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山东利津县铁门关 利津县铁门关800年名关沉沙
□冬华
提起利津县的铁门关,人们已经对它十分陌生了。当年,铁门关地处大清河的入海口,内接大运河,外接诸海,有“北海之枢纽,山东之咽喉”的美誉。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河道入海,铁门关一带景象大变,并最终深埋于泥沙之下。如今,铁门关遗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申遗点,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更多考古发掘的开展,这座海关遗址正在重新浮出历史的水面。
大清河的天然良港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10月至12月和2020年4月至6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利津县博物馆,在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开展了铁门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虽然此次发掘面积只有约400平方米,但是收获颇丰。现场发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房屋和道路遗迹,包括房屋、灰坑、火灶、附属道路等。出土文物有鸱吻残件、陶俑、板瓦、瓦当、滴水、兽首、陶鸟等,瓷器主要有盘、碗等。
通常,只有大型公共建筑里面才会有道路。有砖的建筑相对而言规格要高一些,因为清代的民房多为土坯房。鸱吻和瓦当也都有等级的含义,普通的民用建筑不会使用。根据发掘情况来看,这组建筑规模不如衙署高,应该是一组公共建筑。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两块碑文,一块记载了海防的信息,另一块记载了清末时从天津安雅堂捐砖34000块、捐方砖200块到铁门关。
铁门关遗址考古清理出的房址
沧海桑田,铁门关一带直接变成了内陆地区,不再沿海。20世纪40年代,铁门关的地上建筑物只露出明清戏楼的上层和庙宇的房脊;20世纪50年代,当地再次遭受黄河凌汛决口,铁门关原址完全被淤埋地下。至此,铁门关八百载“瞰河锁浪”的雄姿只留存在当地百姓的记忆中。
1957年,铁门关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文物普查时因该遗址全部淤埋地下,降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2015年,又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当地新建了一座铁门关历史文化展馆。该馆以铁门关历史演变为主要展览内容,展馆面积760平方米,分为走进铁门关、渊源追溯、海防重镇等16个板块,通过实景还原、展示实物和图文资料的形式,全面展现铁门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近期的考古发掘,铁门关的历史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或将迎来新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