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面兽杨志真人照(青面兽杨志的原型)
#水浒#
文|碧水青山0
《水浒传》中的杨志沉默寡言,杨家将之后,是梁山排名第十七的天暗星。杨志少年时期,就技艺超群,中了武举人,因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故绰号“青面兽”。
《水浒传》中,杨志一出场,就诸事不顺,喝凉水也塞牙,终因一步步被逼得落草为寇,最后三山聚义,与众好汉共归梁山。
历史上,真的有一个被招安的“巨寇”杨志,参加过宋金太原战役,但他的表现,远远不像《水浒传》中的杨志那般彪勇凶猛。
《水浒传》中的杨志,是历史上的杨志与“花面兽”刘忠的结合体。
历史文献中,没有看见武艺非凡的杨志驰骋战场的英姿,但杨志的历史原型,花面兽刘忠则是“勇锐善战”,一度让抗金名将李纲头疼不已。
一、宋金太原战役
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金朝军事家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
(1)丢城失地《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杨志败於盂县,解潜败於南关,范琼败於介休,皆望尘而走,或交锋而退,无足纪也。
1126年五月,杨志在种师道麾下担任统制,防守太原。随种师中(种师道之弟)出战。
当时金兵攻击正是势头强劲,猛不可挡。加上朝廷指挥混乱,后勤补给因腐朽无能而缺乏,宋军各路兵马,要么是看见金军就直接撤退,即使有心与金兵交战,也是抵挡不住,节节败退。一时间军心涣散,军纪不整,纷纷丢城失地。
统领杨志,也干净利索地丢失了自己驻守的盂县。
《续资治通鉴·引<靖康小雅>》:昧於兵机,以峻文绳公,不容顷刻。
种师中,与他哥哥种师道都是北宋名将。他认为与金军死磕不是办法,就建议避开金军锋芒,迂回作战,从侧后奔袭完颜宗翰(粘罕)。但遭到文官掌管的枢密院否决。
那些掌控实权的外行,既要前线千方百计抵住金兵,又不肯下放部分权力,不给前线将领依据战机,自主决策权。在千里之外,一直乐此不疲地玩外行指挥内行的游戏,搞遥控前线作战。
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事实,违反兵家大忌,不许避其锋芒,而下达了作战死命令,强行逼迫前线将士正面迎战,以硬碰硬。严厉斥责前线战地指挥官种师中作战不力,强行指令他马上反击,刻不容缓。
金兵没有几把刷子,没有强劲的攻击力,怎么会随随便便发兵对宋朝下手?
接到命令之时,种师中悲壮地对众将说:“事之不济,天也!我何爱一死、不报国也?”
(2)不战而逃
《续资治通鉴·引<靖康小雅>》:翌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胡骑四集,官军溃散。
就在种师中接到命令的第二天,金兵再次以优势的兵力出击。种师中只得正面迎敌。此战,作为选锋官的杨志,率先不战而退,抄近道溜回了大营,导致前军参谋官黄友阵亡。
此战,已经决心以死报国的种师中,也为国捐躯!各路金兵势如破竹,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奔来,包围宋军大营,宋军将士溃败四散。
当然,这一战,也不能完全说杨志等人贪生怕死、作战不力!主要责任是在坐在后方的当权者身上。
◆选锋军,宋代用兵之际,除前、右、中、左、后五路军之外,另外并设了选锋军,相当于随时作战的机动部队兼预备队。
(3)宋金太原大战的糟糕后勤补给
《北盟会编》:时军中乏食三日矣。战士日给豆一勺,皆有饥色。
太原战役,三军将士和无数百姓,抵抗金军255天。年轻人战死,幼儿长者补上;一条腿伤残,用兵器支撑作战。然而朝廷腐败无能,除了胡乱指挥的诏令,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运送到前线。
大型战役,往往打的是家底国力,打的是后勤保障。而宋金太原战役进入后期,宋军后勤补给几乎中断。军民粮食吃完了,只能以树草、皮革充饥。
就在种师中接到朝廷死命令之时,军中已经断粮三天。每一个年轻将军士兵,一天只能得到一勺黄豆充饥,将士都带着饥饿的面色。这如何如强敌作战?
