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籍散文名人(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

〔札记〕李建学

9月18日收到样刊,我的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2022年第二期。这篇写于2018年3月的小文,重点查证了“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这句话的出处,为故乡元龙一带的花椒产业鼓与呼。全文1650余字,算是我的乡情系列之一。

天水籍散文名人(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1)

《天水人防》是一份行业内刊,之前从未见过;其“文学之窗”栏目十分珍贵,本期就发表了我一篇散文。

感谢元龙镇上崖村的小朋友张景发热情推荐,感谢《天水人防》的全文刊发。通过这篇短文,能让更多的天水人了解“秦椒出天水”之来龙去脉,培育特色产业自豪感,对故乡的花椒品牌选树,应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后附有本人写作简历,对我更是一种鼓励与鞭策。

天水籍散文名人(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2)

近年滋生了一个偏执的理念:不论在哪个层级的哪种媒体上刊发图文,只要能对看到的人有所触动,包括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特产推介等发挥一点点作用,都是释放光和热的有利途径;那怕小如萤火,都值得感谢和尊重。

感谢编辑老师。

感谢故乡的朋友们。

让我们共同尊重“秦椒出天水”。

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2022年9月20日晨于西安•家中。

附:秦椒出天水

李建学

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1400多年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的记载。

却没有见过这句话的出处。

前些年,有感于故乡的花椒产业蓬勃发展,写过一篇简单的文字——《元龙的花椒》。其间找来一点资料,理出《齐民要术》中关于花椒产地的10字记载,距今已经1470多年。在那篇关于故乡的文字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里说的“秦椒出天水”,就是指以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为主的渭河河谷地带所产花椒。

这句话比较切合实际。

天水籍散文名人(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3)

(310国道穿过元龙乡村,龙咀子梁把渭河水向北拱出一个大湾。梁头的豁口,新世纪处立碑标示花椒。)

我的故乡元龙镇地处天水市麦积区东部,这里属西秦岭小陇山脉北麓渭河谷地林缘区。就在这条一百多公里长的河谷地带,植被丰茂,气候温凉,光照充足,平均海拔1100米,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年均气温不低于12℃,无霜期超过210天,十分适宜花椒的种植和生长。

今年二月初,赶回老家给母亲烧纸的时候,跟元龙最大的花椒代理商座谈,有心为故乡的花椒做点实事,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前几天,得知麦积区要编辑一册《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简明读本》,需要我帮忙做一些文字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那句话的出处。

于是,找了不少书店。今天在高新区的嘉汇汉唐书城,找到了中华书局2015年版的《齐民要术》。就在这套书卷四“种椒第四十三”、501页,找到了史料记载。

原文如下:

43.1.3 《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十分高兴。当即手机拍照,把这个1470年前的记载发给故乡的朋友。当然要买下这两本厚厚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准备当工具书使用,特别是当做天水花椒历史悠久的佐证,收藏起来。

晚上在灯下仔细阅读这一章,原来早在《尔雅》里,就有了关于花椒的记载。

43.1.1 《尔雅》曰:“檓(hui)、大椒。” 檓,就是大花椒。

贾思勰关于花椒的记述言简意赅,不仅介绍了花椒从育苗到移植、采摘包括食用的要领,也指出花椒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品性差异,且列举出离开一定的生产区域不易成活的实例。读到最后,第一次看到古人已经知道食用花椒叶子了。

43.6.1 其叶及青摘取,可以为菹(zu);干而末之,亦足充事。

原来,古人不但把花椒的青叶腌菹食用,还可以晒干研成粉末食用。

在花椒产地长大的我,小时候并没有吃过椒叶,也很少看到乡邻们用花椒叶做食品。后来在城里见到花椒芽做成的凉菜,也吃过沾着花椒叶的烤饼,味道确实不错。

天水籍散文名人(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4)

(元龙的大红袍系列花椒。)

元龙的花椒树,大多生长在沙土平川和渭河沿岸的黄土缓坡上。这种椒树结出的花椒,以色泽鲜红、果肉丰厚、颗粒饱实,麻味浓久而声名远扬。因为树枝上长着细密的小刺,至今多以手工方式管护。成熟的花椒飘散着浓郁的酥麻香味,为川湘菜必备佐料。

小的时候,除了农业社很少的几块花椒园,乡亲们的花椒树大都长在庭院的空闲处,是家家户户主要的副业收入来源。那些年花椒不多,一方面农业社管着,不让私人随便种,也没地方种。另一方面是没有市场,供销社的收购组统一定价,卖不出好价钱。那些年,乡里人几乎没见过麻辣炒菜;以浆水菜为主的农家厨房,很少把花椒当作佐料。记忆里,也就在炒葫芦片时放点花椒。元龙一带的乡村,使用花椒最多的地方,就是压“麻菜”。每到深秋,家家都要压一大缸“麻菜”。主妇们把花椒一层层撒在煮到七八成熟的大白菜朵子上,码满一缸,最后在缸口压一块石头,冬天就有菜吃了。如果没有“麻菜”给人舌尖上的记忆,我们那里几乎没有人关心花椒的调味功能,当然不会想到食用花椒叶子。

包产到户以后,花椒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新世纪后得到蓬勃发展。

2003年,元龙花椒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获得了绿色无公害认证。近些年,元龙大大小小三十几个村庄,花椒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2万亩。由元龙顺渭河东西延伸,数十个乡镇的花椒种植,达到百万亩。元龙的花椒,早已不是元龙一地的花椒了。元龙的花椒,差不多成了宝鸡以西、天水市两区五县整个渭河河谷地带所产花椒的代名词。

天水籍散文名人(散文秦椒出天水发天水人防)(5)

(元龙花椒成品。)

现在的元龙镇,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花椒生产和集散地。秦椒出天水,被我的乡亲们发展成了经济社会的农业品牌,以每年四五个亿的成交量,验证了贾思勰的论述。

秦椒出天水。天水的花椒,就是以元龙花椒为代表的千年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子子孙孙悉心的呵护和倾心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好好地珍惜。

2018年3月25日晨于西安·家中书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