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则(北大教授聊艺术)
艺术在很多人眼里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或许喜欢艺术、能朦朦胧胧地感知到艺术,但少有人能真切的说出艺术是什么、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今,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学校里的艺术课程,到博物馆里的公益讲解,我们可接触到的艺术类资源越来越丰富。艺术学科也成为了大学学科设置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不仅有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也有综合性院校里下设的艺术类院系,或者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的艺术类通识课等。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们需要从小培养艺术的心灵、接受艺术的滋养,方有助于我们获得能发现艺术的眼睛,成为一个更加丰满的“人”。
2022年6月22日晚,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抖音、西瓜视频联合推出的“你好!大师,北大名师聊专业”系列直播活动,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老师。他以“与艺术结缘”为主题,向观众分享了他和艺术相伴的经历、提供了非常多有用的人生建议,也衷心推荐了几本开卷有益的艺术著作。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丁宁教授,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
01 回首来时路:和艺术缘分不浅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题目“与艺术结缘”。我自己曾经也有过中学生的生涯。我在中学的时候,自己喜欢音乐,演话剧,所以,和艺术有很多的交往。1977年,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是喜欢诗歌,喜欢弦乐。
到了研究生阶段,我当时在杭州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因为杭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学院就是浙江美术学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在那儿我认识了全国青年美展获金奖的艺术家王公懿。她当时和罗中立一起(获奖),罗中立是以他的油画《父亲》获得金奖,她是以版画获奖。我当时为她写过版画的评论,刊登在《美术》杂志上。后来还有浙江美院油画系主任郑胜天教授,他从美国回来,也需要有人给他在香港的刊物写文章,我也给他写过(评论)。所以,当时就和艺术有很多交往。
后来我自己读完博士,到了浙江美术学院工作,这样就和艺术有更加直接的关联了,中间也受当时的国家教委公派,由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去英国做美术史的博士后。所以,和艺术的交往应该是越来越密切。2000年到了北大,在综合性大学,因此也是有很多的艺术课程需要承担。同时,也有一些社会服务是和艺术有关系,比如我参与了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跟很多艺术家有过交往,包括中国的和国外的,所以,和艺术的缘份很深。
02 博物馆的意义是什么?
我有保存当时我去英国在博士后研究时候的火车票,这个火车票是当时可以用学生身份买比较低折扣的票,买这个票的主要用途是去伦敦,去看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尤其是大英博物馆。
后来我到北大工作以后,每个暑期也都会带同学去大英博物馆,去看里面收藏的作品。我每次去也会带同学在这个圆厅,去看地上镌刻的两行诗,那些诗行出自英国的桂冠诗人丁尼生之手,这几行诗其实很简单,但是翻译的时候很难。
我试着自己把它翻译出来。诗的题目叫做《两种声音》,《两种声音》摘出来的这段话把博物馆意义凸显得非常精彩。
Forerun thy peers, thy time, and let
Thy feet, millenniums hence, be set
In midst of knowledge, dream’d not yet.
The Two Voices
By Alfred, Lord Tennyson (1842)
怎么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领先于你的同行者,你的时代,且让你驻足/在数千年以来未曾梦想过的知识之中。
它说,去博物馆是什么意思呢?是在博物馆里去熏陶,接受文明的洗礼,接受艺术的感染,“可以让你领先于你的同行者,你的时代,且让你驻足在数千年以来未曾梦想过的知识当中。”就是(说)博物馆是一个博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你们获得很多很多的启迪,会培养你的想象力。所以,这样一来,你就有可能会领先于你的同时代人,这是我当时特别有感触(的地方)。
这是我在大英博物馆会去的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是大英博物馆的重中之重,里面有非常精彩的两千多年以前伯里克利时代的最杰出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和他的助手们所创作的雕塑。
这个雕塑实际上是来自于巴特农神殿。这个拿走的时候是奥斯曼帝国占领希腊。当时的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用了很多办法,把上面的雕塑取下来,然后运到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这就成了国际上非常重要的艺术与法律事件。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说明这个民族本身伟大文明的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在战争期间流失的话,应该怎么办。
这就成了很多文明古国所面临的问题,埃及、意大利包括我们中国都涉及到这些问题。所以,艺术打开的世界,不仅仅是我们走到博物馆里去放松,去领略心灵的一种愉悦,它还会让我们认识到很多事物的关联。大英博物馆就是非常重要的例子。
03 文物的价值不止于美
前些天,北大法学院吴志攀老师,他是非常著名的教授,拿了一幅戈雅的画来问我,他说很多文献里常常会提到这幅画,但是特别让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审判的时候有些人作为被告要戴上这么高的帽子。他和我讨论这个帽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Goya, Inquisition Scene, 1808-1812, oil on panel, 46 x 73 cm, 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 Madrid. 0673.
