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内心深处有个长生不老的皇帝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内心深处有个长生不老的皇帝梦)

谈《西游记》,还是必须从孙悟空开始。

毕竟,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男一号。书中写满了他的各种光荣事迹,从早期的大闹天宫,到后来的降妖除魔,几乎成了《孙悟空传》。难怪,《西游记》的译名中,好多都是以MONKEY为题,再译为中文,就成了《猴》、《猴王》、《猴子历险记》、《猴子取经记》……等等。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内心深处有个长生不老的皇帝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内心深处有个长生不老的皇帝梦)(1)

取经小组中,孙悟空的作用也被无限放大。唐僧只会念紧箍咒,动不动就“跌下马来”;猪八戒除了挑担之外,一心想着高老庄的温柔乡;沙僧动不动就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捉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捉走了”等等。打妖怪自然要孙悟空来干,搬救兵也要孙悟空干,就连巡山、觅食这样的杂事,也主要是孙悟空干。仿佛没有孙悟空,唐僧根本不可能到西天取经,半路上就上了西天了。

各种影视作品中,孙悟空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拔高,由于火眼金睛,所以永远正确;由于本领高强,所以死磕到底。常人身上的缺点,在孙悟空身上似乎找不到一点痕迹。周星驰的经典作品《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又成了一名“爱你一万年”的情圣,为了取真经,放弃爱情,主动戴上紧箍咒,追随唐僧,不离不弃,那张猴脸感动的人一脸泪。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内心深处有个长生不老的皇帝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内心深处有个长生不老的皇帝梦)(2)

事实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并不是这样。他曾有着超强的权力欲望,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权力,而最终,对权力的贪恋让他失去了一切。

我们从头说起。

原著记载,孙悟空来自一块石头,石头产地为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因“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石猴在出生时,由于“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帝,玉帝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对其进行调查后,结论是“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西游记》第一回)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相当于做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的天庭,对孙悟空的第一次组织人事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发现该石猴并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不是仙二代,也不是神三代,所以,没有把他列为天庭后备干部。另外,从安全角度分析,该石猴也不具备危害天庭的能力。所以他的诞生只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不用提拔,也不必剿杀,任其自生自灭。

但是,他们小看了孙悟空的权力欲望。这种可怕的权力欲望,在孙悟空还只是一只猴子的时候,便已尽显。

从发现水帘洞开始,让孙悟空权力欲望一下就显示出来,并得到了初步的满足。

书中描述,众猴去寻山涧水的源头,看到一股瀑布飞泉,“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西游记》第一回)

不管影视剧中处理的多么轻松有趣,都无法掩饰这里的惊心动魄。要知道,往瀑布里跳,是一件危险系数极高的事,如里面没有洞穴,就只有落个摔死或者淹死的下场。所以,即便有“拜他为王”的条件,众猴也是“连呼三声”,孙悟空才站了出来。可以想象,这“三声”中间,孙悟空有过怎样的心理挣扎,“猴王”对他的诱惑力有多大,他才“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完全是豁出命来,殊死一搏的赌徒表现。所以,等众猴进洞,孙悟空马上要大家兑现条件,“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西游记》第一回)

孙悟空这番话听起来蛮有道理,或者说有些“蛮道理”,完全是“没有孙悟空就没有水帘洞”的逻辑。事实上,水帘洞早就存在,孙悟空进去时,“锅灶傍崖有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应该在不久前还有人居住。孙悟空只是发现之功,而非开创之主。但是,他要树立猴王形象,就必须夸大自己对花果山猴族的作用,就要强调自己为猴族谋幸福,就要歌颂“花果山出了个孙悟空”。但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当成猴王,还是因为他亡命的表现震慑住了众猴,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猴王像很多政权的产生一样,符合吴思先生提出的“血酬定律”,猴王就是孙悟空“流血拼命所得的报酬”,在花果山的猴族中,孙悟空实现了“血酬”的最大化,从而攀上权力的巅峰。

