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

千里阴山

每年七八月,

天正蓝,云正白,

草正青,花正艳,

正是避暑出游的好时节。

而在众多美丽又凉爽的地方中

“内蒙古”一定榜上有名

想象这样一副场景:

你行走在无垠的草原上

抬起头,

是仿佛触手可及的天空,

以牛羊为伴,与轻风共舞

……

这时你的脑海中

不禁浮现出一首传唱千古的民歌: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1)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北魏高亢雄壮的民歌

歌颂的就是秀美壮丽的阴山地区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2)

提起阴山,还不得不提到一首豪情万丈的唐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王昌龄一语道出,横亘于中国北部的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还是中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交融地带。历史上不同文明在这里持续碰撞交融,造就了阴山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自然界线

中国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阴山南北在地形地势上差异迥然,北坡缓倾向蒙古高原,向北地势逐渐走低,形成内陆水系。南坡地势骤然下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判若云泥,像一面竖直的墙将黄河阻挡,成为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成就了河套平原的这片沃土。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3)

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为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高山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湿气,山脉以北降雨量较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原、荒漠草原、戈壁荒漠等地貌。山脉以南,大气降水相对充足而且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滋润着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十分利于耕种农作物。

阴山为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阴山以北为荒漠草原,基岩出露较多,土壤层稀薄,植被稀疏,不利于乔木生长,特别是西部多为荒漠戈壁地貌,以南为广阔的河套平原,为草原地貌,水资源丰富,有利于乔木生长,地势平坦,土壤层较厚,非常利于发展农业。

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

若想继续追问阴山山脉为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地理界线,那就需要从地质学的角度进一步解读其成因。

从构造位置上来看,阴山地区为华北板块的北缘阴山—燕山造山带,南与新生代河套断陷盆地相邻,北与中亚造山带相连。在经历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板块间挤压收缩变形,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陆内伸展变形等多期构造变形历史,同时伴随着水、风等外营力作用下,造就了当今的阴山山脉独特风貌。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4)

阴山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阴山构造带作为华北块体北部边界的西半段,它的地震活动总体上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受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影响,但又有其特殊性。新生代以来,山前断裂活动强烈,山体间歇性升降,造成垂直差异运动显著,盆地沉降,其内隐伏断裂发育,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甚为发育,是阴山地震带构造活动的主要特征。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地震活动,沿断裂附近,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成丛或成带出现。

在史料中,阴山地震带(北纬39度-42度,东经106度-115度)曾发生过公元前7年7.0级以上的大地震,和公元849年6¾级大地震;从现在的地震目录统计,1990年至2000年,阴山地震带发生M≥4.7地震28次,其中M≥5.0地震20次,M≥6.0地震8次,最大地震是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6.4级地震。

文明冲突与交融的地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阴山地域就是最好的例证。阴山以北为草原、荒漠草原地貌,适合游牧民族生活;以南为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适合农耕民族生活,从而成为了农、牧业两种经济形态的自然分界线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5)

秦朝末期,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在阴山山脉以北

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产生矛盾,进而导致战争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就在于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稳定性差异。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极端气候较多,生存环境极度不稳定,必然会向自然条件好较好的中原汉族的农耕区域转移,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战争。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发展,而且在和平时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空前高涨。

秦朝时国家统一,为了抵抗北方匈奴的侵扰,修建了东起辽东,过燕山,经阴山,西抵甘肃岷县的万里长城,如今在阴山山脉中仍保留有古长城的遗迹。

到西汉时,汉武帝做出了由和亲防御到反击的战略转变,阴山地域就是当时的主战场,并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名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

东汉末年至晋朝期间,大量的游牧民族度过阴山地域向中原迁徙,西晋末年,国力衰微,最终导致“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贵族们衣冠南渡。北方空虚,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人民相互融合、产生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唐朝末年—宋朝,北方的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最后由蒙古族统一了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在多民族的纷争与融合过程中,促进了制度的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清朝至民国期间,大量的晋陕商人、农民通过“走西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再次将阴山地域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特别是晋、陕文化)交流荟萃之地。阴山地区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为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浩浩荡荡。特色鲜明的阴山文化,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个少数民族同汉族人名共居于此,团结一致,生产生活互鉴互助,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最终融合为有着统一的语言和共同经济与文化的民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华丽新篇章。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个度(不教胡马度阴山)(6)


图文/段连峰(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荐稿

本文转载自:地震三点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