从美术史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帽子是很特别的,这种帽子叫Capirote,其实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标志,在宗教裁判所要把人判成极刑,或者死刑的时候,才会戴这个高帽子,就是要羞辱他。
这是另外一个艺术会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确确实实,在戈雅的时代,我们能够看到宗教裁判所的存在,以及它的残酷无情,在宣判极刑的人当中要给他们戴上这样的帽子。这就是图像可以证史的非常重要的资源.所以,从艺术当中可以获得非常大的启发。
Richard Estes,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1979, Oil on canvas, 79×140 cm,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在纽约,叫古根海姆。我1998年去哈佛大学进修,正好有机会看这个博物馆展览,因为里面有特别大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这个展览不是单纯的为了展览而展览,因为有一个展览叫“中华帝国的辉煌”。这个展览出来以后,用了一种所谓的文化外交的手段获取别人的支持。我们大陆在各大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挑选两件精品送到美国去展。这个展极其雄辩,因为所有观众看了这样的展品就会知道对岸和大陆其实一个文明,血脉相连,世界上哪会有第二个中国。
所以,文物这时候给我们一个特别重要的启迪,它是没有言说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无比强大。所以,我个人特别有感触的是,在展览第二天我去克里斯蒂拍卖行看看拍卖行怎么运作的,结果正好那天是亚洲文物专场,所有那天中国文物拍卖的价格飙升,这就是展览的辐射。它说明的一个文明的整体性,同时也会带动艺术的市场。这里面还有经济学非常奇妙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封面上是当年的图录,是用了陕西西安出土的一件镏金的龙的造型。我们附近的河北博物馆出了一个长信宫灯。全是顶尖级一流的艺术作品。在当时非常轰动。姿态极其矫健有力量,非常生动。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兵马俑是第一次出国展览。一个兵马俑,效果上大概很孤单,可是当时用了一个全息照片突出展览的高潮。一个兵马俑是实物,放在展览应有的位置,它的身后是一幅巨大的全息照片。当时现场气息非同一般,所有人赞叹不已。这就是文物作为艺术片在展览馆里展出所带来的极大的影响效应,能够把这个文明的精华渲染得淋漓尽致。
04 从不同专业角度解读艺术
很多中学生应该读过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定会提到这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杰作叫《岩间圣母》。
《岩间圣母》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大家看到所谓的宗教题材,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对人间母爱非常正面的一种渲染,你可以看到一个母亲她的边上是她的儿子,她的眼中流露出极其温柔的眼光,这是一个含义。另外《岩间圣母》的岩石有一种象征意味,一种隐喻,母爱是永恒不变的。
类似这幅画还可以更加深入,因为有意大利一个女地质学家,在看了卢浮宫这幅名作之后非常感慨,她用自己专业的眼光发现达芬奇在这幅画里所有岩石,无论是形状、肌理、大小,所有细节几乎无懈可击,她就感慨地说,它一定是达芬奇对自然本身的好奇和持久的研究,才会把石头画得如此的美。
确实很多中国人看这幅画的时候会稍微有点亲切感,是因为这个风景部分多多少少有点像中国北宋山水画里的奇山异水,真的让人很好奇,达芬奇是不是看过中国北宋山水。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据。但确实那个山水,这个部分在达芬奇的描绘当中,极其精彩。
这张画如果从地质学角度可以看出另外一种深层的意思。北大同学也非常有意思,曾经有一个生命科学院的本科生,他在《西方美术史》课上问我,可不可以用生物学专业来写这篇作品的研究报告。我说可以啊。他说是不是可以把里面植物一一辨认出来,再想想办法看为什么这幅画里出现这么多植物和花草。我说好。
前面两个工作他做完了,但是这位同学没有停止,还在追问,因为他知道在英国伦敦还有一幅《岩间圣母》,就是右边这幅。
这幅画当年意大利地质学家比较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结论,说看过卢浮宫达芬奇的原作,那个岩石无懈可击,可是看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这幅画里的岩石,她觉得低了一手,因为有点点松塌,不太专业,所以他判定达芬奇大概把这部分交给他的学生画了。这是她的判断。
我们北大同学特别有意思,虽然他学的是生物科学,但一旦进入艺术当中,他就发挥主动性,去比较两幅画中的植物,就发现左边达芬奇在卢浮宫的画里面,品种、花草特别多,各种各样的花草,而且是一个季节的,可是等到他去辨别右边英国国家美术馆这幅画的时候,他发现这里面植物数量少了,少了不说,他用专业眼光一看就看出了破绽,因为有错季。而且他提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推论,他怀疑这里面的石头不是达芬奇所画,这些花花草草可能也是跟着他的学生画的。
我就发现,一幅世界名画会打开各种各样的视野,让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美的熏陶,是逐层逐层的探究所获得的发现。这样的态度也是让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艺术大师的伟大,就在于他的画里面蕴藏着让我们有很多发现的机会。
