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时的感悟(看电影的两三感悟)
你是否也有此时?
对楼一层一层的灯光早已冷落,只有小书房的窗上还能映出星星摇曳的光,盈盈满透过大地色的窗棂帷幔,幢幢。
人生于世固然是孤独的,慰藉只有在怅惘中寻得一份内心的皈依吧。那么,这份温存何而来呢?也许——电影,寻找内心共鸣的一种方式。
大雪后,风在刮,车在跑,日子似乎变得很慢、很平淡。于是,蜷缩在暖洋屋中许多不期而遇的小确幸,在电影中将其本质完全的暴露出来,慢慢积累、发酵。
《菊次郎的夏天》映射忙碌于“工作——家庭”两点一线间的我们:拼命描摹记忆中象征着的美好——童年轮廓,把一些记忆碎片堆了起来,形成一个意识共同体。
电影沁润人心,默默让我们在最寻常的场景中得到诗意与震撼。它牢牢地紧握住人不可能一直是理智的产物这一壁穴,使疲劳的神经受到感性操控:令我们由衷感觉,存在于真实中找不到的桃源或亦是一种活着的方式。
这里,也许会有人说:“逃避现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认为,从电影中收获美好的路径,恰恰就是价值观碰撞、认同和包容过程——在洪波中寻觅止水。像《那个杀手不太冷》中不饮酒只爱去小卖部里买两罐小牛奶的Léon,内心温柔得恰不似酒那般刚烈。
《盗梦空间》中也出现了一个关于“虚假之生”和“真实之死”之间的抉择的理论:要在现实里痛得清醒?亦或去理想中麻木的沉醉?
一部好的电影,在看过之后,也许铭记,也许忘怀;也许思绪离去,也许情潮归来。这大概就是它们给出的最终答案:无论如何,以生活智慧见之于未来,从而在幸福中,获得见微知著的灵魂居所。
从电影中汲取的另有恬淡。《阿甘正传》里讲过:
“ 生活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因此,我们终归是一样的:从同一个地方来,在同一个地方得到莫名,最后回到同一个地方去。那么,就要学会接受现实的心里落差,用平和稳定的心态面对突发的不确定性,降低自己希望的阈值:犹如枯草丛中的花,风月旷久似乎虚无,却又在不可琢磨中生长令人欣喜的慰藉。
恰巧,电影的完美之处就在于它主人公、剧情设计的“不完美”——予对比、反差中和谐起来,让我们在积累幸福的同时平和设置对待生活的预期。
于此,观众为电影动容,非出于对困难的廉价同情,而是对可以在生活里追根溯源的美好事物最纯真的反应。
电影告诉我:要在默默里祈求生活。
文章作者:微尘
(文章由空镜solo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