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天花板灯越看越像个蛋糕(大小像碗看着像灯)

下午三四点,小学生们纷纷放学了,大街上又充满了欢乐(吃东西啦)的气氛。不管别人的下午茶是咖啡配蛋糕,还是红酒配小牛排,咱们就喜欢来个灯盏糕,如果再有杯豆浆就更好了。

1

灯盏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望着天花板灯越看越像个蛋糕(大小像碗看着像灯)(1)

先将大米、黄豆浸泡两个小时,然后磨成米浆,加入面粉调和,再加入细盐、味精、葱花等搅拌调匀。

油锅烧滚后,舀一汤匙调好的米浆倒入特制的长柄圆形大铁勺内,勺有多大就决定了灯盏糕有多大,摇晃长勺让米浆铺满整个勺子,加入馅料(一般为萝卜丝,现在有很多加入肉丝,蛋,海鲜等),再舀一勺米浆盖上,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胚子。

然后把整个勺沉入翻滚的油锅里炸,一会儿功夫,灯盏糕便自动脱离铁勺浮上油面。因为糕质有大豆,油炸时便会慢慢鼓起,成为中空扁圆形,形状像以前用的油灯灯盏。再翻动几下,待炸熟至色泽金黄时,外酥里嫩的灯盏糕便可以起锅了。

在以往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花上五毛或者一块钱,吃一个金灿灿的灯盏糕似乎都能得到莫大的满足。一口咬下,随着嘎吱嘎吱的声音,香气扑鼻而来,酥脆的面饼伴着嫩滑的白萝卜就进入了口中,零星的几根肉丝更给美味增添了几分惊喜,这是一场色香味的盛宴。

望着天花板灯越看越像个蛋糕(大小像碗看着像灯)(2)

2

就像中国前三的大学有五所一样,温州十大名小吃也有十几种,但无论怎么排,总有灯盏糕的一席之地。

2014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灯盏糕就出现在了传统技艺项目里,虽然是跟清江三鲜面一起放在了乐清申报项目里,鹿城瓯海龙湾洞头瑞安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其他地区纷纷表示不服。

福建连城县的官方网站上,把灯盏糕称为客家传统名小吃。温州与福建相邻,许多温州人的祖上都是福建迁来的,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很频繁,所以两地都有这种小吃也不奇怪。

望着天花板灯越看越像个蛋糕(大小像碗看着像灯)(3)

3

遗产这个词听起来总让人感觉是老旧的,属于过去时代的产物,没有新价值的东西,会联想到陈旧的橱柜,破损的瓷片,肮脏的木箱,残缺的书简,就连金银珠宝都是黯淡无光的。

而许多地方在对待非遗这一块,普遍存在重申请,轻传承的做法。许多非遗项目也就是申报的时候看一下,宣传报道的时候翻一下,然后便束之高阁了。

让非遗项目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让遗产变传承,才是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可能在大吃货国,像灯盏糕这样的小吃更有生命力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良配方,增加种类。从街头巷尾摆摊,到进入店铺门面正规经营,从只有白萝卜丝,到搭配肉蛋虾鲍鱼。虽然人们更重视健康了,对于油炸类食品敬而远之,但偶尔吃一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扁头灯盏糕

大王灯盏糕粽猪油糕

天一角(学院路店)

老百里灯盏糕

陈记大王灯盏糕猪油糕(南浦店)

4

不知道本土方言温州话有没有进入某一级的非遗项目,传说在越战的时候,温州话还做为通话密码被运用,难倒了一众密码学家。某年有个美剧里也提到了一下,不过据说这剧后来几季拍的很差,观众大量流失。

望着天花板灯越看越像个蛋糕(大小像碗看着像灯)(4)

望着天花板灯越看越像个蛋糕(大小像碗看着像灯)(5)

视频如下:

恶魔之语……

现在的年轻一代温州娃儿,已经有很多不会说温州话了,虽然一些小学开设了地方课程,但是没有大语言环境,也很难普及。而且公众场所普遍使用普通话,所以哪怕有近千万人口,温州话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已经很多年没有新的有趣童谣出现了。

温州电视台的温州话节目也已经办了许多年,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

开放与特色并不矛盾,包容和传承亲如一家。

出力你我他,传承千万家。

每天说句温州话。

“wo ji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