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典型特征(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的典型特征(正月十五元宵节)(1)

元宵的灯火,虽主要作观赏用,但民间又多有用以驱疫、祈求丰收、求子嗣的,隐约可见上古对火的崇拜的影子。如在南方,一些地方在元宵夜燃起火把,于田野上奔驰,求庄稼丰收。湖南宁乡人就喜欢在此夜举行焚田活动,叫“烧元宵”。农民高呼:“正月十五元宵节,害虫蚂蚁高山歇!”“烧起虫虫,蚂蚁上天去呀啊嗬!”深夜里,还要点燃蘸茶油的香,插在屋间角落,以驱除鼠害,这无疑是元宵节放灯的原型,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与彝族火把节等同源。

在胶东一些地区,女子们于此节时按家庭成员的属相用豆面制成面灯,倒上油点燃,熄灭后给家人吃,以求吉祥。豫东一些地方的灯烛花馍馍,也很丰富,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

“灯”与“丁”谐音,所以民间在元宵节有求子、求人丁繁衍的种种习俗。如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清代的江苏淮安有求子之俗,多在元宵节后,由亲友制作一盏纸糊的小红灯(或用麒麟桥下的砖块代替,取麒麟送子之意),奏鼓乐,持灯送往多年未生育的人家,挂灯在卧室求子者床头,以求得子。

而在广东、广西,则多行吃灯酒、求丁之风俗。各地区多在乡中祠堂前敲鼓、挂灯,以求添丁。并在村中设宴,叫吃灯酒,或叫吃灯茶。其日期在初十、十一、十六各日不等。

在广西宾阳县,有特制的一种彩扎花灯,白莲花连着莲藕、鱼儿串串(可追溯到古代以花代表生殖、以鱼象征繁殖力的习俗),莲花芯中放小瓷灯盏,专门给求子者,把灯挂在厅堂上,明年添丁者必须于正月十一请族人吃灯酒。此日夜晚要舞炮龙,无子者出钱先取龙珠(龙口所含的小珠)回家,谓可得子。炮龙前要有一群孩子手持各式花灯,有八音、大锣鼓伴奏。人们拿着鞭炮烧炸舞动的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十分欢乐。

湖南长沙,妇人无子者,多在龙灯到家的时候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以一个小孩骑乘,在堂前绕行一周,叫作麒麟送子。

这些习俗,做娱乐方式固可,但也包含了很深的重男轻女思想,人们也在改革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