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三清殿藻井(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

永乐宫无极门

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

■叶春艳

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也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元代道教宫观。其中轴线上遗存的四座元代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特别是作为宫门的无极门,风格独特,充满个性,与其他三座殿堂式建筑的结构和形制明显不同,成为研究元代官式建筑宫门的孤例。

1无极门创建的时代背景

永乐宫是为供奉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而建造的,因为吕洞宾的道号是“纯阳子”,所以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相传吕洞宾是唐代永乐县人,羽化成仙,后人在其旧宅兴建了吕公祠。宋金元时期,随着道教的兴盛,吕公祠被扩为道观,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1244年,该观毁于野火,在全真道掌教首领、真常真人李志常等人请求下,1245年敕令“升观为宫”,进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并派遣全真道龙门派(创立者丘处机被元朝尊为国师)弟子主持兴建了“大纯阳万寿宫”。因其地处永乐镇,又被称为“永乐宫”。

永乐宫三清殿藻井(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1)

无极门正面全景

这座规模宏大的道宫,修建过程非常曲折,历时相当漫长,从1247年开始兴建,到1368年才完成,全部工程延续了一百余年,差不多和元代同始终。在永乐宫修建的过程中,佛道之间发生了激烈的门争。元朝中期,由于全真教派刊行《老子化胡经》引起僧人激烈反对。1258年,元宪宗蒙哥令佛道两家各派17人在御前展开大辩论,结果道教失败,被勒令参辩道士落发,恢复侵占的寺庙二百多所,焚毁《老子化胡经》。这件事发生在永乐宫主体建筑完成之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至元十八年(1281),元朝廷又强制焚毁除《道德经》之外的其余道经,接着又烧掉了《道藏》经版。整个道教势力大衰,使永乐宫的修建受阻。一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后,“全真事渐解”全真道才渐渐恢复元气,永乐宫的无极门正是在此时修建的。

无极门的建筑特点

无极门是永乐宫元代的宫门,建成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最后一年。因殿的东西两梢间,原有高大魁梧的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像,故又称龙虎殿。从顺治十三年(1656)所立的重修龙虎殿碑记中,得知无极门又称龙虎殿

永乐宫三清殿藻井(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2)

无极门中门石狮(俯视),小狮咬着雌狮的左后脚,小狮后半部残破。

无极门的砖砌台基高1.8米,下出2.29米,以漫长的礓磋坡道供人们登踏。坡道前长长的甬道,是当时外界通往永乐宫的官道。庙观建筑前修筑较长的甬道为元代惯例。台面收分10厘米,富有稳定性。台基下用碎砖瓦、黄土夯牢基础,深厚坚实。这样的台基,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就是“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一艘大船载着建筑,在地震中,能够有效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

无极门面阔五间,通宽20.68米,进深两间六椽,总深9.6米,单檐庑殿顶,屋架举折为1/3.5,相比现存其他元代建筑坡度较平缓。屋顶以筒板瓦覆盖,用瓦条垒脊,遵循唐宋时期的传统做法。正脊两端各立一只两米高的龙形大鸱吻,尾部已有外翘趋势,为明清完全向外卷曲的过渡形式,极具时代特征。

永乐宫三清殿藻井(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3)

无极门中门雄狮背部

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铺作一朵,用真昂,昂尾压在下平槫之下,在结构上具有实际挑承作用,分减了下平槫的荷重。斗栱构件用材比例大体上接近《营造法式》,沿袭了宋金旧制,但也有所突破和发展,例如檐柱头上所用栌斗宽仅30分,比例偏小,而各栱长尺度稍大,与补间斗栱疏朗、梁架构件断面较瘦的格调相一致。

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中间有一排中柱,有额枋相连。前后檐各用三椽栿相对,后尾搭在中柱上,栿上叠架“平梁”、“搭牵”,立“蜀柱”,戗“叉手”。两山有“丁栿”承载椽枋,转角处以抹角梁承大角梁,结构简洁,有所创新。各架椽木由中间向两边逐渐生起,使正脊和四面瓦坡曲线圆和舒展。梁栿用材较小,粗细不一,凹凸不整,以原木脱皮稍砍制成形,尚多为弯料,外观粗放,富含蒙元任意自由奔放的性格,是元代建筑显著的特点。

