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变装(韩寒豹变)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2006年,Sir围观过一场网络撕逼。
——今天的跟它比都是小小小儿科。
其中一役,是高晓松VS韩寒。
其时,高37岁,韩24岁。
两人因对文学见解不同,博客互怼。
高晓松充分运用他的学识功底。
一个天才少年韩——和王勃相仿年纪——写出了比滕王阁还多三重门的好文——名满天下——且发财——且沈腰潘鬓——简称好看——在一条单名“网”字的大路中间顾盼雄姿……
——高晓松《侠》
有文采吗?
有。
但无效。
这种半文半白,完全抗不过韩寒的网络打法:“此文格式新颖,以破折号穿连,独创一格,堪称破文。”
高晓松至今仍念念不忘韩寒的总结:
“高处不胜寒”。
别误会,Sir并不是挖坟式地翻旧账,试图再挑两人矛盾,事实上,当时水火不容的双方,如今已能把酒言欢。
——以上故事,就被《晓说》当段子提了。
这是2019年。
高晓松50岁,韩寒37岁。
韩寒一坐下,我们就发现,变了。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不不不。
Sir说的是内在——
没那么文青的那个劲儿了
韩寒变了,几乎是这几年公众媒体对他的普通看法(当然也包括Sir),所以,我们不必究竟他有没变。
我们更该追问的是——
他变在哪?
以及,他为什么变?
他变在哪
简单说,韩寒变柔软了。
如果说曾经的他给别人的印象是杀气腾腾,那现在的他,想为别人呈现的形象,是和蔼可亲。
这是韩寒最新电影《飞驰人生》的花絮。
仅仅从剧照就可发现,这个剧组,总是笑个不停。
韩寒似乎也想把这种片场的快乐带到电影。
他常常会让演员们freestyle(即兴表演):
这也是韩寒电影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再天大的麻烦,也哀而不伤。
有人曾形容他的《后会无期》是“金句PPT”。因为韩寒动不动就借角色之口,大放厥词: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评价,很准,很毒舌。
但你看,到了《乘风破浪》,他就变了。
金句虽有,作用不一样:
说教少了,搞笑多了。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没权扯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你,你就成犯人了。
可惜,金句还是过度。
别误会,Sir并不是否认金句。
只是,金句(尤其对电影而言),更多停留于口腔快感,而电影的真正魅力,更该是剧作的布局,视听的惊喜。
韩寒不懂么?
怎么可能。
同样是喜剧,《乘风破浪》的电影语言,就进步许多。
比如这个笑点:
邓超穿越到过去,和彭于晏一起制服了抢劫犯。
他们用皮带绑好抢劫犯后,邓超突然发现,彭于晏就是他爸爸。
镜头切成全景——两个男人的裤子都掉了。
哈哈哈,原来不正经也会遗传。
又比如说同样一个道理:
如果是《后会无期》时的韩寒,他可能会写这么一句台词:
“别老是举着金杯,它会割伤你。”
但在《乘风破浪》,他就用镜头说话——
这种表现力,难道不比金句强太多了。
可以预料,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韩寒一定想走更远。
一个具体表现是,他请了沈腾。
在我们的印象中,韩寒是留着胡须抬头看天的青年,沈腾是一个把现实危机玩出花的中年。
……两人,不搭啊。
《晓说》中高晓松也这么觉得。
他问韩寒,为什么是沈腾。
韩寒却很神秘地聊起喜剧——
喜剧我觉得不是靠很夸张的肢体语言,有的时候,他站在那儿你就想笑。
那我自己的电影里面的那种幽默风格和喜剧风格,也不是靠这种特别大的肢体语言,或者什么有特别夸张的表情动作来实现。
这么一说,你就能发现韩寒和沈腾,的确有点像。
两人,都不大喜欢闹腾。
高晓松怎会就此作罢,他不依不饶:请沈腾,是不是看中他的商业价值。
韩寒只能解释:邀请他出演《飞驰人生》,当时沈腾单扛的《西虹市首富》还没上,之后沈腾扶摇直上,只是说是彼此运气。
但解释之后,韩寒又以他标志性的“自嘲”迅速瓦解了这种解释——
当然,如果他之前的电影都“扑街”了,我也不会找他。
是的,这很“韩寒”。
他不接受任何泼给他的脏水,但他更抵触无端附着于身上的光环。
恰如《飞驰人生》预告片里沈腾里一个小动作。
他站在巅峰,摆着高傲姿势,仰头微笑。
哈,哈,哈……
然后——
一只脚突然踩到旁边的石头。
靠。
再牛批的人也会腰疼,再闪耀的光明,底下也不乏阴影。
但韩寒又不是劈头盖脸地指出这种尴尬。
他是悄悄地戳破这种伪装。
这是韩寒喜剧的柔软,这也是韩寒的柔软。
他为什么变
韩寒当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柔软。
别忘了,他当初是以狂傲斗士打进我们的眼睛的。