05 名家之画充满言外之意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达芬奇作品回顾展,我正好有机会也去看了这个展览。
在展览现场,我第一次看到左边的这张画,右边这张画我无数次看过,因为是在英国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每次带学生暑期课的时候,我都会带到这幅画前面。可是,左边这幅画非常神秘,它一直没有展出,因为是私人藏家的作品。这次因为纪念达芬奇500周年大展,所以这幅画就拿出来。这两幅画放在一起,左边的是后面画的,右边的比左边的要早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有修改,这个修改,第一,特别明显的是在远景当中的山山水水,达芬奇有非常天才的展现,用了他对景深独特的理解。相比右边,就显得平淡了一些,还有玛利亚的脸,作为母亲的温柔、美丽更胜一筹。所以,达芬奇这样的作品看多了以后,会一步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位大师的认识,他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前进。所以,看这样的作品,有时候会让我们得到特别多的启发。
另外每个艺术家都会有自己所特有的风格看待世界和描绘世界,我们看到的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里的大师提香。提香非常出色,他可以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相提并论的,因为他要和这些巨匠PK。我们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会看到这幅提香所画的《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这个大概是什么故事呢?
我们如果读过《荷马史诗》,一定会知道《荷马史诗》里有描述到特洛伊之战,会描写到提修斯王子,一个人挺身而出去米诺斯岛,把米诺牛杀掉。另外,他还有一场爱情故事,左边穿蓝色衣服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是米诺斯国王的女儿叫阿里阿德涅。阿里阿德涅帮助王子进入迷宫,把米诺陶给杀了,然后又从迷宫当中顺利出来,凭什么呢?这个女孩子送了他一个线团,当她进迷宫的时候在地上布了线,出迷宫的时候很顺利出来,可是这段爱情有点特别,是因为一个雅典城邦的王子爱上敌对城邦国王的女儿,这一点有点特别。所以,古代希腊(人)碰到重大人生决定的时候,他们会找所谓的祭司,想听听神对这件事怎么看,结果拿到的神谕告诉他,说你应该离开她,因为这个女孩子另有所属。结果他真的就自己一个人回到雅典去了。
你看画面里有一个细节,大家看到画面最左边有帆船的细节,那就是要回到雅典去的王子坐的。这是一个非常伤感的时候,她的恋人不得不把她放下,自己回雅典去。可是,这个时候,正在狂欢过程当中的一个人,纵身一跃的巴库斯,就是酒神,他看到了美丽的阿里阿德涅,一见钟情,特别激动地把公主戴的冠扔到天上,所以我们看到天上有一圈像王冠一样的星星。
这样一幅画面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面,但是我想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比如,画面当中蓝颜色实在太丰富了,而且你要知道,在文艺复兴的时候,蓝色的颜料贵如黄金,是从阿富汗出矿,才有的一种青金石,研磨好以后才能画。里面看到大量用的很任性的蓝颜色。你看到公主身上的深蓝色,天空当中的稍微浅一点的蓝色,再往远景推及过去淡蓝色。那个蓝的颜色,我相信,在当时知道蓝色稀缺价值的人来看,那个画实在太贵了。
这里还有一个蓝色,也是大家不太会注意到,在画面左下角有一朵花是蓝色的,那朵蓝色的花非常特别。这朵花叫鸢尾花,但是产地是北非,刚刚从北非引进的一种花,意大利人才刚刚看到。我们知道这样新奇的东西,刚刚见到的东西,会产生新奇感,就好像在这个故事当中,出现的这一场面,两个人突然之间相遇,突然产生了情感,这是一个有特别暗示意味的一种形象。另外还看到有一朵花,那个花名字蛮特别的,叫鹿食草,鹿食草是有毒的,也许这样的花放在这样非常戏剧性的、比较欢乐的场面,其实暗示着希腊艺术当中经常会提到的一种所谓命运,悲剧的命运。
因为这两个人的爱情非常特别,是因为酒神是神,而阿里阿德涅是凡间的公主。我们知道所有凡人都会生老病死,而神永远不会,所以我们永远看到的酒神是那么的帅,那么英俊,他不会变成中年男子,也不会变成一个驼背的老头,他永远的年轻。所以,人和神很不一样,因此,最后两个人的结局是阴阳两隔。所以这个细节在这幅画里起到警醒的作用。
所以,你看到这些画面,如果一个个细节去琢磨,我们会发现有非常非常多的言外之意,画外之情。你里面看到的画面是一部分,画面细节里还藏着另外一种意思,是多重叙述的综合,所以,看这种作品会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真的需要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才能支持我们对名画的理解。这算是蛮重要的例子。
06 静物画其实并非那么简单
英国国家美术馆还有一幅画我特别喜欢,就是静物画。大家觉得,静物画好像太平淡无奇,在绘画等级里是最低的等级,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可是这幅画太特别了,你仔细看,会发现有中国的东西,因为里面有特别明显的明代青花,与青花上面的花放在一起,是中西交融的特点。
Ambrosius Bosschaert the Elder - A Still Life of Flowers in a Wan-Li Vase, 1609-10, oil on copper, 68.6 x 50.7 cm, NGA London.