显然,这是北宋官吏腐败、国库空虚,这也是后来人普遍赞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4)翰林迂腐儒生不知兵
《北盟会编》:百闻不如一见,翰腐儒不知兵,多妄意遥度,迫公使前不容措置。又以馁饿之军,当猖獗之寇,非战之罪也。
南宋史学家·徐梦莘总结“太原守城之战”失败说:后方的掌权者闭门造车,靠凭空想象,指挥前方人员作战,他们也不到前线看一看实际情况。
那一群翰林出身的迂腐儒生,不懂兵法,不干正事,只会夸夸其谈,不知道到前线的状况,却喜欢在家里不停地指手画脚,自嗨地玩遥控,像猜测谜语一般假想前方的局势。
他们逼迫种师中应战,没有丝毫商量的口气。前方将士只能一个个饥肠辘辘、浑身乏力地去抵挡猖獗凶悍的敌人。故而失败,不是前线将士作战不力之罪!
最先预感到船只将翻沉的,是船舱里面的耗子!
在太原之战还没有结束之时,宋徽宗赵佶就传位于儿子钦宗赵桓。
二、历史原型:花面兽刘忠
《水浒传》中的杨志,总是“头戴一顶范阳毡笠”,而“花面兽”刘忠的“白氊笠”更是威震江湖,闻名朝野。
(1)山东盗白氊笠起家《三朝北盟会编》:山东盗刘忠,号白氊笠,引众据怀仁县,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在京东遣其统制张仙等击之,忠伪乞降。
山东盗匪刘忠,经常头戴一顶白色毡笠,号称白氊笠,带领一帮人盘踞怀仁县。
1125年,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在京城指派统制张仙等人率部前去怀仁平叛。
刘忠看见官军,被吓得浑身颤抖,立马乞求归降。
《三朝北盟会编》:是日,仙与将佐入,忠壁抚谕。忠留与饮,伏兵击杀之,遂并其众。
在归降这天,张仙代表朝廷带领一帮将佐,大摇大摆地进入刘忠大营蹭吃蹭喝。刘忠在山崖陡峭的山寨营垒里,盛宴招待张仙,极力讨好巴结张仙一行前来受降的人。
张仙与将佐更是趾高气昂,忘乎所以,敞开肚皮大吃大喝。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断头宴。
就在饭局上,事先安排好的伏兵,突然倾巢而出,袭杀了张仙及其部下。随后,智勇双全的刘忠不费吹灰之力,将张仙带来讨伐自己的朝廷军队全部收编。
原本势力不大的刘忠,一下子震动天下!
(2)自黥花面兽
《三朝北盟会编》:琼怒,屡与忠战,皆败绩。忠自黥其额,时号花面兽。
太窝囊了!一场战斗没有,一个土匪没灭,将官全部被杀,军队无一人回来。
得知部下张仙中了奸计的范琼,勃然大怒,气得咬牙切齿,亲自领兵前来与刘忠交战。
范琼,堂堂的御营平寇前将军,气势汹汹而来,但面对一帮落草不久的人,竟然也搞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没有一次取胜。范琼折腾了大半年,多次主动出击,除了耗费物资之外,就是丢脸。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大举入侵,太原方面吃紧,范琼奉召调走。
历史安排让人瞠目结舌!
