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收录了从哪到哪的时期(天人合一月离于毕)

毕宿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之一,属西方七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生活和神话相结合的产物。按照西方天文学的分野属于金牛座,在寒冷的冬夜,我们可以在西南方的天空中看到一颗明亮的橙黄色的大星,就位于黄道附近,

那就是毕宿五,毕宿的周围散落着许多小星,构成了一个如弹弓状的图形,古人认为这一图形像一种小网,因此将这一星宿命名为毕——即古代田猎用的一种长柄小网。

诗经收录了从哪到哪的时期(天人合一月离于毕)(1)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中这样一句话:“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一般认为这里的“离”字通“丽”,为靠近之意。先民们认为,月亮出现在毕宿附近时,往往会有大雨,这是先民们总结的珍贵的天象规律。《论衡·明雩篇》中记载了一则孔子事例:一日孔子出门,让子路带上雨具,出门不久,果然天降大雨,子路问孔子理由,孔子解释说,昨夜月离于毕。过了一天,月亮再次出现在毕宿附近,第二日孔子出门,子路请求带上雨具,孔子不听,果然这一次并未下雨。子路问孔子理由,孔子解释道:虽然都是月离于毕,但前日月亮靠近的是毕宿之阴,故而有雨,昨日月亮靠近的则是毕宿之阳,故而无雨。

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有顷,天果大雨。子路问其故,孔子曰:“昨暮月离于毕。”后日,月复离毕。孔子出,子路请赍雨具,孔子不听,出果无雨。子路问其故,孔子曰:“昔日,月离其阴,故雨。昨暮,月离其阳,故不雨。”

古人认为毕宿是雨神的象征,东汉蔡邕论六神之别名说:“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简直比萧敬腾还萧敬腾。《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九回中,司马懿与曹真率领四十万大军攻蜀,而诸葛亮却仅仅让张嶷、王平领一千兵卒驻守陈仓古道,以拒魏军。二人惧兵卒过少,难抵魏军,诸葛亮解释说:“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廛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因此不用多军,决不受害。”二人方才领兵前去。

今时今日,我们谈起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时,总是喜欢说一句“天人合一”,但对于最初的先民来说,天人合一并不是虚无遥远的哲学观念,而是切实的生活观念。

《尚书·尧典》说“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时的远古先民们在田间高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诗经收录了从哪到哪的时期(天人合一月离于毕)(2)

古人仰观天象,根据天象安排农时,生命和周期随着自然季节的轮转而变换,对于他们来说,天上的星辰并不遥远,而是其农耕劳作的依据,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为便于记忆,将天上的星辰比照自己身边的劳动工具而进行标记,比如毕,就只是他们捕猎的一件工具,并无任何神圣之处。而后,他们将总结出的天象规律口口相传,为了便于流传记忆,其韵文化,歌谣化,最终成为了诗。

顾炎武《日知录》言:“天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後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若历法,则古人不及近代之密。”信哉斯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