这种花非常的绚烂,大部分是郁金香,是荷兰的特点。青花下面会发现一个不太中国的东西,是金色的底座,金制的。换句话说,当时的西方人还不会做瓷器,瓷器被他们认为犹如水晶一样,一定是中国人把水晶捣碎了才能做成这个。其实不是的,在没有弄清楚之前,中国的瓷器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西方人,那种东西就好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连城的奢侈品。所以要,给它一个精致的台座放上,让它显得更华贵更美。
另外,可以看到这朵花不是随便的集合,因为要把一朵朵花剪下来那太贵了。有一个数字可以告诉我们,这些花扎在一起可能是3000个金币,而这幅画的佣金,我让一个画家画这幅画可能出到300金币就可以,可是里面的郁金香加在一起,所有名贵的花加在一起可能是十倍价钱。为什么要这样做?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郁金香那时候是财富的象征,如果我能集齐那么多郁金香,就意味着拥有这幅画的主人,他的财富和经济地位,可以通过这张画显现无疑。所以,一幅静物画就变成了对一个阶层的认知,对一个阶层所体现出来趣味的认知。他是什么样的趣味,他要带点异国情调,有点东方的神奇的东西,是奢侈品,等等。
所以,看一个静物画,其实会给我们特别多的历史的信息,会让我们看到这些琳琅满目鲜花的时候,会看到其中的各种各样的意义。当然如果大家去关注它的话,大概最贵的那朵花是中间那朵花,是所有花里最贵的。所以,我们看这朵花,回到历史,回到荷兰的“郁金香热”,就像今天的股票一样,会大涨大跌,那是和社会经济运作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张小小的画里面我们会读解到很多特别的东西。
所以,无论你是学艺术的专业,比如读艺术史,还是你将来读第二学位(北大就有艺术史第二学位,你可以作为辅修),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在美之外还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层面的,更加深入丰富的一些信息。
07 由艺术理解民族、理解心灵
接下来我想提到一个英国批评家,他说一个伟大的民族,是用这样三种方式来撰写自己的自传。一个叫功绩卷,可能是历史上创造很多丰功伟绩的人留下的东西。另外一个是语词卷,可能是文学、小说、诗歌,尤其是史诗,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但是他又提到我们要理解其中一卷,非得读过其中两卷才可以,而且最后一卷(艺术卷)才是相当可信的。为什么是这样?是因为艺术本身会给我们太多启迪。
我给大家看的是老馆,挪威国家美术馆,现在搬到海边,非常现代,就是这个月开放的。2007年我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画面非常震惊,我没有想到在挪威这么小的国家,有这么气势磅礴的(风景画)。当时我想拍照片,但是馆内不允许摄影。另外我想买一本图录,结果发现美术馆没有图录,所以,当时有点失望。
后来,我慢慢找材料,比如我现在给大家展示的是特别具有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方的那种风景,这种风景出现在十九世纪前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种风景不仅仅是所见所录,而是再现一种所谓的特有的地貌,特有的一种风景,就表示挪威通过风景可以确认自己一个民族的个性或者民族的认同性。所以,再看这样画的时候会发现这不是风景而已,每种风景后面还有一种独特的心情,尤其你会看到的一些特别状况,特别奇特的风景。
我突然会想起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我去挪威访问的时候是和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一起,去的时候车上放的是格里格的音乐,我们真的进入到挪威森林,看到的景象和画面景象可以一一对应,才深刻领略这不是想象,这不是虚构,这是山水壮美所具有的本身力量,在艺术当中非常真实的感受。
Harald Solberg´s 'Winter night in Rondane’,1914, w180.5 x h160 cm
看到这些风景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独特的地形,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气候下面所呈现的奇妙的光影,这个光影恰恰是一个民族要证明它的独特性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看这种风景也会让我们有更多的联想,风景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而已。
