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

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其故事被先后改成了戏曲、电影或是其他形式进行传播,无数人不对“梁祝”的故事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然而故事的影响力深厚,与之而来的是各种猜测,就像是哈姆莱特会被解读成“恋母”,梁祝这个故事也被有着多种多样的解读,其中有一种解读也是最近兴起的,那就是“梁祝”是否属于同性恋的范畴之中?

其实这个论点许多人看到以后会觉得是无稽之谈,觉得是过度解读,古代女扮男装的故事那么多,难道都是同性故事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些故事列出来的话,会发现“梁祝”的爱情的确不一样。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1)

古代女扮男装的爱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是我还是先给大家大致顺一遍梁祝的故事,这里取的是“三言二拍”里的版本:

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自称祝九舍人。遇个朋友,是个苏州人氏,叫做梁山伯,……那村中有个马氏,大富之家。闻得祝九娘贤慧,寻媒与他哥哥议亲。哥哥一口许下纳彩问名都过了,约定来年二月娶亲……山伯大惊,方知假扮男子,自愧愚鲁不能辨识。……英台果然走出轿来,忽然一声响亮,地下裂开丈余,英台从裂中跳下……变成两般花蝴蝶,传说是二人精灵所化,红者为梁山伯,黑者为祝英台。其种到处有之,至今犹呼其名为梁山伯、祝英台也。后人有诗赞云:三载书帏共起眠,活姻缘作死姻缘。

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认识了同学梁山伯,梁祝二人情感深厚,分别之后祝英台和梁山伯相别回家,并约梁山伯两个月内来访。谁想祝英台回家之后,哥嫂将她许配给了马文才,梁山伯去访祝英台的时候,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但已经为时已晚。分别归去的梁山伯相思成疾,祝英台在出嫁当时到梁山伯墓前,梁山伯的墓打开,祝英台跳入坟墓,而后化为两只蝴蝶。

梁祝的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可是如果去翻阅古代其他女扮男装的故事,会发现“梁祝”的感情是一个非常突兀的过程。

在古代女扮男装的故事里,一般女性和男性的姻缘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女状元辞凰得凤》里面强行嫁娶的,在徐渭的《女状元辞凰得凤》里面,才女黄崇嘏喜欢女扮男装,她扮作秀才将试卷呈上,被当朝宰相周庠看重,周庠想让她当女婿,不得已黄崇嘏吐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周庠直接将女婿变儿媳,结尾黄崇嘏虽然嫁了不错的人家,但是她和男方之间没有没有感情经历,算是完全一出“强买强卖”的感情。

第二种是《初刻拍案惊奇》里面的《翠浮庵》,属于“误打误撞”的,小尼姑静观外出为了方便办成了和尚,借了公子闻人生的船过河,晚上睡觉的时候睡在闻人生的身边,谁知这闻人生男女通吃,想要占有身边的“小和尚”,却发现静观是个尼姑,两人最后成了夫妻,这种纯属于“误打误撞”。

第三种是弹词《再生缘》为代表的,感情早就以男女身份建立好以后再去扮男装的,孟丽君为少女时,就和皇甫少华有了婚约,直到皇甫少华被陷害,自己被逼婚以后,孟丽君为了逃离家庭才女扮男装,这种感情完全就是建立在本身的性别之上。

以上三种感情路线,如果发生在现实中,是完全有着逻辑的。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2)

总的来说,在“女扮男装”题材中梁祝的感情是非常特殊的,一在于二者能看出来是有很深厚的感情,而不是那种“刚好你未娶我未嫁我们凑一对”的心态,二却又在于两个人的感情没有过渡。

这种感情太过突兀,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仿佛上一刻梁山伯还把祝英台当兄弟,在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以后就立刻相思成疾了?梁山伯到底是什么时候喜欢上祝英台的?

所以关于“梁祝”的感情,通过和其他“女扮男装”故事的对比,我认为,旁人一些特别角度的分析不是对的,但是他们能想到这里也不是空想。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3)

梁祝故事的衍变

我先说一下结论:“梁祝”的同性角度分析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石点头》中曾经有一则两个同窗都是男性相恋的故事,二人在书院中就掩盖不住关系,而“梁祝”二人在书院中,日则同食,夜则同卧,三年里面什么都没发生,两个人在书院的关系肯定是同窗知己情义。

但是为什么梁祝的故事中感情的变化会显得如此突兀?

这要从梁祝故事的出现开始说——不错,梁祝是“故事”,而且是一个流传下来多年的故事。不是史实,起码在正史上是没有这两位的,这是探讨梁祝感情线的走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关于梁祝的来源,其实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甚至有说法是梁祝二人根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关于二人故事的考据在网上有许多文章,我在这里简单提一下:

首先是“义妇”阶段,就是前期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偏向的是祝英台是“义妇”的角度,比如说初唐有人记载: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

虽然字不多,但是“义妇”二字完全都凸显出了当时对于梁祝故事的解读,在这段时期里面,祝英台女扮男装,是梁山伯的同学等现在主要的内容反而沦为了“配角”。

在宋朝的时候,梁祝的故事有所加工,有文人甚至增添上了细节,将梁祝变成了一个更加生动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面,里面的“梁祝”的感情却并非现在这样:

“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 告父母求姻, 奈何已许?”