梁架和屋顶的重量由柱承载,露明柱的柱础都是素覆盆式,没有雕饰,为元柱础的特点。柱径有粗细之分,明间檐柱柱径两材,四角柱柱径为两材一契,有意加粗角柱直径是为了增强建筑的四角刚度,经过这样处理,有效提高了无极门的抗震性。明间柱高度为4.34米,大于开间24厘米,突破了《营造法式》“柱高不越间广”的规定。檐柱及墙垣均微微内倾,有1.84%的侧脚,同时角柱较明间檐柱略高,有5.7厘米的生起,使边檐栏额形成一条圆和的曲线,有稳定秀美之感。

中柱上装有板门三间,中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无极之门”四个大字,书法劲挺沉雄。三间板门下方枕石上各有一对石雕狮子,造型独特,精巧玲珑。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无极门的元代石狮头披卷毛,突额隆鼻,小头、利爪、躯体瘦长劲健,极其精美,富有元代特色。每门石狮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而且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

无极门后檐明间的踏道缩在台基的里面,这种形制在古建筑中十分少见。在踏道两侧有低于台面的凹槽,可搭木板做舞台演戏之用。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开始,永乐宫有为期三日的庙会,其间都要在无极门搭台唱戏,该传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之前。

无极门的壁画

无极门的后檐两梢间绘有80平方米的壁画,因无极门是永乐宫的宫门,所以壁画内容为神荼、郁垒、神将、神吏、天丁、力士、城隍、土地等地方神祇三十二尊,他们主要执行守卫的任务。两梢间的北墙上绘的神荼、郁垒是《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能驱鬼避邪,是最古老的门神,东部是神荼,西边的是郁垒;南墙上绘的是协同守卫的兵马神吏;东山墙上是四位等级较低的神吏;西山墙上是城隍、土地。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民间和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土地俗称土地爷,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是最末等的“芝麻官”,但他的家族庞大,在汉族民间信仰中极为普遍。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看到石砌或木建的小土地庙。土地爷的形象衣着朴实,慈祥可亲,为须发全白的老者形象。

永乐宫三清殿藻井(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4)

无极门正立面图

无极门的壁画绘制非常精美,从人物形象及用笔着色上看,是出于当时名手,可惜没有作者题记。更为令人惋惜的是,该壁画在清代被修复涂改,民国以后毁损甚多,且画面被涂泥掩盖。1959年迁建时,通过细致的剥除工作,揭掉表面泥层,原壁画始得重见天日。虽然部分画面残破严重,已经无法看到原貌,但从仅存部分,犹可看出原作气魄。

无极门的研究价值

“无极之门”匾额左右两侧各有两行小字。左侧外行题有“太原府录事司三桂坊居住奉道功德主安远大将军保宁等处万户府万户石抹不老夫人马氏谨施”。可知此门是石抹不老夫人马氏捐建的。石抹不老,契丹人,世居太原。其祖父曾是一大户人家家奴,后率汉军五百人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其父石抹按只在与宋军作战中屡立战功,病逝后由石抹不老承袭父职任怀远大将军、船桥军马总管。不老也是将门虎子,作战勇敢,军功赫赫,升为万户府万户(元代三品官员)。

永乐宫三清殿藻井(仅存的元代官式道观山门)(5)

无极之门匾额

右侧内行题有“奉正大夫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书 三官提点刘志和庄施”。说明“无极之门”榜书出自元朝的商挺之手。商挺,字孟卿,号左山老人,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任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元朝的副宰相和管军事的二品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元史》本传称其能诗擅画,尤其“善隶书”。元文学家王恽评价其为人雅重深谋,翰墨之功全在业余,却极有成就。

右侧外行书“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九月重阳建 少府监梓匠翼城县朱宝并男朱光造”。元朝立国后进行了大量建设,并为建造宫殿设置了称作“宫殿府”的专门机构,据《元史·世祖纪》载:中统二年(1261)“初立宫殿府,秩正四品,专职营缮”,至元八年(1271)“并太常寺入翰林院,宫殿府入少府监”。由此可见少府监梓匠是元代官匠,永乐宫有少府监梓匠题名,可确定是元代官式建筑。

宿白先生在《永乐宫调查日记》中提到:“古建筑家多谓永乐宫元建甚合营造法式制度,而与山西其他元建风格不同,此应与建筑工师之来源有关。少府监梓匠当以当时官式为准。果如斯,可依永乐宫建筑推测元建官式矣。”全国现存元代建筑虽不下百座,但多属地方风格,只有永乐宫是元代官式建筑群。目前古建专家正在依据永乐宫的建筑体制推测元大都宫殿的原貌,无极门也成为研究元宫门庑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作者系市文物局文博副研究员、山西文博领军后备人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