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教育孩子:海蒂和爷爷启发万千父母
文/慕小七
01电影《海蒂和爷爷》的内容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从小失去父母的小女孩海蒂,被姨妈带到阿尔卑斯山上,与爷爷生活。生性古怪孤僻的爷爷在与海蒂相处的过程中,逐渐被她活泼可爱的性格所治愈,心门打开。
没过多久,海蒂又被姨妈带到法兰克福的豪华别墅,成为富家残疾女孩克拉拉的陪读伙伴。
海蒂在法兰克福的豪华别墅里,衣食无忧,还有贴身管家和私教,但是一点都不快乐,甚至思乡成疾,整晚梦游。
最后,海蒂又被送回到爷爷身边,克拉拉也因为思念海蒂,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并奇迹般地开始走路。
整部影片,没有华丽的渲染,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却蕴含万千父母极易忽视的育儿观: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开始。
02 摒弃完美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孩子
影片中有这么个细节:
克拉拉和海蒂的私人教师在抽查海蒂的辨识字母情况时,用不耐烦的语气职责她: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又能忘记?
女管家也认为:海蒂连字母都不认识,更不会阅读,智力低下。
克拉拉的奶奶却表明:她自会判断。
奶奶主动去找海蒂谈话,给她讲绘本故事,发现海蒂是个可爱敏感的孩子,一定能学会读书。
与条件优越的克拉拉相比,海蒂的行为举止不够端庄,学习能力不够强,是个不折不扣的不完美小孩。
但是奶奶并没有急于否定海蒂,而是选择接纳她的不完美,借助立体绘本,循循善诱,激发她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在奶奶的引导下,海蒂的识字能力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开始从不完美走向完美。
看过这么个问题:怎样看待"别人家的孩子"?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和逼自己比起来,逼孩子容易多了。
很多父母在羡慕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中,不能自拔,却忽视了:孩子只是孩子,不完美是孩子的生命底色。
2018年,初三学生秦某杀害同班同学马某的案件轰动全国。
连捅13刀,刀刀致命,残忍至极。
很难想象,秦某的杀人动机是:杀死第一名,我就是班里第一名了。
被杀害的马某是班里的第一名,只要他在,秦某就只能当第二名。
秦某的悲剧就源于父母对他的完美期待,时刻紧绷着神经,为达到父母心中的完美小孩而战斗,不堪压力,最终走向不归路。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结果事与愿违。
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父母长时间给孩子超出承受范围的压力,或者施加很难达到的目标,就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
秦某就是例证。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句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内心发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
深以为然。
但不妨加一句:家庭教育中缺的不是完美的教育理念,而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正确引导的家长。
03 接受孩子的平凡,认可鼓励孩子
《请回答1988》中,德善与其他小伙伴们相比,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她的四个小伙伴:
阿泽小小年纪就在围棋界小有名气;善宇热衷于医术;狗焕想成为飞行员;娃娃鱼梦想有一天唱歌或跳舞。
只有她对爸爸说:"我没有梦想,很蠢吧,很让人心寒吧!"
她爸爸是这样回应的:"没关系,梦想,慢慢拥有就好了。"
"爸这会儿的梦想啊,就是我家宝拉,我家德善,我家余晖,没有病痛,健健康康的,爸的梦想就只有这一个。"
旁人看来,德善爸爸的梦想或许不足以称之为梦想,但是对德善而言,是迷茫路上的指路牌:能抚平德善内心的不安,帮助她在前行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德善的爸爸没有责怪女儿胸无大志,没有梦想;相反,对女儿的平凡予以认同与理解,并给予鼓励,充当了女儿前行路上的拐杖。
知乎上曾看过类似的故事。
高考全省前十的妈妈和保送大学的爸爸,生下的女儿却资质平平。
起初,这对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女儿满怀希望:不过慢一点而已,以后一定会追上去的。
后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女儿与别人家的孩子就不在一个轨道上面,即使强行把女儿拽到这个轨道上面来,可是她连入口都找不到,连方向都不知道在哪里。
于是,这对父母开始接受女儿是平凡孩子的现实,摒弃先前高标准的教育方式,重新制定了适合女儿的方法,并在践行过程中不断认可与鼓励女儿。
意外的是,女儿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成绩稳定了,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极大乐趣。
"因材施教四个字,我从小学就认识,但真正的含义,还得女儿教会我。"这位妈妈激动地说。
作家龙应台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很多台北、香港的朋友,他们的子女都在哈佛、剑桥读书,顶尖的优秀,而我的儿子却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已经差了很大一截。
其实,我也诚实地在问自己,后来我觉得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
中国绝大多数父母的焦虑源于无法接受孩子只是平凡人的事实。
然而,天才毕竟是少数,每一位平凡的孩子也都是上帝的馈赠。
接受孩子的平凡,并认可鼓励,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04 尊重孩子的成长时区,就是通向完美的路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对双胞胎孩子。孩子H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孩子L则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54周的时候,训练同时终止。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只练了2周的孩子L仅在10秒内就爬上了楼梯的最高层,练了8周的孩子H却用了20秒才达到同样的目标。
实验结果说明,46周就开始爬楼梯练习,为时尚早,孩子并没有做好准备,训练效果事倍功半;53周开始爬楼梯,正当其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由此可知,培养孩子不能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时区,在恰当的"时间表",做恰当的事。
《目送》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亲子关系的话: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穆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而"平等"二字永远是进行时。
这里平等的要义大致如下:
孩子,尽管隔壁的程程3岁就能熟读《三字经》,同班的妞妞5岁就能跳恰恰舞。而你仍然挣扎在识字的路上,爸爸妈妈依然为你骄傲,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
孩子,尽管你的同桌考试得了100分,后桌考试得了99分。而你几次都没有上过90分,爸爸妈妈依然会为你点赞,只要你这次比上次更努力。
孩子,尽管你毛手毛脚、缺点很多,资质平平、没啥特长,也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宝。
爸爸妈妈就不完美,也很普通,怎么会苛求你完美和卓越?
爸爸妈妈明白:
培养孩子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赢在起跑线,未必就能夺冠;暂时落后,也有机会翻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纽约比加州早三小时,但它并没有使加州变慢。只要按合理的时间表前行,就是正当其时。
坚持下去,就会通向完美。
作者简介:慕小七,自由撰稿人,多平台原创作者,心理学研究者。用心码字,热忱生活,以走心文字与您一路相随。
注:图片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