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

“庚辰靖社”事件的爆发

建文时期,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决定册封李芳远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1400年,为争夺王位继承权,朝鲜王室内部再度爆发战争,是为“庚辰靖社”事件。事变后,获胜一方的李芳远被册立为国本,旋即不久便登上国王宝座。适时,明廷派出的陆顒一行抵达朝鲜,经过一番考察,陆顒一行认为朝鲜至诚事大,随即禀告明廷给予册封。由此,李芳远正式得到明朝的任命,取得朝鲜王位的合法性,进而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根基。

李芳果即位后,朝鲜政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定宗即位当日便加封“亲王子为公,诸宗亲为侯,正一品为伯”,各王子宗亲及参与“戊寅靖社”的功臣集团重新分配了朝鲜的政府与军队的领导权。是时,李芳远被任命为中军节制使并兼任判尚瑞司事一职。掌握朝鲜的军事权与人事任命权。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1)

与此同时,跟随其发动政变的文臣武将们都担任三军府与门下府的军政要职。由是李芳远权势益发膨胀,朝鲜的国家大权已然落入其手中。

掌权后的李芳远愈发巩固其个人的权势,其时,朝鲜王公大臣大多豢养私兵,私兵乃因高丽时期武人政权所衍生出来的私人军队,在朝鲜王朝时期已呈尾大不掉之势,私兵的存在始终是动摇朝鲜王权的隐患,废除私兵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李芳远早于定宗即位元年九月便提出罢革私兵的提议,而这也是开国功臣集团同李芳远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焦点所在。是时,定宗无嫡子,只能从其诸弟中择取继位者,益安君性格柔弱不宜继统,故只能从怀安君李芳干、靖安君李芳远二人中做出抉择。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2)

李芳远军功卓著且手握军政大权,已然是世子的不二人选,然则李芳干对朝鲜王位新生觊觎,认为其序位在前,世子之位理当由他担任,遂对李芳远心生忌恨。李芳干的想法与那些因罢革私兵、简择典兵将而被剥夺权力的武将们心生一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约定月晦日举事。

此谋被李芳远之党羽禹玄宝所悉,玄宝遂派其子洪富告知靖安君。在知悉这一消息后,李芳远再次决定先发制人,双方于朝鲜王京街头展开激烈战斗,最终,李芳干势力不敌李芳远,此次事变遂以李芳干等人的失败告终,此即为第二次王子之乱,又称“庚辰靖社”。事后,李芳干被流放兔山,事件参与者的朴苞、崔龙苏、李沃等人或诛杀或下狱。

李芳远获封为王

登上国王宝座的李芳远统治根基尚未牢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明朝的册封来确认其政治权利的合法性以巩固其在国内统治的稳定性。故在其即位当年便派遣佥书三军府事李詹入明奏闻。

然而此前禹仁烈一行已先入明,将定宗册立世子与请求诰命的事情呈告明廷,建文帝基于靖难之役的处境而对一改往昔的对朝策略,“见其使来意恳切,即可其请,遣使赍印诰,往正其名,且许以其弟为嗣”,随即派遣礼部主事陆顒等人赴朝册封。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3)

陆顒一行出发不及半月,建文帝便从辽东方面获知朝鲜王位再次更迭、定宗退位、世子李芳远即位为王的消息。辽东方面的报知使得建文皇帝大动肝火,认为朝鲜瞒报国情,未能做到诚心事大,于是派人将将陆顒一行携带的诰命追回,并重申朱元璋时期“自为声教”的一贯方针,令礼部咨文朝鲜“若果无亏天理悖人伦的事,任他国中自主张”。

陆顒一行入朝后着重考察朝鲜诚心事大与否,对此,笔者推测陆顒此行本来目的即为颁赐诰命以示怀柔,后因朝鲜王位更迭,建文帝在追回印章诰命的同时,令陆顒等人入朝考察朝鲜动向,由此陆顒等人的出使使命便由从册封转转为查勘。面对陆顒一行使节,李芳远极尽逢迎,力求博得天朝使节的好感而获得明朝册封。

事后的记载证明,李芳远的恭顺姿态与事大态度显然令陆顒一行感到满意,加之陆顒等人此行的目的即在于考察朝鲜对明朝忠诚与否,在确定朝鲜态度之后,陆顒此行的目的也便真正达到。故而在其返回明朝之际,对李芳远承诺“至诚事大,吾将奏闻,必赐诰命矣”一语非随口而言,此中不排除其对完成建文帝交代使命后的因势之说。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4)

陆顒一行回国后将朝鲜忠诚事大的态度呈报建文帝,在明晰朝鲜的态度之后,建文帝随即派遣通政寺丞章谨与文渊阁待诏端木礼二人入朝,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显然,陆顒等人的回奏使得建文帝对朝鲜事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仅凭使臣的回奏与朝鲜使节的奏告并不足以完全打消建文帝此前对朝鲜的戒备与担忧。