就像中国的山水,其实常常会有一种所谓的文人的志趣、抱负与寄托一样。所以,画面展开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民族性格的展开,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展开,里面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当然还有一点,能看到一个最内在的心灵世界。我们知道现代画家里的挪威的画家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他的代表作叫《尖叫》,有时候翻译成“呐喊”。“呐喊”其实翻译得不太算确切,应该是“尖叫”。“尖叫”是什么?一个极度敏感的现代人,他受到一种压力,一种恐惑,这样一种焦虑状态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精神状态,就变成了这样的画面,看过这个画面的人,应该不会忘记有一个人有这样一种状态,而这个状态的表现力极其具有视觉冲击力。
蒙克《尖叫》(1893),板上蛋彩画,90.8×73.7厘米,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08 如何观赏艺术:不要“视而不见”
这是我想说的关于我们看画时候的一些东西,我这里特别想要提到,歌德是一个非常有艺术修养的大作家,德国的文豪。他有一句话,“只有知道的东西我们才能看到”,换句话说,你不理解的时候你看到就可能像中国成语所说的“视而不见”。你眼睛扫过去,但其实没有理解,就叫“视而不见”,这个“见”就是见解、理解的意思,只有你了解了才会真正看到。
举个例子,中国绘画史上在宋代有一个叫张择端画过一幅特别长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里画了无数的人,市井的繁华,人生百态,里面有当铺、酒店、茶馆,有大车店等等,甚至里面还有乞丐。可是,我有一次在北大校园路过的时候,在勺园,勺园是开会的地方,我看到一个历史的研讨会,其中议程上有一个日本女学者的发言,一看这个题目对我很有吸引力,因为她谈的是《清明上河图》,结果我进去旁听,她讲的时候我听出来了,她用一个东方的日本女性的一种敏感,去感知这幅画。
她有一个挺惊艳的地方,说这么多人里面为什么没有女性?进一步仔细看,会发现里面有五六个女性的,但是太不成比例了,太不协调了,难道在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女性是不可以上街的吗?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再仔细看里面出现的女性是谁?抱着小孩的,很可能是仆人,很可能是保姆,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呢?有时候一个独特角度,比如这个女学者是历史的角度,女性的角度,她发现了我们对这么一幅熟悉杰作细节非常不应该的忽略。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艺术作品,我们视而未见,这种情况常常会发生,而且有很多东西我们细究起来非常有回味的地方。
09 爱上艺术:终身浪漫的开始
比如我给大家看的这个地方是一个曾经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希腊半岛上的德尔菲。德尔菲当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神殿叫阿波罗神殿。西方哲学史有特别著名的一句话,叫“人认识你自己”,就是出现在德尔菲神殿内殿的墙上,镌刻在那上面,可见它当时的影响。
四面八方的人都到那个地方去,去的时候就是要找一个女祭司叫皮媞亚,皮媞亚可以用非常优美的语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告知你所要知道的未来,很多人都会去。在古代的时候,其中有很多人做了解释,有一种解释说是因为阿波罗在德尔菲这个地方杀死一条毒蛇,把毒蛇埋到神殿地基下面,然后盖了阿波罗神殿,毒蛇腐烂的气息不断会出来,人闻到之后会迷狂,然后会激动,或者说本来说话有点结巴的,就会说得特别流利,诸如此类。
The Delphic Oracle: A Multidisciplinary Defense of the Gaseous Vent Theory. Henry A. Spiller, John R. Hale, Jelle Z. de Boer in Journal of Clinical Toxicology, Vol. 40, No. 2, pages 189-196; 2002.
