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

我们常用“伴君如伴虎”来比喻在皇帝身边做事,就像陪伴在老虎身边一样,时时充满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祸端。这是因为在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时决定臣子的生死——哪怕你的功劳再大、能力突出,一不小心惹恼了皇帝,轻则受责遭罚、丢官免职,重则性命不保,甚至诛连家族。

比如,前期文章中提到的北魏第一谋臣崔浩,历仕三朝,荣宠之极,为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建立霸业立下不世之功,却因修撰史书、触怒拓跋焘,酿成“国史之狱”,惨遭灭族,且死前受尽凌辱,创造了历史上宰相级高官受辱被诛场面最悲惨的历史纪录。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1)

北魏名臣高允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也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名臣,他出道比崔浩晚30年,但和崔浩一样博学多才,都深受太武帝器重,二人曾同朝为官20年。

和崔浩不同的是,此人虽然出道较晚,但身历五朝,为官近60年,一生受宠不衰,直至98岁而终。而且,他死后,不但被朝廷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大将军,还受到丰厚的赏赐,创造了北魏历史上的一个纪录——

“魏初以来,存亡蒙赉,皆莫及也。”(《资治通鉴》)——北魏开国百年以来,不论生前还是死后,所受到的赏赐,没有人能比得过他。这和同为宠臣的司徒崔浩的悲惨结局相比,简直冰火两重天。

此人名叫高允,北魏名臣、中书令、文学家。高允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荣宠呢?

一、博学多才,出道虽晚政绩优

高允出身渤海高氏世族,其父高韬曾在后燕君主慕容垂手下任太尉从事中郎。北魏平后燕后,高韬转投北魏,被道武帝拓跋珪任命为丞相参军,但不久去世。

高允少年丧父,但聪明好学,气度非凡,从小就与众不同。他十多岁时,就背着书箱,千里求学,博览群书,经史、天文、术数,无不精通。祖父去世后,他回家奔丧,将财产全部分给两个弟弟,自己舍身沙门,做了一名佛徒,不久又还俗。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2)

高允父亲曾在后燕慕容垂手下任职

当时,北魏名臣崔宏(崔浩之父)见到他小小年纪便与众不同,十分惊异地感叹说:“高家这孩子风姿异常,必成大器,可惜我年老看不到这一天了!”

高允虽然博学多才,年少成名,但出仕较晚,起初只被郡里召为功曹。直到公元430年,才被阳平王杜超(太武帝舅舅)召为从事中郎,此时,高允已经40岁了。

高允一上任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当时,因为各地的囚犯久押未判,狱满为患,杜超上表朝廷,推荐高允和中郎吕熙等人分头到各州负责评断狱事。事后,吕熙等人都因受贿枉法而获罪,只有高允坚持秉公断案、清廉执法而受到朝廷奖赏。

次年,高允又与名儒卢玄等一起被朝廷征召为中书博士。不久又兼任太武帝宠弟、安乐王拓跋范府中从事中郎。期间,高允履职尽责,辅佐拓跋范治理长安,政风良好。史载“西镇长安,允甚有匡益,秦人称之。”(《北史》)

之后,高允又被调回朝廷。拓跋丕(太武弟异母弟)西征时,朝廷派高允任拓跋丕参军。凉州平定后,高允因参谋之功,受赐汶阳县子,加授建武将军。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3)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形象图

高允的才能受到太武帝的重视和信任。后来,太武帝命高允任秦王拓跋翰的老师,之后又命他教授太子拓跋晃学习经书,都受到很好的礼遇。

太武帝曾经让高允议定律令,并和他谈论刑政,很赏识他的言论。有一次太武帝问高允:“政事千头万绪,什么才是第一位的?”当时,北魏封禁了很多良田,导致好多百姓无田可种,游民很多。高允借机回答说:“天下以农为本,如果使百姓有田可耕,既能安置流民,又能增加粮食,这样,朝廷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荒年,也没什么担忧的了。”

太武帝听后很赞同他的说法,于是废除田禁,把田地全部分给老百姓耕种。

司徒崔浩精通天文、地理,生前最受太武帝宠信。他曾召集一班术士,考证前代历法的失误,重新撰定《魏历》,拿给高允看。高允指出其中的错误,崔浩起初不相信,和高允争论了好久。过了一年多,通过验证考察,才证实了高允所说正确无误,从此对高允心服口服。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4)