刚到高一,他就高调退学,“用稿费养活我自己”。
上节目,大庭广众,当众怼人:
我似乎还听出来
你的生活积淀还没我的厚
后来,他主动走下神坛。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现在,甚至会主动承认当时许多小说都是因为生活经验缺乏,而避重就轻地选择语言机锋。
许多人眼里,如同柔软,这是一种退让。
但在韩寒看,这只是另一种选择。
——他看到自己的狭隘。
一个被常常忽略的事实是:韩寒是今天对网络理解最为成熟的中文作家之一(某种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
比如今天的自媒体乱象,他早就经验。
杂文这东西,无论起初三观多正,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容易变成一个鸡贼的人,往往情不自禁想怎么样煽动更多人的情绪,当我发现自己有这方面倾向的时候,就反思和停止了。
包括这今天咪蒙的风波,也被他预言。
其实你有四千万粉丝,一亿粉丝其实没有用,你真的很可能分分钟就输给了一个路人,只有五千粉丝的,一万粉丝的。
因为,你是带着很多人对你的沉默螺旋,你觉得你看到的都是好话,拥戴。
但事实上,人家只要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点,它其实就能让这个沉默螺旋掀起来。
所以他选择电影。
电影才是更有意义的作品。
而拍喜剧,则是因为,好的喜剧,是对着残酷真实的温柔表达。
当然,这不是说韩寒作品已经达到了一流大师“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悲喜难分”的高度,是在韩寒前两部作品中,Sir在“哈哈哈”之后,依稀感受到“呜呜呜”的分裂感。
是的,分裂感。
戏谑中藏着深情,狂笑里带着伤感。
还是用细节说话——
《后会无期》,一个失业的,一个跑龙套的,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又要互相告别。
临走前,他们这样说:
接下来去哪里?
去下个地方。你去哪?
下一部戏。
两人因为各自的理想道别了。
下一幕,是跑龙套的姑娘回头看,镜头拉远,原来她在拍一场女学生被枪杀的戏。
砰,一声枪响,结束了她的戏份。
这场戏什么意思?
理想幻灭,故人已逝。
但韩寒丝毫没有沉浸到这种感伤,下一秒,他就以一个“笑点”一笑而过。
开车走的男主,听到枪响后,以为是车胎爆炸了,于是下车去检查车胎……
这场戏又是什么意思?
比起突然被喊停的爱更残忍的是,这爱被摔死在大马路上了,但人来人往,连当事人都难以自觉。
又比如,《乘风破浪》。
两个年轻人,为了义气,冲进重重敌人,大打出手。
血、泪、汗、一片狼藉。
韩寒当然享受这种出生入死的默契,这种不计后果的死磕。
但随后,韩寒又用了一个俯拍镜头——
一个完全置身事外,躺在天台过道,摇扇望天的老头子。
这是一个笑点。
这个笑点又是什么意思?
青春里,许多热血的本质,就是幼稚而荒唐的。
但这种幼稚荒唐热血又在于,只问当下,不问西东——就好像终究会被世界改变的徐太浪们站在屋顶啸叫:我是不会被改变的。
Sir喜欢这种韩寒幽默。
因为它里头常常不止一种情感。
它有着对某种情感的褒扬,却又暗藏对这种情感的嘲弄。
这种嘲弄,就是不自我标榜的清醒与良善。
代入这种认知去看《飞驰人生》,你会发现,这里面,好多韩寒的小私货。
比方说,预告片告诉我们,故事是一帮30岁以上的男人(沈腾、尹正、张本煜、腾格尔、赵文瑄……),合力想挑战那个二十多岁的天才,黄景瑜。
主角沈腾,更用台词念出了韩寒参与作词的那首《平凡之路》。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37岁的韩寒,是不是想借这帮想要“咸鱼翻身”的中年小人物,投射,甚至是完成一次自我证明?
“我虽然不如年轻时那么辉煌了,但我依然可以东山再起。”
人到中年,他还想燃。
作为一个赛车手,他已经有了“燃油”的血液;
而当他要拍一出赛车电影,这种“燃”自然而然会烧到银幕上。
但,结论还没落地,我们马上被另一个镜头闪了腰——
沈腾在一大堆摄像机、眼睛之前,被扒光衣服,记录、审视……
这不就是韩寒对于年少成名的自嘲?
——他不也曾在,或者一直在无数网民面前,被扒光,被指点,被审判。
韩寒觉得这挺好笑?
不光是这个,他是不是觉得,一个中年人想要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也很好笑?
当然,Sir还没看过电影,无法断言。
Sir只能说,这些问号,正是Sir对韩寒新片最大的期待。
你知道的,比起种种黑白分明的界定,Sir始终更愿意把目光注目于那些更细微的暧昧。
——尤其当下情绪泛滥的舆论环境。
韩寒变了?
会不会是。
他只是选择不正面强攻的姿势,借用电影,借用喜剧,继续和这个世界谈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