但是,到了21世纪科学家写了一篇研究报告,给出一个大概的示意图。他们发现阿波罗神殿选址非常神奇,是一个叫德尔菲的断层和一个叫科纳断层的相交处,旁边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卡斯特利亚泉水。在这个地方就进行考察,发现有一种化学成分叫乙烯,乙烯的成分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天然温泉洗澡的时候闻到的硫磺的味道,而硫磺不是乙烯。将来有机会你们嗅到这个味道的时候,会发现你的语言会特别流畅,会说得特别特别快,特别优美。我看到这个科学家写的报道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在希腊文明当中,我们知道它给现代人贡献了很多关键词,比如我们今天的“民主”那就是希腊的概念,我们所说的“逻辑”也是希腊词,我们所说的“几何”也是希腊词,希腊人在文化领域里有一个最最神奇的词叫“灵感”。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做一件事情很多deadline要到了,作业要交,论文要交,忙得要死要活,突然到晚上九点钟脑洞大开。所有东西同时开工,一个晚上全部搞定,第二天看修改都不用修改,完美。那是什么?灵感附身。
其实到今天为止,心理学、脑科学还没有完全解开人的大脑的产生灵感的机制是什么。希腊人那么早的时候就有“灵感”的概念。然后我们看它的词根,这个字的词根好好玩,词根说你呼吸到了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气体!这个好像跟这件事情有关系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貌似看到古代绘画里也会表现一个女祭司坐在大地裂缝上,大地裂缝好像有缕缕青烟般的气体溢出,可是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不是毒蛇腐烂的气息,这是乙烯。
所以,学化学的人,学地质学的人,可以从这样特别的角度去读知一个文明当中核心的概念,去了解曾经有过的关于阿波罗神殿各种神奇的传说。很多时候我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说有时候爱上艺术也许是一种终生浪漫的开始,因为艺术带给你很多浪漫的、想象的、审美的愉悦等等,还给你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启迪。
10 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我再说一件事情,这些我提到的好像时间上和我们很遥远。我用一个例子,有一个弹奏乐器的帅哥,这是一个出身非常高贵的人,叫俄耳甫斯。俄耳甫斯是阿波罗的儿子。我们知道,阿波罗是太阳神,同时兼有另外一个职责,就是音乐之神。音乐之神的后代当然对音乐很精通。
这个俄耳甫斯用他的音乐可以征服所有的人,甚至可以驯服所有的猛兽——这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开始,因为动物不再狂躁,会平静地聆听音乐,这是非常神奇的时刻。但是,他自己人生当中碰到一个重要的一个节点,他的妻子被毒蛇咬了以后就死了,死了以后按照希腊人理解会到冥府去,到地下去。他怎么办呢?他思念自己的妻子,因此他就拿起自己的乐器,在冥府门口演奏动人的乐曲,结果把所有冥府里的鬼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就答应他,说这样吧,你的音乐再弹下去我们没法干了,你可以把你的妻子领回去,但是有一个条件,在她走出冥府洞口之前你不可以回头望她。可是奥尔普斯实在是太爱他的妻子,很长时间已经没有看到她。当他牵着自己妻子的手,从冥府一步一步走向大地光明的时候,突然在洞口他回头一望,悲剧立刻发生,他的妻子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再次拉回到冥府去。那个时候他跪下来,在央求,在痛哭,这是一个悲剧的时刻。这就是发生在阿波罗音乐之神的儿子乐手俄耳甫斯(身上)的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种耳机是德国尖端的产品,目前我知道的大概是最贵的耳机,要5万美金,相当于一量小车的价钱。我自己没有听过那么贵的耳机,但是,我认识一个这个耳机的粉丝,这个耳机有新款出来,他就会花这么大的钱去买。据说他听过以后,所有耳机不在话下,有点像黄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实在太美了,再回来看别的山没有意思了。他形容那个耳机犹如天籁,听到天堂般的声音,太美了,别的声音都不要了。我没听过我没有发言权。但是,你要知道这个耳机的品牌名字极其古典、有修养,就叫阿波罗儿子的名字,叫“俄耳甫斯”,特别的名实相抵。这么贵的,这么优质的耳机配一个如此相吻合的人的名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在艺术当中,通过这样的东西,(与古代)勾连在一起。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雅典的卫城,我们可以看到在巴特农神殿旁边还有一个国王的神殿,国王神殿旁边可以看到有几个少女的立像柱,应该支撑建筑物的柱子是用人像来代替。但其实这些人都是俘虏,都是被囚禁的少女,做成这么优雅。希腊人会把自己的俘虏塑造成非常英雄,非常美的形象,这个体现他们对人一种独特的理解,这个另说。
这里面可以看到希腊人在做唯美装饰的东西。柱子做成女像柱,这么优美,这个当然有美化的功能。但是,它一点不会忽略掉建筑上所应有的功能。我们知道大理石非常松脆,一旦压力不匀,或者加大的话,这个人像上面最容易断的地方就是人的脖子。你不能把脖子做得很粗,就不美了,可是,不能加粗这个脖子又怎么办呢?请大家转过来看,会看到一个秘密所在。