对此,屈广燕推测陆顒在“想到朝鲜王位的频繁更换必然会引起明朝的质疑,为化解这一问题,深悉建文心境的陆顒可能建议朝鲜进献良马三千助战辽东”,此种推测合乎常理,在陆顒返回当日,李芳远便派通事梅原渚押送战马五百匹赴辽东交割,而陆顒在向建文帝汇报朝鲜国情的同时向建文帝禀明“朝鲜,产马之邦也,若以绮、绢市良马,可备戎事”。

此言无疑正中建文帝下怀,因靖难之役的形势所迫,尤其自建文二年(1400)白沟河一役后,建文一方明显处于下风,而陆顒的易马建议令建文帝找到一条重要的军资渠道,加之此前朝鲜的主动进献马匹,令建文帝现实感受到朝鲜的忠诚事大。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5)

在经过一番考虑过后,建文帝决定对其册封以示怀柔,并为下一步的明鲜两国的马匹贸易扫清障碍。建文帝册封李芳远的消息于建文三年(1401)五月由此前谢恩使团的书状官安允时、通事李玄先行传回朝鲜“帝遣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赍诰命印章与谢恩使偕来”。

册封当日,朝鲜搭建彩棚,表演百戏,李芳远则穿戴纱帽团领,在鼓乐仪仗声奏中率领百官出迎,章谨等人于朝鲜无逸殿上宣读诰命,随后将所携带的“诰命一道,朝鲜国王金印一颗,四角篆文,并金印池一个,锁匣全”授予李芳远。

由此,李芳远成为朝鲜王朝历史上首位正式获得明朝的册封与象征朝鲜至高王权的诰命、印章的君主,取得其父其兄未曾获得的册命,进而解决了自李成桂以来因册封问题迟迟不果而导致的王位合法性问题。

故而朝鲜太宗的获封对于政变掌权上台的李芳远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王位继承问题,而是关乎两国关系良好走向的一个节点。正如在正式获封后其所赠予两位册封使节诗歌中所言:赠章谨诗曰:帝眷吾家职贡诚,纶音曾许国更名。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6)

侯封申锡黄金印,使节来从白玉京。对酒不尝欢尚恰,归情难挽恨还生。临岐何敢嫌垂橐,应续图经永树声。

赠端木礼诗曰:帝德重华致太平,使臣持节到东瀛。凤纶特示谟猷密,龟印仍加爵命荣。感激诚心天地在,清新词赋鬼神惊。一杯饯酒尤难进,唯赠诗篇写我情。李芳远在诗中屡屡言及龟印、册封一事,在感念皇帝恩德的同时又述说着朝鲜的勤修职贡、忠诚事大,其得意之情可见一斑。

建文帝的册封对朝鲜的影响

建文帝的册封对于朝鲜而言,可谓自朱元璋颁赐国号以后发生的头等大事,前者使得朝鲜国家取得了合法存在的地位,而后者使得朝鲜国王取得了合法的王位。这对朝鲜而言不啻于一场改天换地的壮举,故而李芳远在时隔不久便因其册封一事“属兹国家之再初,宜与臣民而更始”为由大赦朝鲜。

次年,建文帝经朝鲜请奏后,特将亲王等级的九章冕服赐予朝鲜,进一步加强对朝鲜的笼络。至此,李芳远获取了象征朝鲜王权合法性的全部名物,进一步坚定了其在朝鲜国内的合法地位。李芳远经两次王子之乱而摄取朝鲜军政大权,步步为营,最终登上朝鲜的国王宝座,成为国王后的李芳远希望借助明朝册封而稳固其在国内的统治,故而对建文朝廷积极靠拢。

恰逢此时,建文帝因靖难之役形势的逆转,一改此前对朝鲜的怀柔态度,派遣陆顒入朝观察朝鲜国情,陆顒等人在确定朝鲜忠诚于朝廷后随即禀建文帝,加之此时朝鲜的主动贡马之举,令建文帝一扫此前的顾虑,决定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明朝投降的文武百官(明朝统治者改变主意)(7)

李芳远的获封无疑进一步拉近朝鲜同建文朝廷的宗藩关系,而这也为日后两国的马匹贸易打开的方便之门。透视建文时期中朝两国的往来互动,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因迫于战争形势的现实,明朝不得不调整既定的对朝方针,但对于朝鲜国王的更迭亦非淡然不问,反而谨慎小心地侦测试探后方才决定册封。

而朝鲜也因王位的数度更迭,其对明朝册封的诉求层层累积,历任国王均迫切希望从明朝获得前任国王未曾取得的册封,以此弥补其因非正常程序得位而先天缺失的王位合法属性。“面对明朝的这场旷日持久、波及甚广的内战,朝鲜君臣采取了谨慎的中立政策,一方面密切关注明朝内战局势,及时调整对明政策,另一方面,李芳远一派则趁明朝忙于内战、无暇外顾之机,夺取了朝鲜实权,并为朝鲜攫取到了实际利益”。

总的来说,正因于此,中朝双方自朱元璋晚年以来冷漠疏离的宗藩关系在建文时期得以破冰。应该说,建文时期李芳远的获封就朝鲜而言,是此前历次请封活动累积的一个结果,而就明朝而言则是因时政所迫而采取的一次应激之举,是应双方需求下的必然亦是偶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