在宋朝的文献里面,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子以后的感情竟然是“怅然”,而后对于祝英台的求亲是“退而慕其清白”,一个“退”字可以看出宋朝故事里梁山伯对于祝英台的感情并非深厚,而梁山伯的病在故事里和祝英台也没有关系,是祝英台自己跳入坟墓。

可以说在“义妇”阶段的梁祝故事,完全是祝英台一人的“独角戏”。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4)

当然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推崇女性的“贞操”观念,所以那时候的梁祝是以“义”为主题的,祝英台的跳入坟墓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贞节。

在元明的时候,梁祝的故事变成了“变装”阶段。民间文学的增多,大众开始接触文学,文学家们也开始为了让文学更加接地气,会让最为吸引眼球的地方暴露出来,当然在“梁祝”中,最为吸引眼球的部分就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桥段了。

于是在明朝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里面,梁祝的故事中二人相处的桥段开始不断地增多,并且描写愈发详细,就拿上述举例,故事的主体基本上在于祝英台扮男装遭到叫家人反对、扮男装与梁山伯的相处以及梁山伯最后如何识得祝英台的身份,而在后面马文才的故事,虽有描写,但是力度不够,主题故事作者还都是放在了女扮男装以及二者相处之上。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5)

从清朝到现在,梁祝的故事经历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阶段——“真爱”阶段,事实上,不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剧的改编中,导演编剧们肯定都注意到了梁祝故事的感情过度生硬,并且都加以了改编。

在戏曲以及许多影视剧中,会将梁祝之间的关系戳破交给“师母”这一角色,这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给梁山伯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后的震惊-回忆-发现自己的内心等一系列感情波折进行缓冲,让梁祝的感情更加深厚以及不那么生硬。

除此以外,可以明显看到的就是,“真爱”阶段的梁祝除了日常相处的丰满以外,祝英台对于封建包办婚姻的抵抗也加大了力度,明朝时期祝英台出嫁的时候,只是花轿顺便路过了梁山伯的墓。在戏曲的改编下,祝英台是专门去祭拜梁山伯的墓,悲剧色彩以及感情也变得更加浓重。当然“真爱”阶段中梁祝的感情也是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的。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6)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听的简略版本的梁祝——也就是明朝时期背景下的梁祝感情那么生硬的原因,那是因为梁祝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为了不同阶段的背景自己价值观进行服务,从古到今,梁祝的几个阶段也可以明显看出来——梁祝是故事,而且是为大众价值观服务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由某个文人具体写出来的,所以两个人物本身不带有任何文人写作的象征性,他们的感情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们感情的一个参照。

女扮男装的故事那么多,为何梁祝永流传?

梁祝是故事,花木兰也是故事,女驸马也是故事……有人不禁想问,既然都是故事,为什么女扮男装的爱情,梁祝的故事就让人们代代传颂?

首先原因之一,也是上面提到过的,梁祝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没有太过详细的记载,两个人的故事也没有著名的文人进行改写,不像一提到女状元就有人会想到陈端生的《再生缘》,梁祝的故事一直都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他们的感情是最能代表大众的情感,符合大众的审美的。而且这种符合是能够在不同年代随之不停地进步的,而非停滞不前。

其次,梁祝两个人的背景没有太过宏大,也不是太过卑琐,书生背景一直符合传统国人的审美,如果像是木兰那样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在家国之上去颂扬儿女私情,似乎是我国传统中不太会选择的作法。而像是小尼姑、女商人这种我国传统中“底层职业”,似乎感情也不值得称颂。

只有书生是最好的选择,同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的同窗情谊也间接地完成了我国人民对于“平等身份”下相知-相爱-相守这条感情路线的认可,对于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前男女双方甚至不知道对方相貌的感情产生了抵制,只有这种相知相爱的感情,才能称为真正的感情。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7)

再次,“梁祝”两个单人的形象也是最符合大众的审美的,祝英台有勇气有智慧,但也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梁山伯老实诚恳善良,但也是普通的书生,他们二人都没有办法去反抗家里的封建婚姻,只能以死来抵抗,也就是这样“普通”的形象,所以才更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

最后,“梁祝”本身的悲剧色彩,本来悲剧的震撼力就要比喜剧的震撼来得重许多,再加上“同冢”“化蝶”等悲剧元素,让整个故事变得深刻且能够涤荡人心,让梁祝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另外,梁祝故事本身的曲折以及“女扮男装”的元素的确让这个故事有着可看性,所以古往今来,戏曲、影视剧、衍生音乐的不断推出,也让梁祝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我国人人皆知的著名悲剧爱情故事。

梁祝背后的故事你知不知(古代那么多女扮男装)(8)

所以,没必要问“梁祝”的感情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必要去问古代梁祝故事中的那些不合理性,“梁祝”的感情表面上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感情,实际上是大众对于爱情最好的投射,就像是那两只蝴蝶,虽然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煽动翅膀,纷飞的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爱意。

文后话:

我在十年前就听过有人用同性解读梁祝的故事,当时觉得那人是恶意诋毁我国的著名爱情故事,十分厌恶,却仔细想一想他的论点,发现虽然漏洞百出,但不是没有可推敲之处。最近又看了几篇不同身份女扮男装的故事,突然想到了“梁祝”本身,又搜集了资料,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性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于古代经典的爱情故事开始有不同的解读,就像是白蛇传也开始有青蛇白蛇的感情解读(当然青蛇本来就是公蛇),也有白蛇青蛇和法海的解读,这些多元化的声音我个人倒是觉得没有必要一律抹杀,可是否定,但是不要塞住耳朵不听,听听那些声音,也许会有更多启发。


我是陆月圆,关注书、影中女性以及少数群体生存状态,并致力将其分享给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