,供读者们参阅与批评指导。
急性反应物 APR
在正式列出炎症指标们之前,需知道炎症会给机体带来怎样的改变。机体出现炎症时,一些作为「急性期反应物(acute phase reactant, APR)」的血清蛋白浓度会升高,这个现象称为「急性期反应」。尽管名为急性期反应,但其在慢性和急性炎症状态下均可发生,并且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感染、创伤、梗死、炎症性关节炎、其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以及多种肿瘤。急性期蛋白是指炎症状态时血清浓度升高或降低≥25%的蛋白质。
IL-6是大多数APR的主要诱导因子。与急性期反应相关的其他主要细胞因子包括IL-1β、TNF-α和干扰素γ。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正相APR」的合成,包括: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对血沉影响很大)、铁蛋白、补体、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结合珠蛋白等。这些细胞因子还会抑制白蛋白的合成;白蛋白称为「负相APR」,因其水平会随炎症而下降。
本文介绍的炎症指标为临床常规检测指标,各检验中心由于检验方法不同而可能导致参考区间不同,以各中心参考范围为准。
急性期反应
绘图:吕晓虹
在了解急性期反应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炎症指标」的江湖了。
细胞因子类型的炎症指标
——炎症江湖的起源
(一)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来源:多种淋巴类和非淋巴类细胞
参考区间:<10 ng/L
IL-6升高见于:
① 多克隆B细胞激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AIDS、SLE、 Reiter 综合征、硬皮病、酒精性肝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
② 淋巴细胞系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Kaposi 肉瘤,心脏粘液瘤,宫颈癌等;
③ 其他,如烧伤、急性感染、移植排斥反应。
(二)肿瘤坏死因子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
参考区间:总TNFα<20ng/L(酶免疫测定法),TNFα<5ng/L(生物活性法)
TNFα升高见于:
① 免疫:RA、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疾病,及肾移植患者发生肾移植排斥;
② 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病毒性暴发性肝衰竭外周血细胞诱生的TNF活性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AIDS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
③ 肿瘤:恶性肿瘤。
正相APR炎症指标
——顺风成长的江湖强势流派
(三)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
来源:肝脏(主要)
参考区间:正常在3 mg/L以下,提示心血管低风险;8 mg/L以上:提示急性炎症;3-8mg/L之间认为机体仍有小的炎症反应发生;
CRP升高:
① 监测:部分自身免疫病和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患者会产生过量的CRP,监测CRP的水平可以了解疾病的活动状态。
② 急性炎症: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癌肿浸润,升高程度与炎症状态相关
③ 假阳性:严重脂血、溶血和黄疸样本可使结果假性升高。
CRP可以反映的疾病
来源:http://www.verywellhealth.com/what-is-the-c-reactive-protein-crp-test-188021
(四)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bg)
来源:肝脏(主要)
检测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Fbg转变为纤维蛋白, 通过血浆凝固的速率可计算出血浆Fbg的浓度(Clauss法/凝血酶法)。
参考区间:2.0-4.0g/L
Fbg升高:
生理情况:应激反应、老年人、妊娠晚期。
病理情况: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烧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血栓前状态等。
注意:Fbg升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血栓栓塞的风险升高。
Fbg减低:
肝硬化、重症肝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症、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五)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
来源:肝脏(主要)
参考区间:RIA:男性15~200μg/L;女性12-150μg/L,小儿低于成人。
SF升高:
① 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输血依赖等;
② SF合成增加:急慢性炎症或感染,恶性肿瘤(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肝肿瘤、胰腺癌等)、甲亢;
③ 组织铁蛋白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脾或骨髓梗死、恶性肿瘤等。
SF降低:
① 贮存铁减少:缺铁性贫血、妊娠;
② SF合成减少;
③ 维生素C缺乏。
炎症状态下血清铁蛋白升高来源
来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7f_fqg7xU
(六)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分类:IgG、IgA、IgM、IgD、IgE
多克隆Ig升高:
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多为IgG,故血清中IgG升高最明显,lgM、lgA也可有同步升高。慢性炎症亦可合并多克隆Ig升高。
单克隆Ig恶性升高:
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 protein, MP) 即M蛋白。此类异常增高的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由其所致的疾病称为恶性免疫增殖性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七)补体 C3,C4
参考区间:C3:0.785-1.520g/L,C4:0.145~0.360g/L
补体升高:
急性炎症(如各种感染):炎症部位释放的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此它们可提高补体蛋白的肝脏合成水平;妊娠状态。
补体降低:
任何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或与IgG或IgM类自身抗体有关的疾病。
① 免疫:SLE 、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消耗性降低,稳定后可逐步恢复,补体C3、C4是最常用于评价SLE活动状态的指标;
② 感染: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③ 其他:大面积烧伤、失血及肾脏疾病、严重肝病或营养不良。
(八)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参考范围:<0.5 μg/L
PCT升高:
感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某些非感染性的急性炎症。
(九)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
来源:肝脏(主要)
SAA升高:慢性炎症;
临床应用不多,略。
负相APR炎症指标
——被祭天的炮灰
(十)白蛋白(Albumin,Alb)
参考区间:40-55 g/L
Alb降低:
合成减少:肝细胞严重损害,非特异的急慢性炎症;
蛋白摄入不足;
蛋白丢失增多;
蛋白消耗增多;
血液稀释(妊娠等)
Alb升高:
血液浓缩(严重脱水、饮水量不足、休克)
Addison病
间接APR炎症指标
——受到间接影响的吃瓜群众
(十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检测原理:ESR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即红细胞沉降速度。
来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_y1CHEytZr0
影响因素:Fbg,红细胞大小、形态、比容,血液黏度,白蛋白浓度,白细胞数量
参考区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ESR增快:
生理情况:
12岁以下的儿童或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
病理情况:
① 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等。活动期加快,稳定期恢复正常;
② 组织损伤及坏死:外伤、手术、脏器梗死;
③ 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或复发转移时ESR增快明显;
④ 其他:贫血、胆固醇高、血浆球蛋白高等。
ESR减慢:
临床意义不大。
炎症袭来时的全身反应
——血雨腥风,谁能幸免
(十二)血小板(Platelet, PLT)
参考区间:125-350×109/L
PLT降低:
生成障碍、破坏过多、消耗增多、分布异常、假性减少(因为EDTA抗凝剂诱导PLT聚集或巨大血小板存在)
PLT升高:
原发增多:骨髓增殖型肿瘤;
继发增多:炎症、急性大失血及溶血后和脾切除术后,PLT反应性轻度增多或呈一过性增多。
(十三)白细胞 WBC及中性粒细胞N
主要见于感染、外伤、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等,不再赘述。
诶,不是说十大炎症指标?
怎么是十三个?
多出来的,是给你面试时留有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 ANGLIN, Rebecca E.; ROSEBUSH, Patricia I.; MAZUREK, Michael F.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a neuroimmunologic hypothesis. Cmaj, 2010, 182.18: E834-E838.
[2] 尚红,王兰兰.《实验诊断学》[M]. 八年制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DAVALOS, Dimitrios; AKASSOGLOU, Katerina. Fibrinogen as a key regulator of inflammation in disease. In: 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Springer-Verlag, 2012. p. 43-62.
[4] Savoia C, Schiffrin EL. Reduc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use of anti-hypertensives.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07;3(6):975-983.
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 八年制博士生 吕晓虹
审阅: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刘金晶 主治医师
编辑:大论是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