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几万里的平淡无奇,都不及拐弯处的一阵热烈张扬。

一、

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途径金城时,来到年轻时走基层的地方凭吊往昔。

早已不再细腻的大手,抚摸着同样粗糙的老树干,桓温不禁悲从中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当年自己才24岁,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时光。

如今22年过去,当年亲手种下的小树苗也已十围粗壮,而自己也将成为年过半百的老翁。当年一腔豪情,折腾半生却终究付诸东流。

时光如流水,任你英雄豪杰、任你风华绝代,到头来终究逃不过生命短暂,青春难驻。

桓温的一声叹息,在千年后引起辛弃疾的共鸣,在建康赏心亭挥笔写下一首《水龙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去,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二、

312年,桓温出生在一个囚徒之家。

他的高祖父桓范是曹魏的大司农,因为在魏晋换代时站错队伍而被诛杀,龙亢桓氏就此沦为刑家。

到“永嘉南渡”时,桓彝也带着家族男女老少跑路到江苏。

初来乍到,桓彝到处请客送礼拉关系,凭着一手优秀的清(che)谈(dan)功夫,挤进“江左八达”的权贵圈子。

刚出生那年,正好太原名士温峤来家里做客。看到襁褓中的桓温,就忍不住逗他:“来来来,给大爷哭两声听听。”

温峤是司徒温羡的侄子,桓彝琢磨着得罪不起,就赶紧抓起儿子的屁股狠狠打了两下。

顿时,一声嘹亮的哭声响彻卧室,温峤一听也惊呆了:“这孩子将来了不起,不如就起名叫温吧。”

从此,桓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1)

长大后的桓温何止了不起,简直太牛了。

父亲桓彝在宣城被叛军杀害,15岁的桓温就此成为孤儿,好不容易有起色的家业,也断崖式下滑。

他看着父亲冰冷的尸体,喃喃自语:“父亲,我一定为你报仇。”

仅仅3年后,杀父仇人江播就去世了。

桓温装成吊丧的宾客,怀里揣着一把刀混进灵堂。在人群混乱之际,他眼一瞅腿一蹬,就冲过去把江播的大儿子捅了个透心凉。

另外两个儿子看样子不对劲,撒丫子就跑。

哼,小爷等的就是今天,哪里跑?

桓温追上去大开杀戒,一会功夫就把仇人江播的3个儿子,全部杀死。

社会我桓哥,人狠话不多。

在别人的灵堂前,让人家断子绝孙,在现代社会绝对是犯法的事,不判死刑都对不起吃瓜群众。

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为父报仇的“孝行”,马上就成为当时的轰动性新闻。

再加上小伙子长得英武、行为果敢,皇帝司马衍伸出了橄榄枝:“我有个妹妹,长得人见人爱,车见车爆胎......”

这种事还用考虑?

桓温在大仇得报之后,马上迎来了洞房花烛夜,人生小登科。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2)

三、

在北方胡人肆虐、南方内斗不休的东晋,桓温是一股泥石流,一猛子扎进时代的大潮中,却再也回不了头。

娶了公主的桓温,被皇帝司马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皇室的臂膀。

24岁时,他就被派到北方前线琅琊郡,担任内史,正厅级干部。那个出身刑家的孩子、少年丧父的孤儿,从此一飞冲天。

辅国将军、徐州刺史,直到荆州刺史、安西将军,35岁时就彻底把持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他在长江里洗脚,权贵就得喝他的洗脚水;

他在长江里游泳,建康城就近在咫尺;

他在长江里划船,朝廷就怕的得抖三抖。

可桓温要建立更大的功业,就得把目光抬向更上游。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3)

346年,一支万人军队秘密向四川进发。

桓温把一封《向四川前进》的报告发给朝廷后,没等领导签字,就率领军队出发了。当时成汉政权腐败不堪,军队也毫无战斗力,正是统一西南的大好时机。

在桓温的指挥下,荆州军士气如虹,三战三胜直抵成都。

有人来抢饭吃,成汉皇帝李势也急了。他集结剩余的军队背靠成都,妄图做困兽之斗,桓温也被打的很惨,敌人的箭头都射到脚下了。

就在他准备撤退的时候,击鼓的士兵却因为慌张,把后退的命令变成冲锋的鼓点。

战士们一听,既然军令如山,那就拼死冲吧。看到士气可用,桓温也拔剑督战,这一仗赢得干净漂亮。

立国40年的成汉政权,就此灭亡。

桓温也成为东晋最大的功臣,此时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4)

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我们总是瞻前顾后。

总是在想:“这件事能不能行?”

要么就在犹豫:“我能成功吗?”

一个又一个改变的机会,就在犹豫和等待中,从指缝之间溜走,回头再看,却又懊悔不已。

即便遇到下一个改变的机会,又沉溺在自己设置的套子中不可自拔,从而一生平庸,碌碌无为。

桓温看到了四川的机会,提枪上马说干就干。

向朝廷做了报告,为了不给反对者机会,自己就悄悄出发。直到成就灭国的大功业时,才对别人打哈哈:“运气,都是运气好。”

现在有种普遍的声音,在呼唤阳刚男性的回归,其实敢闯敢干的魄力与决断,才是男人最耀眼的勋章。

炸裂的雄性荷尔蒙,才是男人最醇厚的魅力。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5)

▲桓温大概长这样

四、

桓温长得不算标准的美男子,却是魏晋最具时代魅力的男人。

陶渊明的外公孟嘉,是桓温麾下的参军。

有一年的重阳节,他们一起登山赏菊,饮酒赋诗。那天所有人都穿着军装,举止行动也不太灵敏,当一股微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跑时,他自己都没有发觉。

