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最佳境界(山清水秀为何是山)

山清水秀,虽然是一个简单常见的词语,但写错的人不少,原因就出在山“清”上,不少人要错写为“山青”。为什么要写成“山清”,特别是与水搭配,“水清”才正常。特别是与“绿水青山”作对比,“山清水秀”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于为什么要写成“山清水秀”,很多语文老师,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遇到学生要问个所以然,只能生硬地对学生说,不要问这么多,记住就是。

很多人对待“山清水秀”,确实只有一个“死记”的办法。但是,“死记硬背”毕竟不是一个读书的好办法。解读“山清水秀”其中的原因,显然很有必要。

山清水秀最佳境界(山清水秀为何是山)(1)

为什么不能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根本的原因,是“山清水秀”本是“山秀水清”的意思。这种“倒错”的修辞方法,在汉语是一个并不是很常见的独特现象。“倒错”就是前后“倒置交错”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皮裤套棉裤,背后有缘故。

导致“山清水秀”这种“倒错”的原因,按原张中行的解释,是作者为追求特殊效果而有意为之地“颠倒好奇”。张中行虽然博学多识,但这个解释,有点像车轱辘话,说了跟没说差不多,比有些老师让学生死硬记住“山清水秀”也高明不到哪去。然后,再说一通什么“耳目一新,别有趣味”云云,那就为结果强作解释,只能让人一声呵呵。钱钟书的解释,与张中行一样,也是一个“颠倒好奇”。钱钟书比张中行的学问更大,学贯中西,可谓名震天下,想不到啊,泰斗级的钱钟书,遇到一个“山清水秀”,也有翻白眼的时候。

对于“山清水秀”中的“倒错”现象,解释最为清楚的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认为,导致“山清水秀”出现“倒错”原因,是“由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出了一些词颠倒的句子”。“山清水秀”就是因为“平仄、音韵”的需要出现“颠倒交错”。“山秀水清”就是平仄仄平,读起来是不是感觉不顺口?现在的“山清水秀”就是平平仄仄,读起来是不是感觉顺畅多了?“山秀水清”就是音律不协。“交错颠倒”之后变成“山清水秀”就音律协和了。

与“山清水秀”相对应的词语是“眉清目秀”。“眉清目秀”中的“清”不能写作“青”,因为“眉清目秀”的本意是“眉秀目清”,也是为协音律而“颠倒交错”的结果。

山清水秀最佳境界(山清水秀为何是山)(2)

最有意思的是“漱石枕流”一词。典故出于《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子武“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说错了话,还如此咬紧牙关强辩,也是拼了。《世说新语》的意趣,赛过搞笑短视频,信然?

朱熹在《寄陈同甫书》中论及此事,指出:正如孙子荆“洗耳”“砺齿”之云,非雄辩敏捷,然“枕流漱石”终是不可行也。不可行归不可行,孙子荆的这一次口误强辩,“漱石枕流”这个词语,硬是流传下来了。

山清水秀最佳境界(山清水秀为何是山)(3)

“漱石枕流”的使用频率不高,“山清水秀”与“眉清目秀”就极为常见。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使汉语中音韵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比如,张冠李戴换成李冠张戴,读来就给人以气塞之感,你硬是要把“张冠李戴”改为“李冠张戴”,恐怕很多人会产生打人的冲动。

像“山清水秀”这样“颠倒交错”的情况,如果多读一些古籍,注意观察,还是可以找到不少。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其中的“心折骨惊”应该是“心惊骨折”之意。

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序》)其中的“心游目想”显然是“心想目游”之意。

勤吃衣着饭。(《艺文类聚》续集二十《苏黄滑稽帖》)其中的“吃衣着饭”肯定是“吃饭着衣”。

词语中的“颠倒交错”,在课文中也有出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泉香而酒洌”就应该理解为“泉洌而酒香”。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舞殿冷袖”也应该理解为“舞袖冷殿”。

总而言之,“山秀水清”因为协音律的需要,前后“交错”为“山清水秀”,是汉语中特有一个语言现象。理解了其中缘故,就不会错写为“山青水秀”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