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

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多了唐诗、宋词的我们,虽然不一定能说出一首诗好在哪里,但大家对好诗的感觉往往是一样的。

李白诗洒脱飘逸,美!杜甫诗工整而又耐人寻味,美!李商隐诗朦胧缠绵,美!刘禹锡诗俊朗豪气,美!但是对于另一些更早的诗歌,我们却并不一定能体会出美感来。

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1)

举个例子。近日,笔者看了一期网红教授戴建业老师的节目。喜欢诗歌的朋友对戴老师应该并不会陌生,他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古诗词领域的专家。他讲解起古诗词来,经常会冒出一些咱们想不到的金句。

比如他品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玩笑称:“我要是陶渊明,种豆子种成这样,我都不好意思写诗”。再比如他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表示:“很多人以为这是教育别人,其实老杜是在夸自己而已,我要是这样大言不惭,会被骂恬不知耻。”

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2)

这样评诗确实很有意思,不过当笔者听到他说另一首流传了1000多年的恨嫁诗时,还是有点儿吃惊,因为他直接说了一句:这写的什么鬼名堂?到底是什么诗能让戴老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看:

《折杨柳枝歌》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3)

这是一组乐府诗,每4句是一首,一共是4首,属于不太受现代人喜欢的早期诗范畴。写的其实就是一位恨嫁的女子,她明明与心上人两情相悦,但是阿婆却舍不得女儿,不愿意她出嫁。这可就急坏了她,于是用这样一组诗来表达不满。

第一首诗写的是女子送别心上人,大概这是心上人前来提亲没成功。女子折柳树表达自己的不舍,但心上人也没办法啊,一个“愁杀”道出了他心中的万千郁闷。第二首是女子对阿婆说的话:门前的枣树虽然岁岁不知老,但阿婆你会老啊,你再不嫁女儿,哪来的外孙儿抱呢?

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4)

第三首是描写女子的郁闷,这部分内容和《木兰诗》中的几句差不多。面对着织布机,女子只能临窗叹息,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她无可奈何。最后一首,也是《木兰诗》的写法,女子唯一所思,唯一所想,就是早日出嫁,可是阿婆就是不肯。

大家看了诗中的内容,就会明白为何戴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相信戴老师也是调侃而已,毕竟他是专家,自然知道这首诗的价值。他并不是真的认为这首诗写得不好,只是想表达这种诗确实很少见。很多朋友读了它,估计也会发出感慨:这也算是诗吗?这要是放在唐代,它连一则顺口溜都不算?凭什么能流传1000多年?

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5)

对于这一点,我们得承认,唐以前的诗歌确实有些粗糙,哪怕是《诗经》中的很多经典,写得也没什么意境之美。但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那时候文字的匮乏,另一方面当时士大夫阶层还没有开始大量写诗歌。那时候,诗还是以传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那时候民间百姓不懂什么风花雪月,也不懂什么意境,他们只是如实地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已。

与当时的诗作相比,这组《折杨柳枝歌》其实写得是有情又有趣的。首先,它的语言是生动的,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来抒写感情,这是《诗经》都很推崇的写法。其次,诗中体现的精神内核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一个民间女子,敢于表达自己想嫁人的想法,敢爱敢恨,敢于挑战家长制度,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通过这首诗,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位痴情而又坚韧的古代女子。从这些角度来看,这首诗是成功的。有的诗,自带一种朴素的美,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

拍案叫绝的千古奇诗(传了1000多年的妙诗)(6)

很多读者不爱唐代以前的诗歌,就算《古诗十九首》这类的经典之作,被古代学者们捧上了天,大家还是无法感受到它们的美感。对此笔者想说,或许咱们应该站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读这些诗作,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式的返璞归真之美。大家说是不是?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