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根含良的汉字(㫃汉字的字元)

字根含良的汉字(㫃汉字的字元)(1)

㫃 [yǎn]

象形字,像有飘带的旌旗,是旌和旗的本字。而旌、旗这二个字,都要到战国时的简帛书中才见到,在西周之前,旌旗就是写作“㫃”。

字根含良的汉字(㫃汉字的字元)(2)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㫃部》㫃:

旌旗之游,㫃蹇(委屈)之貌。从屮,曲而下,垂㫃,相出入也。讀若偃。古文㫃字,象形。段玉裁注:从屮謂竿首,下垂謂游也。

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都不对,“㫃”并不是指旌旗上的斿,而是指有斿的旌旗。

《康熙字典》将《说文解字》的“㫃”部字都归入了部首“方”。但是在古文字中,“方”的本义是调整方向的船舵,而跟旗帜相关的字,都应该是在“㫃”部。旌旂是旗帜的总名。但古代的旗帜分得很细:

1、按照竿头装饰的不同,可细分为:旌【jīng】,指旗子的竿头,一半用五彩羽毛装饰,一半用牦牛尾装饰。周人是用“旌”。

【suì】,完全用鸟的五色羽毛装饰竿头。全羽为旞,半羽为旌。

【máo】,用牦牛尾装饰竿头的旗子。夏人是用“旄”。

【读若旗】,指竿头悬挂有铃的旗帜。《尔雅》:有铃曰旂。

2、旌旗上的飘带:斿【yóu】,后改写作旒【liú】,指旌旗上的飘带,或边缘悬垂的流苏。平时把旒一组一组地编起来,用的时候再把它挑开。“旌旗垂旒”,天子的旗有十二斿,诸侯的旗有九斿,大夫的旗有七斿,士的旗有三斿。

【pèi】,垂旒的末端,有形如燕尾形的装饰。

3、按照邦国所处方位的不同,可细分为:龙旂【qí】,以交龙为徽帜,一升一降,为金路所建,九斿。以象东方的房、心二宿。

鸟旟【yú】,以隼鸟为徽号,为象路所建,七斿。以象南方的柳宿。

熊旗,以熊虎为徽号,为革路所建,六斿。以象西方的参、伐二宿。

龟旐【zhào】,以龟蛇为徽号,为木路所建,四斿。以象北方的室、壁二宿。

天子的旗称“大常”,上面的徽帜是日月和升龙。

4、其他与旗帜有关的名词和形容词:旃/旜【zhān】,依竿而设,镶嵌或绘、织徽帜所用的竖,也叫縿【shān】。后来也有说是赤色曲柄的旗。

《周礼》:通帛为旃。

【fān】,一种狭长而下垂的旗帜。

【kuài】,用于发布号令的旌旗。(帜,帛长丈五,宽半幅。)

旖旎【yǐ nǐ】,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旖旎”从风,犹婀娜也。

【piāo】,今写作飘,“飘摇”行而“旚繇”废。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旗帜的使用规定也发生了变化。

《周禮·春官宗伯》中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為常,交龍為旗,通帛(純色)為旃,雜帛(雜色)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王建大常,諸侯建旗,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

《周禮·夏官司馬》中有「大司馬」辨旗物之用:王載大常,諸侯載旗,軍吏載旗,師都載旃,鄉家載物,郊野載旐,百官載旟。

以「㫃」作偏旁的字

除此之外,

从“㫃”的会意字还有:

(氏族)、(五百人为旅)、(以旌旗的周旋来指挥军队)、於于(乌的本字)

以“㫃”作意符的形声字还有:

(本指旗帜)

文 献 选 读

《詩經·小雅·出車》:

設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出車彭彭、旂旐央央、旐是北方的军旗,旟是南方的军旗,旂是东方的军旗,旄应该是西方的军旗。南仲班师凯旋时的队伍,集四方之军旗,可见其盛况。央央,形容旗帜鲜明。

《詩經·小雅·車攻》

建旐設旄、搏獸于敖(地名)。......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扬起龟蛇旗和牛尾旗,到敖地围捕禽兽去。战马在昂首嘶鸣,旌旗在猎猎飘扬

《詩經·周頌·載見》

龍旂陽陽(揚)、和鈴央央。

这是成王即位后,诸侯初次去朝见。龙旂,是东方诸侯的旗帜。

成 语 典 故

1、旌旗蔽日

以旌旗繁多,把日光都遮蔽住了,来比喻军队数量的众多,阵容的雄壮整齐。

《戰國策.楚策一》楚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2、辙乱旂靡

车辙痕迹紊乱,军旗四处倒下,士兵溃败逃窜。

《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根含良的汉字(㫃汉字的字元)(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