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

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1)

何日再听碗碗腔

太原的人们讨论起碗碗腔,都会提起赵篆英。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她去世的报道,戏迷们心头一阵悲痛。上世纪六十年代,戏迷们见面时一阵议论:可惜呀!碗碗腔剧团解散了,赵篆英离开舞台。30多年后,戏迷们见面时又一阵议论:可痛呵!赵篆英离开人世走了。她边唱边走,走向天国。

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2)

解放初期,曾因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也在同时,曾因一个人救活了一个剧种:太原碗碗腔,这个人就是赵篆英。

碗碗腔这个剧种,始于陕西,入山西孝义后,和孝义当地的地方小戏孝义皮腔相互磨炼融合,形成了有别于陕西碗碗腔而独具特色的碗碗腔戏种。碗碗腔最繁荣时,孝义有六七十个能独立走台口唱戏的碗碗腔剧团。碗碗腔演出形式很独特:演出时和山西梆子混演,白天的日场戏以山西梆子腔调演出,晚上的夜场戏是用碗碗腔的腔调演出。两种形式演出,都不是演员自己抛头露面粉墨登场。日场戏粉墨登场的是木偶,夜场戏粉墨登场的是皮影。艺人们躲在幕后,或舞弄木偶,或舞弄皮影。躲在幕后的人们,一人能扮演几个角色,只要把声腔变来变去,就能一阵是男一阵是女地演戏。乐队的师傅,也能边拉边唱。这种演出剧团,因木偶和皮影充当演员,木偶体形较小,和动物园的毛猴相似,人们把这种剧团又叫猴儿班。这种演出剧团,因道具、戏箱特精干,人员又少,十多人即可以组成剧团,十多人推起六七辆手推的独轮车,即可携带全团家当,走村串户演出,人们把这种剧团又叫推车班。那时候,我家东墙外的场地上,一年要唱五六次孝义推车班的戏。

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3)

村民们可高兴了。日场戏是梆子戏,观众们喜欢看,夜场戏是碗碗腔皮影戏,观众们更喜欢看。

乡村里请来碗碗腔剧团唱戏,先要搭一个戏台。戏台面向观众的最前沿,用草席围起一堵两米高的围墙。日场演出的木偶戏,观众看到木偶在墙上边做戏,舞弄木偶的人和乐队藏在墙内,观众看不见他们。日场的木偶戏散场,在围墙上方,挂起一张2×1.5 米的幕布。夜幕降临,月照东窗,皮影戏开演了,幕布后方有一盏煤油灯高挂,在委婉动听的碗碗腔乐曲的伴奏下,西厢记的张生、红娘或是西游记的孙悟空、猪八戒轮番上阵出现在银幕上,这些由尺余长的皮影扮演的人物,抓住了观众的心,让你随着戏曲故事的发展,时而愁云满面,时而拍手称快。

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4)

由于赵篆英这一颗明星出世,太原市也有了自己的碗碗腔剧团。1950年,解放初期的太原市政府请求孝义县政府寻找一些演皮影戏的艺人们来太原演出。有七八个年过半百的民间艺人身背六十架皮影来到太原,在酱园巷两间破归的库房内,开始演出碗碗腔皮影戏,戏迷们花五分钱,不出省城就看上了皮影戏。

此时,在太原南郊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女孩子名叫赵篆英,赵篆英从小能歌善舞,常常模仿戏匣子里的山西梆子唱段,咿咿呀呀唱个没完没了。她身材匀称,一副典型的瓜子脸,尤其—双眼睛活泼灵透十分诱人,真是天上掉下个唱戏的料。她先到南郊文工团投石问路,学习歌舞表演。有一天,她突然走进酱园巷的碗碗腔剧场,观看了老人们表演的皮影戏。散场以后,赵篆英向这一帮演出的老艺人们提出要求:“我要和你们在一起,演唱碗碗腔。”原来,皮影戏碗碗腔都是清一色的男艺人,还没有一个女子加入过,老头儿们看看这位灵秀的姑娘要加盟进来,喜出望外,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他们立即接收了这个赵妹妹。后来,赵篆英又把几位相好的姐妹们也拉进了碗碗腔剧团。

由于女演员的加盟,碗碗腔剧团名声大震,每场演出观众爆满。到这时为止,赵篆英虽登台演出了,但没有和观众面对面,和观众面对面的是一架架精美的皮影。

1958年,陕西的碗碗腔剧团在京汇报演出之后,回陕巡演途中路过太原演出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碗碗腔原来也可以真人登台演出!

太原市文化局张焕是孝义人,大力支持木偶、皮影改为真人表演,为剧团买齐了戏装和道具,真人演碗碗腔的时代开始了。为了陕西碗碗腔剧团区别,命名为月影剧团。“月影”二字叫得好,让人更能体味人们在月光下观赏皮影戏的韵味。

这是碗碗腔剧团划时代的变革。很快有更多的年轻人参加了剧团,生、末、净、旦、丑各个行当,行行都有优秀的演员。赵篆英团结全团同志,日夜排练新戏,边排练边演出,名声早传出那三间破旧库房,传到郊县乃至百十公里远处的乡镇,都找上门来,请她们去唱戏。写戏的契约上必须写明一条:其他演员可以缺席,唯独赵篆英不能缺,乡亲们要亲眼看一看名角赵篆英演哦。