北魏司徒崔浩形象图

崔浩获罪被诛后,高允又对前代《天文志》等天文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太武帝看后大加赞赏:“高允之明灾异,亦岂减崔浩乎?”(《魏书)》——高允对天文气象灾异的研究,难道还低于崔浩吗?由此可见太武帝对高允的赏识和器重。

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尽心尽力地做好领导安排的工作,高允能活到百岁善终,尽管不易,但最多称得上是个能臣贤相,算不上什么奇迹,更谈不上什么“圣人”。

但他有一个爱好——进谏,给皇帝提意见。这个“爱好”是柄“双刃剑”:用之适当,利国利民,还能成全自己的政绩名声,反之,很容易性命不保。

高允为什么敢进谏、又愿意进谏呢?

二、忠直敢谏,心底无私忧国民

高允敢于进谏、喜好进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性耿直,忠诚无私,心忧国民;二是聪慧过人,善于进谏,知道该如何进谏。史载“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资治通鉴》——只要看到朝廷有做的不好的、不对的,他就求见皇帝,直言进谏。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5)

太子(恭宗)拓跋晃和皇后形象图

太子拓跋晃临朝听政后期,亲近小人,设立私田,畜养鸡犬,谋取私利,朝臣私下议论纷纷。高允就借古喻今,阐述君主应以天下为公,不可荒废朝政、与民争利的道理,并以东汉灵帝疏怠政事,与奸佞小人在宫中贩卖玩乐、设立私库,导致朝政昏乱、终致亡国的事例,劝谏太子。

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时,曾想大建宫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很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就极力鼓动文成帝大兴土木。高允认为此事不妥,就极力劝谏文成帝,认为大兴土木,既耽误农事,又耗财耗力,并帮助朝廷细算“民生帐”,文成帝听后深以为然,就取消了兴建计划。

高允敢于进谏的勇气,还源于他忠直无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耿直性格。所以,即使有时候皇帝不愿听、不想听,也不会怪罪于他。而且,他还善于根据皇帝的性格喜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进谏。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6)

文成帝和冯皇后

文成帝不喜欢朝臣当众上书进谏,高允就经常单独当面进谏,有时候几天不出宫。有时候因为高允言辞激烈,文成帝实在听不下去了,就令左右侍从把他强行扶出宫殿。朝臣借此指责高允,文成帝却替高允辩解,称其为是真正的忠臣。

高允最为人称道的一次进谏,是太武帝时期的“国书事件”。早在崔浩因听小人谗言,将北魏国书公开刊刻于石碑上时,高允就预料到此举会招来杀身之祸,对著作郎宗钦说:“崔浩这样做,不但自己会惹祸上身,恐怕我们也要受牵连。”

后来,“国书事件”事发,崔浩被下狱。太子担心自己的老师高允因参与修史受到牵连,就单独带高允面见太武帝,为其求情。事前交待高允,进宫后见机行事,顺着太子的话说就行了。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先替高允求情,说高允胆小谨慎,凡事都听命于崔浩,国书事件与他无关,请求宽恕高允。太武帝向高允求证,高允却说:“史书是臣与崔浩一同写作。但是崔浩政事太多,大部分都是为臣所作。”太武帝听后大怒说:“这样看来你比崔浩的罪行还大,怎么能免你死罪!”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7)

太武帝拓跋焘剧照

太子见事情不妙,连忙再次为高允辩解,高允却宁愿受死也不推卸责任。太武帝被他的忠直感动,破例赦免了他。并让高允拟诏书,将参与史书编修的崔浩及同僚、吏卒共128人全部诛灭五族。但高允认为修史有错,罪不至死,拒不拟诏。

太武帝再三派人催促,高允请求再次面见皇帝,说:“崔浩是否还有别的罪,我不清楚。如果仅是直书修史,罪不至死。”

太武帝非常恼怒,下令武士将高允绑起来。太子一个劲地求情,太武帝才冷静下来,说:“如果不是因为你,今天要死几千人。”于是下令将崔浩诛灭五族,其他人只诛杀本人。参与修史的著作郎宗钦临刑前感慨地说:“高允真是圣人啊!”

