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几个世界500强企业 对于世界500强来说
【青岛广电·回澜听涛·11月9日讯】
共“进”五年,“买卖”全球。第五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不止于载满全球优品的购物车,它更使得“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
本次进博会上,青岛交易团组织进展规模创历届之最,注册单位和专业观众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4.9%、19.9%。随着国际“朋友圈”的不断扩容,青岛收获颇丰:
11月5日,全球领先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与青岛进一步深化合作,7个重磅合作项目在其主展台上正式揭牌签约——这距离阿斯利康宣布成立以罕见病诊疗为主体的青岛区域总部,仅间隔4个月的时间;
将产品创新中心落户青岛的雀巢表示,青岛雀巢有限公司将加快食品谷建设,带动形成一个集食品研发、加工、包装、储存、运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回头客”以外,青岛也迎来了新朋友。
青岛自贸片区对德贸易平台——中德商通与山东济铁、山左集团达成合作意向,要共同打造山东省内高铁站德国馆项目;
在山东省举办的“黄河流域国际贸易便利化合作论坛”上,青岛签约重点外资项目总投资达16.12亿美元,合同外资3.3亿美元。
合作共赢、浪潮涌动,签约项目是青岛积极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体现,同时也是青岛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个缩影。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机遇。
签约项目、投资金额的数字上,可以看到对经济增长立竿见影的拉动;数字背后,则能看到青岛进一步对接全球优质资源、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实干。
1、引进来,打造外资“强磁场”
“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70余家、回头率近90%”,“进博磁力”再次彰显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引力。而能在这样一个国际平台上拿到外资订单,也足以证明一座城市对外资的吸引力。
事实上,外资一直是观察青岛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维度,放到外部投资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国际局势潜在不可控因素的大环境下看尤是如此。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青岛实有外资企业 13965户,同比增长0.45%,占各类市场主体总数的0.69%;实有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602.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共有99个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156亿美元,合同外资额达53.1亿美元。
除去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国家战略叠加也为青岛吸引外资构筑了强磁场。
2018年 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青岛被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历史性重任。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集聚贸易主体 17000余家,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
2019 年8月,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三年以来,片区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达36.9%、58.6%,是全国平均增速的3倍、5倍以上。
本次进博会上,上合示范区建设成果也在“中国这十年”对外开放成就展国家展区、山东省展区、青岛市展区作了重点展示。借助进博会这个国际性窗口,青岛再次集中、全面地展示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姿态。
相信借由“进博”端口,青岛会源源不断导入全球流量。
来源:上合示范区
2、紧盯头部,发力世界500强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键“接口”在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它们是各个行业里占据资源配置主导权地位的“链主”,与它们合作,青岛能更顺畅高效地“卡位入链”,进而借助全球市场,把自身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强势动能。
早在今年4月,青岛就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阿斯利康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紧接着,这家世界500强生物医药企业在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完成重要签约,扩大在华投资,在青岛建设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阿斯利康还在青岛设立了区域总部,足以证明高质量外资对于青岛配置区域经济资源的能力充满信心。
此外,劳埃德基金、欧力士、富士康等企业近两年来也陆续集聚在青岛。其中,欧力士更是青岛引进的首个世界500强总部项目;拜尔、杜邦、马士基、松下、施耐德等所属行业龙头企业也积极在青布局,把分公司、大区办事处或者工厂落在青岛。截至今年5月,累计有17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设立了383个项目。
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些头部力量,一方面是看中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效应。如,阿斯利康相关项目投产三年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00亿元;
另一方面,也有延展价值链的战略构想——产品的研发设计,到零部件制造、组装,再到市场推广、批发零售等一系列环节,组成了完整的价值链。现代经济条件下,大企业的价值链往往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比较优势,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世界500强企业又恰恰是价值链的主导,通常情况下,它们选择的落脚地,往往就会成为该价值链条上的产业优势聚集地。
青岛强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就是力争在全球竞争中更好突出自身优势,抢得更多发展先机。
以技术溢出效应为例。国际化中高端智能电动摩托车企业鲨湾科技,将在西海岸国家级新区建设全球首座蓝鲨超级工厂,同时设立鲨湾中国总部,以及智能摩托创新研究院和轻型交通工具产业创新基地。按照计划,到2023年底蓝鲨超级工厂将建成投产,并实现全栈自研及核心部件自产。这无疑是将青岛制造与“智造”带入到高科技产品的价值创作中去,从这类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中获取收益。
来源:蓝鲨智能摩托
3、多重利好,加速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就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家部署下,要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流入。
在外部不稳定因素、全球投资放缓的当下,这份文件可谓正当其时。外资是联通内外市场和资源的重要纽带,更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关期内、推动产业结构迭代升级的有力支撑。
为稳定外企的投资信心,今年以来青岛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先后出台了一批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以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外资企业减负:
3月,推出“暖企行动”20条措施,在优化注册服务、精准服务产业、知识产权帮扶等六个方面集中发力;
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资促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围绕市场准入、贸易便利等四个方面制定十五条具体措施,助力外企纾困发展。
完整的产业体系、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青岛稳外资的底气所在。而要进一步助燃外资投资热度,关键仍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今年8月,青岛专门出台《关于全域联动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不仅明确列出了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双向投资额的详细增长目标,还围绕物流、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交流四个领域梳理了青岛全市78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重大合作项目清单。
如,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合组织国家媒体智库论坛等,这都是以高水平经贸合作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共商共建共享推进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而在制度型开放这个新时代课题上,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一直奋力走在前列:
226项制度创新成果中,79项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首创,5项制度创新落地全国首单业务,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获得国家部委备案,29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在今年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实施山东自贸试验区 2.0 版”,无疑是对青岛自贸片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青岛擘画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中,也为青岛自贸片区划定了“每年推出30项含金量高的制度创新成果”的目标。
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发展导向上,青岛的开放经济能级、城市能级正在稳步跃升,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在持续释放着对外开放活力。政策“红利”之下,青岛这片投资热土将继续擦亮开放底色,迎接更多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