多说一句,孙悟空在这里还引用了孔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按照书中事件推算的话,孙悟空出生在春秋时期,和孔子基本上同时代,能说两句《论语》倒也有趣。

接着,像很多统治者一样,孙悟空开始为如何才能长生不老忧虑起来。

在电视剧中,孙悟空看到了别的猴子老死,才知道有寿命这一设定,原著并非如此,是在“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孙悟空在最快乐的时候,突然感到伤心,源于他希望可以永远享受这种快乐,这种文艺青年的心态放在孙悟空身上,就是统治者常有的一种贪婪。

此时的孙悟空,做为花果山的猴王,已经完成了从“石猿”到“美猴”的身份转变,通过权力,充分享受着花果山的最大资源。他“分派了君臣佐使”,建立了花果山的等级秩序,每次宴会,只有他“上坐”,其余的都是“儿孙”,都是“小的们”,要“依齿肩排于下边,一个个轮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供他痛饮。

做为一只普通的猴子,在没有猴王的时代,只能“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有了猴王之后,日子大概会更惨一些,至少,要把采到的最好的桃子上交,还要为特权者服务,站岗放哨,“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为保护特权者,和猛兽搏斗。所以,他们是不会考虑长生不老的事情的。

只有孙悟空会。

从秦始皇到唐太宗,过去有多少痴迷于长生不老的皇帝,又是访仙,又是求道,然后嗑药,没有一个人能够万岁。倒是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李治最明白,当有人敬献丹药时,他说:“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

孙悟空,是花果山猴族的皇帝。

皇帝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永远不计成本,那就是为了自己长生不老。

为了长生不老,孙悟空才离开花果山,登上木筏,漂洋过海,朝餐夜宿,历经十几年,来到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前七年,孙悟空学的是“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干的是“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西游记》第二回)但是,他的长生不老梦并没有改变,而是更加坚定。当菩提祖师问他要学什么时,他虽回答:“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但是,不管菩提祖师问他是学“术”还是学“流”,学“静”还是学“动”,孙悟空都会问“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有趣的是,每次回答孙悟空时,菩提祖师都用了不同的说法,“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意思都是不能,不能,不能。孙悟空的回答也都是不学,不学,不学。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菩提祖师给孙悟空留了个哑谜,照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这个桥段和六祖慧能受传的故事相似,五祖传法给慧能前,用手杖打了慧能三下,也是暗示三更时分过来。

孙悟空当晚去了菩提祖师那里,学的不是筋斗云和七十二变,而是“长生之妙道”。口诀类似于《黄帝内经》,其中有这么两句:“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孙悟空在书中没有性欲,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该口诀的影响。其实,这个口诀对孙悟空的长生不老并不管用,因为回去之后,照样被召进了阴曹地府。所以,三年后,菩提祖师又给孙悟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三灾利害”,简单说,就是要被雷劈,被火烧,被风吹,因此,又教给了孙悟空七十二变,后来又教了筋斗云,这些是“长生不老 ”的衍生手段,在后来的关键时刻,帮孙悟空实现了长生不老梦。

学会了“长生不老”,再回到花果山,孙悟空的权力欲望开始进一步膨胀,首战混世魔王告捷后,他凸显出来的暴力手段,让花果山猴族刮目相看,“领众杀进洞中,将那大小妖精,尽皆剿灭”,从而进一步获得了众猴的高度谄媚。“众猴闻说,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都来奉承老孙,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个是合家欢乐!”(《西游记》第二回)在弱者奴才般的欢呼中,孙悟空再次感到权力所能带来的无限快乐,也察觉出暴力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是,“猴王”再难以满足他日益增强的权力需求。可他没有意识到,对于权力规则的陌生,对权力潜规则的一无所知,让他只能在更大的权力场中碰个头破血流,最终走向幻灭,成为权力游戏中的一个牺牲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