范琼打不赢杨志的历史原型刘忠,被调去与历史中真正的杨志并肩作战。在杨志战败于盂县的同时,范琼也不战而退,丢失了介休。
“靖康之难”中,最大汉奸就是这个无能的范琼。
当时,范琼亲自押送宋钦宗出城,也是范琼耍淫威,逼迫几千皇室贵妃、公主、王子到金军大营。还是这个大汉奸范琼,代表金军宣读诏书,宣告赵宋“失国”(灭亡)。
粉粹了朝廷军队气势如虹的进攻之后,刘忠势力更是发展迅速。得意洋洋的刘忠,在自己额头上搞了纹身,人称“花面兽”。
三、“花面兽”刘忠入侵淮西“靖康之难”之后,刘忠离开山东南下,入侵淮西。从而他由“山东盗匪”变迁升级为“淮西巨寇”。
(1)荆湘盗匪遍地
1129年十月,力主抗金的李纲被贬到澧州时,给赵构汇报了自己周边的现状:
湖南路马友约六万余人马,数千疋船数千只见在;潭州李宏约一万余人见在;岳州曹成约十万余人见在;道州(永州)刘忠约一万余人.见在;岳州、平江、潭州、浏阳界出没胡元奭,三千余人见在;茶陵界上,李冬至余党五千余人见在;郴连界上,荆湖北路杨华约一万余人;雷进约八千余人;刘超一万二千余人见在;鼎澧州界,已上约二十余万人(李纲《梁谿集》)。
“靖康之难”前后,天下英雄好汉,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者多如牛毛。
从李纲的这份荆湘“巨寇”名单中可以看出,“花面兽”刘忠的人马不算最多。但人数超过一万,而且刘忠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因而榜上有名。
(李纲在《奏章》中,对赵构说刘忠是“一万余人”;其他文献普遍记载“花面兽”刘忠“有众数万”)
(2)因白色斗笠而被误当作金兵
驻守泗州关隘的永州防御使阎瑾,一直在关注金军动向。
《北盟会编》:是探者回以谓:白毡笠子刘忠贼马犯临淮,或谓是李成徒党。瑾以兵进之,遇游骑一二十人,犹未知是金人也。瑾获数人以归验之,乃金人。
1129年初,有一支戴着白毡斗笠的军队,直奔泗州地界而来。
知州阎瑾不断派人去打探消息。探子回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白氊笠”刘忠进犯江淮,有的说那支军队属于叛军李成部。
不同的回报,让阎瑾不敢大意。他看准对方有一二十个骑兵掉单的时机出击,抓了几个俘虏后迅速撤回,审问才知道“金人乃于泗州之数十里间,计置渡淮。”
这才搞明白,扑面而来的这支部队是金军,他们是从滕县奔赴江淮地区的五千先头骑兵。
(3)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到此,也许可以看出,金军南下势不可挡的原因。
在太原,后方瞎指挥,而后勤没有保障。
在江淮,不断派人打探金军动向,早有“闻金兵且南至”的情报,结果几路探马回来,竟然还搞不清楚来者是谁。
自从经过“靖康之难”,赵宋掌权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批指挥前线将士硬抵抗的“假想派”,换成了一批指挥前线将士快逃跑的“投降派”。
得知金兵“计置渡淮”,阎瑾奉命率部南撤,收聚淮北所有舟船到南岸,同时焚毁浮桥,想以此延缓金兵南渡的步伐。泗州只留昭信尉孙荣与一百名射手坚守,因兵力悬殊而全部阵亡,第二天泗州失守。
得到泗州奏报,“金人且至,帝大惊”,赵构战战兢兢搬家,慌慌张张逃出建康。
四、趁火打劫失败
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八年)十月,金军南下,深入江淮,攻破建康,直逼临安。
正是金兵南下,气势正盛之时,刘忠没有闲着,乘朝廷对付金兀术分身乏术之机,不断抢夺地盘。
十一月,刘忠进犯蕲州。第二年初,被蕲黄都巡检使韩世清打败。
因朝廷重心在对付金军,所以此次刘忠失败并没有伤筋动骨,进入淮西,攻打舒州,杀死通判孙知微。“花面兽”刘忠正式成为“淮贼”。
五、“花面兽”刘忠无礼“帝姬柔福”(1)土匪窝冒出一个公主
蕲黄都巡检使韩世清,攻破“花面兽”刘忠大寨后,有人报告,说有一个女人自称是柔福帝姬,名赵嬛嬛。
韩世清惊愕不已,打仗平叛,打进这土匪窝,怎么还跑出来了一个帝姬(公主)?