碗碗腔剧团排练了一曲大戏叫“天河配”,唱的是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个乡村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要唱赵篆美扮演织女的“天河配”,露天剧场里,站满了黑压压数千观众。开戏的锣声响起,大幕拉开,舞台上亮出酷似天空的大布景,只见布景上星光点点,这就是横空在天的天河。赵篆英扮演的织女与牛郎,从相识、相爱、生儿宵女,直至被父发怒,划一道天河把一家拆散,感动了喜鹊们,喜鹊们搭一道鹊桥,一家人终能团聚。团聚那一刻,天河里的水也变化成丝丝细雨降落舞台。观众们顷刻间,忘记了自己是在看戏,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天空,我寻万颗星辰的天河,找寻天河这一边的织女和那一边的牛郎父子,找寻喜鹊们搭起的鹊桥,恍惚中,牛郎父子们渡河了,会面了,哭泣了,剧场的天空,好似下起了毛毛雨。

赵篆英有天生一副好嗓子,嗓音清脆,大段大段的演唱,唱到牛郎织女合家团圆母子们抱头痛哭的悲情戏时,赵篆英滚滚泪水,夺眶而出,台下的观众中或左或右,或男或女,都有声泪俱下人。

赵篆英的碗碗腔剧团,还演出过一出戏叫“桃花计”。此剧叙说明代杨天禄与友张进才相随上京。途中,张进才窃取杨天禄的财物及投亲凭证,并将杨推入河中,张自去王侍郎府中冒名投亲。杨天禄得渔夫冯老相救,至王府投亲,因失凭证被拒,无奈流落街头以卖画为生。王府小姐慧莺差侍女桃花外出买线,见杨画喜而购之。二人闲话间桃花知杨遇难经过,乃设计使慧莺与天禄成婚,赵篆英在戏中扮演小姐王慧莺。乡村舞台上上演桃花计,也是万人空巷。有一年,相邻两个村,一个村演唱果子红的晋剧,一个村演唱赵篆英的碗碗腔。看戏的观众都朝着唱碗碗腔的这个村涌过来,其中有人戏说:不看果子红的“空城计”,要看赵篆英的“桃花计”。

赵篆英的碗碗腔剧团还创作排演了现代戏“尹灵芝”。该剧叙述解放战争中,山西省寿阳县赵家垴村 17 岁的女共产党员尹灵芝,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发动群众斗地主,使土改运动得以轰轰烈烈地展开。地主组织的“复仇奋斗队”对贫农进行报复,灵芝的父亲不幸被捕牺牲。灵芝带领其妹灵变以借粮为名深入太平村敌据点,说服“复仇奋斗队”队员携枪反正。后在一次掩护群众秋收的战斗中,由于被出卖,灵芝不幸被捕,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尹灵芝为“刘胡兰式的革命烈士”。

1963年,碗碗腔剧团独家首演此剧,赵篆英饰尹灵芝。

碗碗腔剧团去赵家垴村献唱“尹灵芝”的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老天也为英灵而哭泣。看戏的观众成千上万人没有被雨水驱散,都在为尹灵芝的英雄事迹和赵篆英的委婉唱段而感动。演出刚刚闭幕,只见一位农村妇女跑上台,抱住篆英就哭着叫姐姐。啊!原来是英雄尹灵芝的妹妹尹灵变。

“文革”开始后,月影剧团和广大戏剧演出团体一样,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但这些演出团体在渡过困境之后,都获得了繁荣的演出时代,而月影剧团,却在“文革”后期碗碗剧团一度恢复演出,招收了一部分学员,后来因为文化事业机构改革,剧团宣布解散。社会上马上传出消息:赵篆英不唱了,碗碗腔消亡了。从此,广大戏迷观众,再也看不到委婉动听的碗碗腔戏曲了。

剧团解散以后,琴师白根旺同志,放下胡呼,拿起扳手,当了一名工厂的装配工。根旺同志回忆说:“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曾来本地采录碗碗腔的演奏曲目。”教授们说:“碗碗腔的乐器很独特,除了胡呼、月琴和二股弦外,还有一个击打的乐器叫碗碗,它是一个小巧玲珑,犹如茶碗的铜制乐器,配用一个铜制的小铜锤,演奏时,轻轻击打铜碗,发出清脆的丁铃声。这种配器,在全国各剧种中独此一家,演奏的曲目也独此一家,堪称国宝。碗碗腔是戏中奇葩。”

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5)

2008 年9月,我突然发现北京大栅栏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剧场内,有三个剧团在演出皮影戏,其中的一个剧团是陕西碗碗腔皮影剧团。久旱逢甘露,我从清早一开场就进去把三个团的演出全看一遍,到下午 6 时才走出剧场,其中一个袖珍人皮影团演出中,我和他们进行了友情交流,并合影留念。临别时,我在留言簿上留言:40 多年未闻,今日一饱眼福。

何日再听碗碗腔:何日再听碗碗腔(6)

孟有斌,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36年生于山西省徐沟县南尹村。1949年12月,以全县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1950年2月考入太原国民师范读书,半年后弃学务农。1951年2月,进入太原中学(太原五中前身)读书,1956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热能动力装置专业),1961年12月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一生从事电力工业和节能减排的第一线工作,至2011年初春,还在庞大的机器旁,为调整锅炉内的一把火而精心耕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