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得过心理疾病(多少有点心理疾病)
作者:印小勒
文章首发小城故事馆
01
“一个人吗?”
小乐点点头。
服务员突然抱了一个巨大的玩偶熊放在她对面的座位上。
从她桌旁路过的人都会意的一笑,然后窃窃私语着什么。
一个人吃饭本就让小乐无比尴尬,面前的小熊虽然在微笑,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安慰,反而让她被反复处刑。
“你看她自己一个人啊!”
“大概没朋友。”
他们看向她的眼神,就仿佛在说着这些话。
小乐的内心充满了羞耻感,不得不提前结束就餐。
结完账出来,她对着评价界面迟疑了很久,想给个差评,最终还是默默把手机放回了包里。
身处异乡的打工人,连做出这么小的决定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小乐感觉越活越边缘,无归属感、无社交圈、无交往动力、无长远规划,典型的空巢青年。
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还有很多像小乐一样的人。
这些年轻人与亲人分居,在大城市租房独居,努力奋斗打拼。
网络上有句对空巢青年的调侃: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套餐,五谷不分,随手弹幕六六六,一周七天没啥区别,八成没有聚会活动,不到九点很难起床,总结说来十分凄惨。
这么说也许太宽泛,那就具体到个别案例。
北京26岁的独居女孩,因浴室门出现问题,又没携带手机,被困在浴室,累了睡马桶,渴了喝自来水,30小时才得以脱困。
39岁网文作家刘嘉俊突发心脏病离世,因生前独居,死后十天无人知。
空巢青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02
小乐是空巢青年的缩影。
她每个月的工资多半支付房租,因为不会做饭,剩下的钱都用来买外卖,攒下来点钱还要在换季时买衣服,总得留点存款应付突发事件。
她不敢参加同事间的聚餐,档次中上的餐厅很贵,怕轮到自己掏钱的那一次拿不出那么多。
如此一来,小乐好像不敢有什么爱好,也与社交活动无缘。
周末的日子,她更加无所事事,一觉睡到了中午,拉开窗帘的那一刻,外面的阳光已经格外刺眼了。
偶尔会失眠,一夜未睡,等到下午困了便蜷缩在床上睡着了,醒来时天已经黑了,心里莫名的难过,好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她看向窗外,人们一脸疲惫,却又着急的往家赶,然后家家户户亮起灯,烟火气升腾。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让她显得更加孤独。
小乐打开手机想点份外卖,连软件都在欺负她,嘲笑她的孤独,不断推荐“一人食”类的餐品。
空巢青年催生的经济还有很多,“单身公寓”,“迷你家电”,“一个人KTV”,“定制游”,“宠物经济”。
商家并不在乎他们的孤独,只想掏空他们的钱包。
网上还有人总结出了当代青年的孤独等级表。
从第一级的一个人逛超市,到第四、五级的一个人看电影、吃饭,甚至到第九级的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是一个人去做手术。
每一级都是在杀人诛心。
小乐关掉手机,仿佛耳边又回荡起那首歌的旋律,“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
她感觉身边的一切都不友好,充斥着致郁的感觉。
03
同样也是这座城市,把她治愈了。
全国疫情爆发,小乐所在的城市比较严重,小区也都被封了。
有些人居家办公,有些人的工作受到了波及,甚至失去了工作。
该交房租的时候,房东突然给她发来消息,“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容易,给你减免一点房租吧。”
小乐的心被温暖了。
第二个温暖她的是邻居阿姨,突然敲开她家门,“小姑娘,平时看你总叫外卖,现在外卖进不来了,阿姨做饭多做了一点,你拿去吃吧。”
远亲不如近邻。
小乐手里的饭盒是温的,心里是暖的。
小乐开始学习做饭,居然从柴米油盐中找到了快乐,还加上了隔壁阿姨的微信,经常谈论团谁家的菜便宜,牛肉应该做几分熟最好吃。
她开始早起,变得不再懒惰,还做了小区的志愿者,帮助了腿脚不方便的空巢老人送菜。
有天,她从小区口领了一份很重的外卖,透明的口袋能看见里面是一提可乐,那位买家应该特意找卖家在口袋上贴了一张醒目的字条。
“看到这张字条的志愿者辛苦了,内有饮料请自取一瓶,可乐是我的肥宅快乐水,希望也能给炎炎夏日中的你带来一丝快乐。”
她的生活变得充实了,社交变广了,自己也快乐起来了。
原来,曾经不是这座城市抛弃了她,而是她选择封闭内心,不与外界接触,才变成了社交绝缘体。
她意识到空巢青年是无法改变的社会现象,但空巢青年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
她也许仍旧无法成为这里的筑巢青年,但不妨碍她热爱这座城市,选择积极的生活。
你可能会说,我只是把这座城当成一个过渡,一个跳板,终究会离开它,又何必付出太多?
但因此虚度的光阴与颓废的人生都属于你自己。
你在某个地方生活过,总该希望留下点痕迹,也总该希望那段记忆是美好的吧。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