旁边的人想要告诉他,桓温却“嘘”了一声,产生一个恶作剧的计划。

在山顶喝着酒、吹着风,没一会功夫,孟嘉就要去上厕所。

这时候,桓温被好莱坞导演附身,指挥孙盛写了一篇嘲讽孟嘉的文章,然后用帽子扣在桌子上,最后让大家都当作没事人一样,不准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哪知道孟嘉回来看到后,立刻要来纸笔,挥笔写下一篇为自己辩护的文章。本来孙盛的文采已经非常了得,而孟嘉的文采、气势又胜他百倍。

“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这就是文化史上有名的“孟嘉落帽。”

很多人都喜欢吐槽自己的领导:“刚从科员当上主任,就鼻孔朝天斜眼看人。”其实大家讨厌的不是领导,而是厌恶端架子、摆官威。

我们喜欢桓温,无非是喜欢那一股至情至性的真气。

工作的时候毫不含糊,娱乐的时候都是朋友,所以桓温才能招揽那么多的人才为己用。

成汉的文武贤才都被他的气度折服,

东晋的谋臣大将纷纷汇聚荆州帐下,

即便王谢豪门看不起他的出身低下,也不得不派优秀子弟到其麾下,以求拉近关系。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6)

▲孟嘉落帽图

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

大军气势如虹,很快就横扫三秦逼近长安,经历过统一帝国的老人们,抹着眼泪说:“想不到还能看见王师北定中原。”

可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符健又坚壁清野,导致桓温军中无粮,只能带着3000户百姓撤退。

在回荆州的路上,他听说有个老太太是刘琨的侍女,马上招来见他。

在桓温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指导老师就是温峤。温老师教他读书、兵法、谋略,但讲的最多的,还是当年辅佐刘琨在太原抗胡的故事。

可想而知,刘琨在他心中留下多么美好的印象,现在竟然能通过一个老太太,跟偶像产生联系,想想都觉的太美妙。

一见面,老太太就说出惊人之语:“你跟刘司空太像了。”

什么?真的吗?感觉小心心都要融化了。

桓温赶忙换了一身满意的衣服,再请老太太看看:“说,你快说,哪里像了,快。”

他迫切要知道真相,一刻都等不及了。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7)

▲刘琨、祖狄闻鸡起舞

嗯,我想想......

五官很像,就是脸皮薄了点;

眼睛很像,就是小了点;

胡须很像,就是红了点;

个头很像,就是矮了点;

声音很像,就是尖锐了点。

一瞬间,桓温就像霜打的茄子,没了精神。他郁闷的一句话都不说,转身就回卧室闷头大睡,几天都没有出门。

这时的桓温,哪里像横扫中原的一代枭雄,活脱脱的大逗比嘛。

话说回来,不论枭雄还是普通人,都逃不过高兴、沮丧、兴奋、难过的情绪。

哪里有什么高高在上的伟岸英雄,唯一能证明你存在的,只有此时此刻的烟火气。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活到极致的大英雄、真名士们都懂得,本色和风流不是端架子,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真心、诚意和勇气。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8)

五、

司马氏的江山是怎么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东晋王朝刚建立时,掌握荆州的王敦就打算攻入建康,夺取皇位。

虽然王敦失败了,但这个梦想却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权臣,更何况能力类似“孙仲谋、晋宣王之流”的桓温呢?

男子汉大丈夫,有野心就要去实现。

夺取司马氏的江山,桓温没有一点心理压力,更何况,他的目的获取权力整顿江南,将来重新开创大一统盛世。

于是他在收复四川之后,就以一己之力掀起三次北伐,既为了积累名望,也为了实现梦想。

可时代终究没有给他机会。

门阀在地方盘根错节、封山育林,皇室在朝廷毫无权威,国家政权全靠几大家族维持平衡。

在这样的局面下,

怎会有举国北伐的希望和能力,怎会希望强权人物打破现有利益平衡?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9)

实际上割据八州的大司马桓温,实际已是东晋第一人。

只需向司马懿父子一样,狠下心来大开杀戒,皇位唾手可得。

可他只是清除了几个异己,再也没有大动干戈,即便王谢豪门纷纷把子弟送到他麾下,希望能在将来的桓氏王朝谋一条出路。

有人说:“桓温的一生放不开手脚,活得拧巴。”

在我看来,桓温一生都坚守着一条底线。

不是所有的功业,都需要屠刀来开路;

不是所有的人情,都必须用利益维系;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要践踏底线完成。

即便他喊出“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年”的豪言壮语,也终究没有走上司马懿、司马昭的老路。

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于做事有没有底线。

或许,这也正是“魏晋风度”最美的一刻,也是桓温一生中,最绚丽的人性绽放。

桓温最后结局如何(才是我们怀念的魏晋风度)(10)

▲桓温书法《大事帖》

六、

周恩来在《项羽拿破仑优劣论》中写道:

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

具并吞八荒之心,叱诧风云之气;

勇冠万夫,智超凡俗;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低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

百世之下,犹凛凛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

这段话虽然是评价项羽和拿破仑的,但除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以外,用来评价桓温也正合适。

而他的人情味、烟火气、人性光辉,更是远远超出项羽、拿破仑这两位末路英雄。

生命就像一条长河,几万里的平淡无奇,都不及拐弯处的一阵热烈张扬。

在生命中我们随波逐流,逐渐戴上厚厚的面具,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脸庞,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向何处去。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都活成了流水线上一样的人。

我们都忘记了,从不掩饰的欲望、敬爱生命的底线,天然流露的真性情、敢作敢为的魄力,所交织出的炸裂荷尔蒙,才是一个男人最醇厚的魅力。

才是真正“凛凛有生气”的样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