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好看吗(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
这是一段超越了血缘、地域、民族的亲情故事,是我们56个民族一家亲的见证,也是始于上海的不容忘却的历史。
昨日,《海的尽头是草原》全国上映。影片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再现了60年前那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的席卷下,江南地区大批孤儿被送到上海的福利院。救助压力巨大,眼看着福利院的米粮将见底,周恩来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当即达成共识,将一部分江南的孤儿带到内蒙古,交由草原牧民抚养。3000多名孩子从上海出发,坐上火车去往迢迢千里外的第二故乡。在内蒙古,一大群拥有草原般辽阔、星空般深邃大爱的“额吉”“阿爸”,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养育这些孤儿,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佳话。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尔冬升执导,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等主演。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事先张扬的。对新片而言,如何在预知中挖掘更深的情感,如何在大银幕上呈现大草原的独特壮美,是挑战也是机遇。
日前,博纳影业、红星电影世界和上海影评学会联合举办《海的尽头是草原》放映交流活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在映后与观众交流探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力量。片中饰演“草原母亲”萨仁娜的演员马苏也通过电话连线,分享了拍摄背后的故事。
大写的人大写的爱,补齐了国家往事的情感拼图
“孤儿”,本是人类一切关于不幸、痛苦、同情词汇的注脚。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孤儿却因为祖国的呵护、党的关爱,成为了国家的孩子、草原母亲的宝贝,健康成长。在李建强看来,《海的尽头是草原》用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结构,呈现了一部情感与文化的大片。
刘海波则表示,《海的尽头是草原》能带许多观众望见那段真实的历史:为什么当年上海有那么多孤儿?原来,因为自然灾害,江南地区的许多受灾家庭把孩子留在上海的福利院,再从这里被转移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上。影片以充沛的情感,补齐了人们对于那段国家往事的了解。
片中虚构了杜思瀚、杜思珩这对同胞兄妹。陈宝国饰演晚年踏上“寻妹之旅”的杜思瀚,在他的不断探寻中,妹妹杜思珩被牧民收养、逐渐融入草原、成为“那木汗”的人生旅程被逐渐揭开。
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诸多专家学者看来,电影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用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完成了爱和救赎的主题表达。无论是将亲生孩子送到孤儿院的母亲,还是长大后的杜思珩,抑或草原父母萨仁娜和伊德尔,片中的人物都面对过难以抉择的境遇,每一个“不得不”的决定背后,都曾是伤痛与遗憾。但最终,大写的人、大写的爱,这样的民族大爱构筑了一个人间温暖的世界。正如几十年前杜思珩对上海血亲的寻找,留下遗憾,却也开启了另一段人生;几十年后杜思瀚对妹妹的寻找,既是完成自己的情感救赎,亦串联起草原母亲和亲生母亲共同见证孩子长大的记忆。
刘海波认为,影片的巧思在于“让汉族、蒙古族的两个哥哥寻找并保护同一个妹妹。最终,妹妹和蒙古族的哥哥共用了一个名字”,这正体现了民族一家亲的大爱主旨。
而此前的点映场中,也曾有“国家孩子”的草原额吉表示,自己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记住这些孩子们的汉族姓名,没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海的尽头是草原》以电影的方式填补了那块情感拼图,“海”与“草原”两端的母亲隔空相连的爱,在片中达成了跨越亲情和血缘的和解,在戏外戳中了观众内心最柔软地方。
在“每个蒙古包”里,找寻真情真心真意的链接点
李建强用“真实、真诚、真情”来概括他的观后感,“这个题材的影片很难拍,但尔冬升做到了。虽然我们已经跨过那个困难时期,但影片中人们表现出的民族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怀,在任何时候都能引起共情、共鸣、共振。这是一部向历史致敬、为人民讴歌的有情怀的作品,我很愿意推荐更多观众到影院看一看”。
影片总制片人于冬透露,主创曾在创作前期多次到内蒙古采风调研:“三千个孩子背后就是三千个家庭,就是三千个故事,我们希望从每个蒙古包里找寻真情、真心、真意的链接点,然后用一部电影讲述其中的一段离散,拍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真情的故事。”
在“真”这门功课上,导演尔冬升的感悟同样深刻。他在筹备阶段将自己投入故纸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他也走访走进一座座蒙古包,走访多位“国家的孩子”。虽然经过60余年时间,原型人物们对童年细节大多只留下片段式的回忆,但情感震荡却是那么刻骨铭心,隔着岁月山海都不会被磨灭。由此,主创们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读取情感、凝练共鸣,全新创作出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剧本。
到了拍摄阶段,剧组也始终在“求真”。《海的尽头是草原》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实地取景,草原上瞬息万变的天气给拍摄带来很大难题。马苏介绍,6月开拍时,根据一天的温差变化,演员早上穿棉衣,中午穿短袖,晚上穿棉衣。温度变化极大,天空也阴晴不定。有时,大家会在片场守候良久,只为等一片云影。有时,天降暴雨、冰雹,草原上没什么遮挡物,剧组就躲在自己搭的帐篷。遇上狂风,帐篷被吹走,所有人还要一起去“抢救”……“困难是有的,但创作很快乐。”马苏说。
草原上拍摄的日子,剧组集齐真实的牛、羊、马、骆驼甚至真狼参与拍摄,还让汉族青年演员们学蒙语、学骑马、学与动物相处,力求用真实的草原之美烘托草原之爱、国家之爱。
“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处处都有爱。”马苏说。
饰演幼年杜思珩的罗意淳只有六岁,起初她懵懵懂懂跟着拍摄,对自己的角色一知半解,许多时候,马苏觉得她只是在跟大家“玩”。有一场戏,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伊德尔告诉杜思珩遇到火该怎么逃命后,萨仁娜说了一句全片为数不多的普通话台词:“阿爸,额吉,那木汗,我们,永远爱你,我们是一家人。”这是尔冬升现场要求加上的。听完这句话,小女孩突然动情了。她并没哭,但马苏感受到了她的变化,“她在那一瞬间给出的反应,让我们几个大人在旁边都很动容。爱就是这样点点滴滴流淌出来的”。
创作者们一切求真,因为“相信真实的力量、人民的情感”。事实没有辜负真实、真情与真心。随着影片尾声的情感释放,大银幕前不少人潸然泪下。有观众留言:“《海的尽头是草原》宛如一首来自草原的诗歌,有爱且优美,也因为真实的力量,所以格外动人。”
作者:王彦
编辑:郭超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