这些女孩子没有谈婚论嫁,还是少女,少女应该有头发往下披挂的细节。你可以将来看文艺复兴之前所有的阿佛罗狄忒、德米特、雅典娜,她们的头发都束起来,因为她们是神,不一样。另外结了婚的人,订了婚的人,都会把头发束起来。唯有少女是这样的。这个长发披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脖子上面的薄弱的环节,非常巧妙地得到了加固。
所以,你看到这些古典的东西,真的会让你有一些感慨。所有这些东西,艺术给你的可能有太多太多方面的,比如来自于法学,来自于政治学,来自于植物学,地质学等等,这是一个百科全书,这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不仅仅是美,还有很多东西。所以,如果将来有中学生去选专业的话,也许你会选艺术专业,也许你会选完全不相关的,比如生物、物理,但是你还是和艺术的课程,艺术的辅修专业有关联的话,我相信你会获得对人类美好创造的更加整体的联系。
11 开卷有益:艺术书籍推荐
到最后,我也想大家推荐几本比较有可读性的书。
第一本是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家和诗人席勒。席勒写过一本《审美教育书简》。两位翻译者都非常著名,一位是诗人冯至,冯至早年是在德国留学,拿过博士,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和研究者。另外范大灿也是非常著名的译者。《审美教育书简》如果要说的话,有一个背景非常重要,席勒这本书出版之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它褒奖不已,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书,因为一般的哲学书会读得让人觉得有点枯燥,艰涩,但这本书有非常雄厚的理性的力量,同时又激情澎湃,有一种诗人的感觉,所以,这本书有很多好读的地方。我们知道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最后一部分是著名的合唱,合唱的词就是席勒写的。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和哲学家,他的书简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尤其提到我们要完整地体现一个人对自由的感觉,如果离开了美是残缺的。要通过美感知自由的王国,这是他非常重要的思想。而且,他认为人一生当中有审美意义的实现,那才是完整的,充满人性美丽的认知,诸如此类。所以给当时的王国维(带来了很多启发),当然王国维不是从德文来了解,是从日文当中了解。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特别早的时候就提到了这本书,介绍了这本书,而且他自己身体力行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因为,他发现美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它超过了宗教。中国的儒家,中国的道教,在现代社会里慢慢觉得有点隔了,所以应该有现代意义上的可以替代宗教的东西,蔡元培就提了“以美育代宗教”,就跟这本书有特别重要的关系。这本书正好是20几封信,你有空打开的话,开卷有益,你不需要从头到尾一封读完读第二封,不需要,你可以随意抽取出来阅读,会带给你非常大的愉快。所有的艺术,无论学音乐,学舞蹈,学绘画,学美术史,这些都和美育有关系,我们不是仅仅了解一种特殊的技艺,特殊的专业知识,我们还有美育的价值。这个美育是化育人心的环节。
第二本是北大著名教授宗白华先生,《流云小诗》的作者,当年郭沫若就是他发现的。他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坚持,当他快走不动的时候,从北大校园,他拿着拐杖坐公交车,那时候公交车没有今天这么方便,他要赶到城里去看美术馆的展览,所以,他对美有非常非常执着的爱好,年纪很大,行动不便,他要去美术馆,因为他觉得如果不能去美术馆是人生特别大的遗憾。他留下来的著作有《美学散步》,每一篇打开都会让你感觉到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中国园林等等各个方面东西的一种美的奥秘,而且他自己也是个诗人,所以语言非常具有可读性。也是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的,因为里面涉及到很多艺术的门类,而且经常是他驾轻就熟的,因为他自己是留德的,翻译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所以对德国美学了如指掌,非常有修养,又有国学的底子。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他非常随意地进行中西文化和艺术的深刻比较,读起来你会获得特别多的知识和启发。正像它的题目所说,美学是给人一种惬意、诗性的东西,像散步一样带来的美感。
第三本是一个比利时年轻学者写的。当时我去爱尔兰出席一个国际会议,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有一条步行街,我在步行街逛的时候逛到书店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看了以后,我当时回到国内以后就联系出版社要翻译成中文,为什么?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每一幅画,比如提香的《阿里阿德涅和巴库斯》这幅画,有时候没有接触过的话,会觉得好像无从看起,这个故事要点在哪里。他会告诉你第一要看什么,第二看什么,会把每个局部标示出来,告诉你读画应该这么读的。这本书在两年前又改版了,好像把题目改了一下,叫《图说西方名画》。这本书你随手打开,有空的时候你看的话,一个故事,一段画面,一段知识,一段享受,我感觉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而且,我自己翻译的过程当中,没有觉得翻译是多么的涩,多么不顺,特别愉快,等于每一字每一句地在感受它的文字力量。