韩世清虽满腹疑惑,但也不敢怠慢,立即请来知州甄采一起询问来龙去脉,到场的还有“通判钤辖具官,裳立於庭坐”(当地只要是朝廷敕封、有官印的大大小小官员,全部赶到,他们或站或坐,场面很是正规隆重)。大家都来一起辨别这个柔福是真帝姬,还是假公主。
(2)公主控诉刘忠奸邪无礼柔福帝姬在大堂上,隔着幔布青帘,对庭院里面官员讲述自己被俘后的经过,以及千辛万苦逃回的惨景。
《三朝北盟会编》:被刘忠虏在军中,初遭刘忠无礼,又被刘忠嫁与一押火。及言昔时阁中官员姓名稍详。世清等信之,遂改馆焉。
帝姬柔福接着说,自己找机会逃回南方,被“巨寇”刘忠俘虏,强行被扣留在军中。起初,遭到刘忠奸邪无礼的对待,后来又被刘忠嫁给了他手下一个掌管印信的心腹府官为妻。
当问到以前朝中举足轻重的高级官员姓名时,柔福都能详细介绍、对答如流。
于是,韩世清与知州等众多官员都对她是“帝姬柔福”的身份深信不疑,小心翼翼好吃好喝将她供养着。
(3)“帝姬柔福”的命运1113年,蔡京建议,以周王朝的称号称呼公主。于是,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将皇室公主改称为帝姬。
“靖康之难”时,包括柔福帝姬,一共有十九位公主被金军劫往北方。当年柔福帝姬——赵嬛嬛17岁。
柔福到杭州,赵构“诏遣老宫人视之,其貌良是。问宫禁旧事,略能言仿佛”。
即赵构请以前年龄大的宫女辨认,从外貌看,没有问题。问一些深宫大院内的陈年往事,她也都能说出一二。经赵构一番确认,柔福帝姬就是宋徽宗之女,封她为福国长公主。
历史故事,往往比戏曲精彩!
十二年后,赵构的亲生母亲——韦氏从北方回来,痛哭流涕地说这柔福是假冒伪劣帝姬,真帝姬一年前已经死了。
经过严刑逼供,假柔福帝姬招供,她原是开封一女尼,名李静善,法名:法静。因相貌酷似柔福,加上听到过宫女说了一些朝中往事,就贪图财富、假冒帝姬。
骗子也太胆大包天,骗到皇帝头上来了。赵构下令将女尼李静善“杖杀”。
(4)真帝姬柔福
金国人可恭编撰的《宋俘记》也记载:赵“嬛嬛入洗衣院。十三年,入盖天大王寨,遣嫁徐还,皇统元年亡”。
1127年五月,真帝姬赵嬛嬛被俘虏到北方后,与其他一千多名皇家妇女、一起被送进“浣衣院”,成为金兵将士泄欲的工具。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赵嬛嬛进入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兵寨当侍妾,不久被嫁给了当地一个汉人徐还。1141年病故,年仅31岁。由此可见,“花面兽”刘忠不是善类,走过的地方,不管什么落难公主,还是逃难尼姑,只要看中,统统归为己有。
◆结尾
“花面兽”刘忠,成为“淮西巨寇”三年后,被韩世忠先后两次打得惨败,投奔了金军控制的伪齐皇帝刘豫。
1133年,刘忠遭部下杀害,首级被送给了岳飞。
青面兽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花石纲,也成为杨志霉运的标志!而刘忠则是在自己额头上搞纹身,人称“花面兽”。
“花面”,古代是白脸或以白色为主的面部装扮。例如唐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汉宫花面学梅妆”等。
青面兽杨志,因脸上有“青记”而戴斗笠;“花面兽”刘忠,有可能也是患有白色斑块状的皮肤病,戴斗笠是为了遮挡脸,以防他人轻易辨认,或防止太阳暴晒。
历史上真实的杨志,的确是被朝廷招安的“巨寇”,但他面对金兵时的表现,让人失望。完全没有他在九宫八卦阵中斩杀许州兵马都监李明的勇猛,也远不及“淮贼”刘忠的八面威风。
《水浒传》中,武艺非凡的杨志,一路坎坷,很是符合“行拂乱其所为”的特征,但在他的身上,从来没有看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征兆。报国无门的青面兽杨志,即使落草为寇,穷途末路之时,也念念不忘能在“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
后来,好不容易有了征讨方腊这一个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机会,却因病而没能冲锋陷阵,最终病故,令人扼腕叹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