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

大凉山一彝族村寨的村民老张在山林里发现了一只“六不像”的动物,并用手机抓拍了几张相片。图片中的动物脸面似狐、双眼如猫、尖嘴类鼠、耳朵像兔、脚爪若鸭、尾同松鼠,毛色灰黑,大小像半大小狗,奔跑迅速,跑快时前爪离地,能攀岩爬树。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1)

看着乌黑明亮的大眼睛,毛茸茸的长尾巴,大家以为是一只“飞狐”,这个小动物蜷缩在树枝上,白头、身棕红、大黑尾巴,东瞧西望,十分警惕。经专家判断,这是一只被当地人称为“飞鼠”的野生动物。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2)

这家伙主要分布于缅甸、印度、泰国和中国的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陕西、云南、台湾等地。冬天,红白鼯鼠栖息在树洞或岩洞里,不再出外觅食,进入了冬眠,直到气候转暖,才恢复活动。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3)

01 长得“六不像”,能飞200多米远

飞鼠学名叫做鼯鼠,也称飞鼠或飞虎,俗称寒号鸟、寒号虫或寒搭拉虫,是一种能够滑翔的啮齿动物,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4)

它体形很像松鼠,适宜于在地洞黑暗的世界里生活,巢筑于树洞中,晨昏活动频繁,常单独活动,以树木的果实、种子、嫩芽、嫩叶以及昆虫等为食。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5)

鼯鼠体形中等,体长500-600毫米,尾较体短,长超过400毫米,后足长约80毫米。耳背上方无黑色丛毛,背毛黑褐色,腹毛深橙红色。头部和两颊为淡褐灰色,耳内侧具一淡红色斑,眼周有橙红色圈。头短,发发达,体上半部毛呈暗黄褐色,体下面及腹面则为淡黄褐色,尾较体短,毛长呈黄褐色,耳朵椭圆型,外缘各有一簇黑色长毛。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6)

其身体两侧前后脚之间有一层皮膜,身侧的皮膜可以让它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一般滑翔20-50米的距离,最远可以滑翔200多米,远看似乎是在像鸟一般飞行。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7)

其实鼯鼠的飞行和鸟类的很大的不同,它的本质是滑翔。只不过它在林木间跳跃的姿态,比较像滑翔而已。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8)

02返回洞巢才拉粪,粪便还能入药

鼯鼠不喜欢垒窝,居住现成的岩壁石缝或洞穴中;经常喜安静,还胆小;它平常既怕寒冷,又怕高温;它还有喜好就是定点排便。当然,除了这些,它的最擅长滑翔,一旦遇到敌害及特殊情况,展开飞膜从上往下滑行逃走。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9)

鼯鼠也是夜行性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树上,白天常常蜷伏在树洞或地洞里,用头枕着尾巴睡觉,夜里才是它们出来活动和觅食的时间。它们单独活动,每次外出活动,最远到达1公里外的地方。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10)

红白鼯鼠还有个奇怪的特性,离洞再远,总是要返回洞巢后,才把粪便排出来,因此享有“千里觅食一处便”的好名声。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11)

鼯鼠的粪便是一味珍贵的中药,叫做“五灵脂”。在中医那堪称浩瀚的药材库中,很多动物的粪便都是能够入药的。最知名的应该是蝙蝠的排泄物,也就是名为夜明砂的药材。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12)

飞鼠的粪便并没有刺鼻的异味,反而有一种异香,所以在中医里被称为五灵脂。这种药一般是用来活血散淤的,由于产量比较少,所在在市面上售价不低。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13)

结束语

现在鼯鼠因容易驯化而常被人们作为通人性的小宠物,不过很多网友都称它为暴毙王:冷了死,热了死,喂多死,喂少死,没人陪死,玩多了死,反正各种暴毙方法都有。

藏区常见的爬虫(四川大凉山密林中发现)(14)

不过,野生鼯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买卖或者宰杀、进食皆违法,作为宠物饲养也属于违法行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