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真的赢得很厉害吗(我们被三国演义忽悠了500年)
作为最广为人知的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角度而言,《三国演义》虽然不能当百分之百的正史来学习,但也是一套引领读者重温汉末到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的重要书籍。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精彩章节都用浓墨重彩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几次重大战役。其中,奠定曹操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基础的官渡之战,是三国前半部中非常精彩的一个桥段。罗贯中不仅塑造了曹操、袁绍、及双方谋士、大将等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对战役进程、双方的战术行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这场三国前期最重要的战役。
但是,从战争史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对官渡之战的描述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对曹操、袁绍双方的兵力对比和比例是不准确的。
这并非是无关紧要的缺陷,而是会影响后世对官渡之战双方胜败结果认知的一个难以忽视的瑕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曹操和袁绍的军事才能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注水的袁绍兵力与诡异的兵力对比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罗贯中对官渡之战双方参战兵力的描写。
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中,罗贯中提到袁绍动员了70万部队参战,而曹操只起兵7万前往迎敌。
乍看之下,大家就能发现曹操的兵力还相对正常,袁绍的70万大军实在是夸张的过了头了。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集中全力发起的赤壁之战中,曹操所部不包括投降的荆州部队,合理的推测也不过十五六万人,所谓袁绍率军70万参加官渡之战,就和死在横店的"鬼子"有好几亿之类的传闻差不多,根本不能当真。
当然,从文学的艺术性夸张角度而言,罗贯中这样夸大袁绍兵力也不算太出格,毕竟在后面的章节中,诸葛亮吓唬孙权时,竟然把曹操的兵力给算到100多万。
而且罗贯中有一点做的还是比较良心的,就是他描写的曹操袁绍兵力对比为1:10这个比例,是有根据的。
在《三国志.武帝纪》的记录中袁绍参加官渡之战的兵力约为十余万,而曹操的兵力为"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可见根据陈寿的记载,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对比为1:10。如果这个比例是正确的,那么曹操在官渡之战时面临的局势已经不能用险恶来形容了,简直是凄惨加绝望,说白了老曹可以洗干净脖子等死了。
袁绍不仅有10倍的兵力优势,而且曹操手下的1万来人还有两三千人带伤,完全可以360度无死角的圈踢曹操。
但袁绍是如此的废物,竟然在这种情况下被曹操给逆袭了,10万人马被老曹给一扫而光,光被曹操俘虏坑杀的就有7、8万人。
而老曹简直如同孙武再世、韩信附体,靠着1万来人就灭了袁绍的主力,主角光环爆表、堪称三国前期的最强龙傲天。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曹操在1:10的劣势下,仅仅靠着自己的天才和运气就能逆天改命、荡平强敌?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官渡之战中的各种细节,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中有根据的兵力对比比例 ,可能也是错的。
曹操袁绍兵力对比没那么悬殊的几点原因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是一方统帅仅仅靠着天才、运气就可以简单的无视这些客观规律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恰恰相反,优秀的军事家恰恰是有效利用战争规律来为自己服务的高手。
兵力对比是军事统帅必须高度重视的战争规律之一,在《孙子兵法》中,专门阐述了兵力对比对统帅的重要作用:"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作为三国时期最强军事家之一的曹操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力和资源优势,集中了4倍于东吴、刘备集团的兵力意图一举消灭对手。
赤壁之战,曹操占有几乎全面的优势,仍然如此兴师动众,那么在面临事关曹操集团生死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竟然敢仅仅以对手十分之一的兵力去迎战袁绍?
这不仅在逻辑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曹操集团当时的动员能力。同样,在描写官渡之战的一些史料中,我们也能从诸多细节中发现曹操参战兵力远超过对手的十分之一。
第1, 官渡之战前曹军总兵力应在10万人以上,且根据参战将领名单推测,曹军主力都投入到了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集团经过几次大的胜利,获得了相当多的兵员补给——曹操先后击破的有黑山于毒十余万人、除杀死的一万人左右,余众投降曹操;青州黄巾军三十余万被曹操击败并投降,曹操选拔其中的精锐,组建了大名鼎鼎的青州兵 ;吕布被曹操平灭,其部众大都投降曹操。
经过降卒的不断补充和曹操的再三扩军,曹操集团拥有比较雄厚的兵力,其总人数应在10万人之上。
《三国志.荀彧传》中提到,早在官渡之战5年前,曹操尚未平定吕布之时,就拥兵十万之多:"......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需要指出的是,荀彧所说的十万之众,并不是说曹操的全部兵力,而是曹操准备用于征讨吕布的人数。虽然荀彧的数字有夸大的可能,但并不会有太大偏差,毕竟是自家人讨论战略,不会像写檄文那样动不动就夸大十倍。
所以,如果曹操在征讨吕布时就能动员出10万人马,那么其总兵力必然在10万之上。
而在平灭吕布之后,曹操的兵力得到了原吕布集团降兵的补充,实力进一步扩充。
官渡之战对于曹操集团是生死之战,因此曹操的主要将领和谋士都参与到了官渡之战中,不完全统计,参战的曹军将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张辽、乐进、于禁、李典等等,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如果统兵大将几乎都投入到了官渡战场,那么归他们指挥的士兵也必然都会参战。总兵力超过10万的曹军,必然将绝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了与袁绍的对决,在这种情况下,曹军怎么可能只出动1万人马?