第四本书我想推荐给大家的是在八十年代影响巨大的一本书。当时在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当中,如果没有读过《渴望生活》好像有点难为情。当时这本书卖疯了,大家都想看,都想借,而且借出去这本书就回不来了。这里面我想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梵高在世的时候非常潦倒,他的画都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也不贵,大概就是400法郎的样子,也许今天的听众里大家都可以买得起。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在文革结束的时候,我记得斯通的这本书翻译出来以后,我相信几乎99%的(中国)读者应该是没有机会看过梵高的原作,可是,这本书在当年给大家一种巨大的励志作用。梵高艰辛的一生,艰难创作的生涯,最后确立了他美术史上崇高的地位,让人唏嘘不已,会觉得一个人为理想而去奋斗的精神值得汲取。而且,我这里也想提到,梵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弟弟帮助了他,他死了以后,他弟弟很快也死了。接着发生的事情特别令人感动,他的弟媳妇把所有的事情放下,编了几卷本的《梵高全集》。《梵高全集》的出版让全世界有一个特别的契机,来全面重新认识梵高,才知道这是一个孤独的天才。所以,这本书当年八十年代的时候特别轰动,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寻找斯通其他艺术家的传记,每一本都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写米开朗基罗,你会对其笔下的一个艺术家的人生,有一个相对比较生动的了解,而且会对他的作品产生非看不可的冲动。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中国艺术方面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霖灿。李霖灿早年的时候是国立艺专的毕业生,他自己是艺术家,画画的,后来他做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做了人生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什么发现呢?北宋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叫范宽,范宽画过一幅《溪山行旅图》。我前些年在北宋大展的时候,正好我们学校代表团访问台北,我们当时和校长一起去看,看那幅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有点不太敢相信,我真的站在一幅北宋艺术家最重要的作品之前,那个感受至今难忘。各位知道,如果你手上拿一本宋版的书那太了不得了,宋版的书太稀缺,太珍贵。可是你看到宋代卷轴画里那么一幅巨作,你真的会相信笔墨可以撼动山岳,因为这是一笔笔皴出来的。那个像纪念碑式的一个山峰,这么雄伟的,中间有山岚弥漫。还有下面的细节,在道路上行走的这些人。这幅画特别奇怪的在于,他的画面不太像我们在台北故宫或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的时候看到的北宋的画皇帝盖满了他的印,可是这幅画他不敢盖,因为他不相信这是真画还是假的画,不知道。好就好在不太知道,要知道的话,皇帝一定放不过这幅画。所以,这幅画是难得一见的北宋最干净的原作,皇帝没有乱七八糟的章盖上去,当然皇帝盖的章也是历史痕迹,但毕竟不是艺术家想盖的,我没有叫你盖,是你自己盖的。这幅画左下角,李霖灿先生因为是画画和做研究两方面结合,他真的在画里面发现了独特的签名,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把画放大,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商旅队伍,有引路的人,后面有驮着东西的驴。在打着圈的地方,是树杈交叉的地方,赫然写着两个字“范宽”。那个好小好小,我们在台北故宫看的时候,我和校长和其他北大教授在一起时候,我指给他们看画面这个位置,所有人都看不到,因为颜色、墨色交错在一起,真的很难看到。放大了以后才会看到,这绝对是特别聪明的一个画家,留的(是)最独特的签名,才逃过了那么多皇帝要去盖印的冲动。所以,让我们难得看到北宋最重要的一个山水画家,他的作品的完整面貌。而且,这个签名真的好有智慧。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是李霖灿先生发现的,可见,他对中国画的体味之深之细。所以我想特别推荐,因为他里面会写到蛮有趣的事情,你知道中国人是蛮幽默的,他会举各种各样的例子说中国人的画里是怎么幽默的。所以,特别有体会,他没有空头的水分的东西,他都是在谈对艺术的一种非常直接的体会感触,所以,打开这本书也是开卷有益。
可以推荐的书当然很多,我想这五本书也许可以作为在高考之后,在等待自己的选择,得到确认之前,非常愉快地去阅读的经典。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写给非艺术专业读者的西方艺术入门书
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
作者:丁宁
北大教授丁宁写给大家的西方艺术入门书,345幅精美高清艺术图片,一场视觉盛宴。
-End-
讲者:丁宁
编辑:欣悦、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北大博雅讲坛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北大教授带你走进政治学,了解我们的世界
莫言作序推荐,这本“两岸最美的书”发人深省
喜报!北大社两个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绩效考评中获评“优秀”奖
艺术,让人成为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