高允舍身抗命,力阻太武帝滥杀无辜,不仅使数千人免遭冤杀,更彰显了其忠正无私的高贵品质和做人原则,事后太子也对其无私无畏的精神赞叹不已。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8)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三、修身立德,民爱君宠百岁终

高允身历五朝,在朝廷做官50多年,并备受宠爱,但他非常注重修身立德,工作上尽职尽责,清廉为政;生活上宽容大度,节俭朴素。

他在代表朝廷巡视边境时,经常询问百姓疾苦。北魏前期法律很严苛,各级官员借机贪赃枉法,不少老百姓横受牢狱之灾,就连朝臣也大多被杖罚过。高允负责决断疑案30多年,始终坚持公正决断,没出现一次误判,官员百姓无不称赞。不仅如此,他自己为官50多年,也没有受到过一次责罚。

北魏孝文帝之前,朝臣官员没有固定俸禄,官员主要收入靠朝廷赏赐、个人家财和贪污受贿,朝臣官员贪赃枉法现象普遍。但高允却洁身自好,清白为官。他不贪名利,不争官邀宠。当初和他一同进朝为官的同僚及他的属下,有一百多人或升迁,或封侯,全都飞黄腾达,只有他一直担任郎官,27年没有升职。

因为官职低,受到的赏赐少,高允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苦,日常用度主要靠几个儿子上山砍柴为生。“初与允同征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数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时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自给。”(《魏书》)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9)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

升为中书令后,文成帝有一次巡幸其家,看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麻袍,厨房中只有一点咸菜。文成帝叹息说:“哪有官员清贫到这样的呢!”当即赏赐给绵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并提拔其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但高允坚决推辞,文成帝不同意才作罢。

高允后来虽然官至高位,但性情大度、仁爱宽容,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一次,孝文帝在西郊处理完事务,下诏用自己的马车接高允前来观看风景,马忽然受惊狂奔,摔伤了高允的眼眉。孝文帝与冯太后亲派御医前往治疗,并要重罚驾车者。高允见状,连忙奏称自己并未受大伤,请求赦免驾车人之罪。

高允年老后,朝廷命令中黄门苏兴寿负责搀扶照顾,一次下雪时在路上遇到猛犬而惊惧跌倒,苏兴寿和几个搀扶他的人都十分害怕,但高允却好言安慰他们,并将此事压下,没有上报。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10)

南北朝初期北魏疆域图

尚书窦瑾因罪被诛,他的儿子窦遵逃亡山林,其老母焦氏被罚入郡县做奴役。后来焦氏因年老被赦免,窦瑾的亲族没有一人肯帮助她。高允怜其年老无依,就将焦氏接到自己家中奉养。六年后,窦遵被赦免后才回来将祖母接回。

公元478年,年近九旬的高允请求告老还乡,连上十多次奏章,孝文帝不允许,后以年老多病为由,才许其告老归乡。但第二年朝廷又专门派车征召他回朝,任镇军大将军、领中书监,并特许他进殿可乘车,朝贺不下拜。次年朝廷让高允牵头重新制定律令,年逾九旬的高允接诏后,亲自披阅史书,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为奖赏高允的政绩,后来朝廷又下诏,每五天派一个小乐队到高允府中演奏;每到春秋季节,将时令食物送到他的住处;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给高允送去牛肉美酒,衣服绵绢,按月拨发,高允推辞不掉,就将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亲朋好友。后又升迁他为尚书、散骑常侍,经常派车请他入宫,向他咨询朝政大事。486年,97岁高龄的高允又被加封为光禄大夫,金章紫缓。

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人(北魏圣人高允)(11)

冯太后形象图

公元487年,高允身体出现不适。孝文帝、冯太后听说后派御医李修前去诊治,知道高允已经时日不多,就天天派使者送去丰厚的美酒佳肴、床帐衣服,探望慰问。几天后的一天夜里,高允安静地去世,享年98岁。

一代名臣高允的人生划上了句号。他的一生算不上轰轰轰烈烈,但屡屡直谏,却能百岁善终,堪称完美、圆满。作为一名官员,他忠诚朝廷,忠于职守,直言敢谏,清廉勤政;作为一名长者,他宽容大度,仁慈忠厚,修身立德,品行高尚。在充满阴谋和争斗的封建宫廷中,为官50多年,受宠不衰,创造了封建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纵观他的一生,能有这样完美的结局,又似乎并不是偶然。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什么感想呢?

(参考史料《魏书》《北史》《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