第2, 官渡之战中曹操的部署说明曹军的兵力劣势并不明显,甚至不一定处于劣势。
官渡之战爆发后,气势汹汹的袁绍部队全面展开,在官渡修建连营,战场宽达数十里。面对袁绍的布阵,曹操针锋相对,立刻设连营与援军一一对峙,同样宽大数十里。如果曹军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又怎么敢用同样的战术和袁绍对阵?
如果曹操用1万人分兵和袁绍十万大军分兵死磕,必然会造成处处薄弱,极容易被袁绍在多点突破,进而土崩瓦解。在1:10的兵力对比下,曹操应该采用的合理战术是集中主力防守要点、放弃次要阵地,这是基础的军事原则,曹操不会不知道。
曹操敢和袁绍分兵对阵,说明曹军的兵力至少不会弱于袁绍太多,否则这种布阵就是自寻死路。
同样可以证明曹军兵力没那么少的一点是,分兵之后双方发生多次交战,但是曹军虽然交战不利,却没有任何一点被袁军突破。官渡战场没有太多可以利用的天险和地形,对阵双方依靠的主要是土木工事,在这种地形上,人数是决定战斗结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曹军数量可能会少于袁军,但不会少太多,不然怎么能防御住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敌人的进攻?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时,"兵少"的曹操居然多次主动派部队袭击袁绍的后勤补给线,曹仁、徐晃都先后攻击过袁绍的运兵车。如果曹操兵力过少,又哪来的余力在抵挡袁绍进攻的同时还能抽出部队执行这种风险极大、很可能有去无回的送死任务?如果单从这一点上来看,曹军的兵力甚至可能与袁军相当。
第3, 战后曹操坑杀俘虏的数量,可以反证曹军兵力并不算少。
官渡之战胜利后,残酷的曹操下令坑杀袁军投降的士卒,根据《献帝起居注》中记载,曹操向汉献帝上报的歼敌数量为7万余人,绝大部分是投降后被坑杀的降卒。
即便我们各取一半,认为曹操杀害的降卒为不到4万人,那么如果曹军仅有1万人能否杀死这4万降兵呢?
很难。
毕竟杀戮的对象不是手无寸铁、无组织无纪律的百姓,而是经受过训练的军人,想杀害这么多人,所需的兵力不会太少。
我们可以对比长平之战后秦军的杀俘,秦军总兵力约为60万人,杀俘数量为40万人,可以粗略认为比例为1:1,且秦军杀害的赵军早已因为缺粮而体力不济。
以此观之,曹操想杀死近4万人的俘虏,其合理的兵力应至少在4万人以上。
一种可能的推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对比并没有悬殊到1:10的比例,曹军的兵力很可能少于袁军,但没有少太多。
其实许多学者都持类似的观点。
南北朝时期因为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质疑过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少:"魏武......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败者十二三而已矣......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现代的许多学者对曹操的兵力也有异议,如黎洪认为曹军兵力虽然少于袁绍,但绝不会只有1、2万人;宋裕、沈祖祥均认为曹军兵力应在10万人左右,略低于袁军或与袁军持平。
报道君认为,曹军的兵力应该低于袁绍,不然无法解释双方开战初期袁军多次主动进攻曹军,而战力强悍的曹军被迫采取守势相持。
但曹军兵力不会逊于袁军太少,不然前文提到的种种现象也没有合理的解释。无论如何,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对比绝不会是《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达到了悬殊的1:10。
而相对严谨的《三国志》中记载的曹军只有1万兵力,应该指的是曹操直接指挥的部队,而非参加官渡之战的全部曹军。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是无论曹操多么机变百出、运筹帷幄,也无法像许多爽文、小说里所写的那样轻而易举的以一敌十。曹操毕竟是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爽文主角。
即便如此,官渡之战中,面临强敌的曹操,仍然展现出了一位大军事家的杰出才能,依靠出色的战场布局与指挥、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击败了强大的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