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

课堂教学片段呈现:

师:跳读课文,勾画词语,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生:集中精力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一分钟后,陆续有人举手。

生1:“侍弄”是什么意思? 师:……

生2:“烂漫”是什么意思? 师:……

生3:“雁阵”不懂。 师:……

生4:“絮絮叨叨”不懂。 师:……

生5:“老师,第一段第二行的‘李谷’是什么鸟?”

师:没反应过来,愣了一秒,看见学生期待的目光。突然大笑起来。尴尬的是,没有学生跟着笑。还没等老师回答,另外一个学生又举手了。

生6:“‘好好儿活’中的‘儿活’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有学生哄笑了。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1)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

原句是这样的: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造成学生这样提问的原因,我分析如下:

1.知识面太窄。不知道李谷一是著名的歌唱家,大概是根据这个“谷”字,与“布谷鸟”一样而推知“李谷”是一种鸟。

2.基础太差。两个让人发笑的问题都是,断句不对。也难怪,李谷一的歌声用“甜美”修饰,鸟的歌声也可以用“甜美”来形容哦。

3.阅读时没用脑筋。一部分学生从不动脑筋读,只是跟着大家凑热闹似的朗读。长期这样,就形成了我们说的读“望天书”,根本不知道所读内容是什么意思。

这堂课上学生的回答带给我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起点在哪里?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基础,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很赞同这个观念。我新接的七年级基础比较差,上述事例就可见一斑了。我就以字词积累教学为突破口,开始了我这一届的语文教学。字词积累就成了我这届学生的教学起点。

1.词语听写中的曲折。听写,是词语积累中的一个环节。第一单元的听写共三课,听写了三次。55个人,第一课合格22个,第二课合格33个,第三课合格6个。我猜想,第三课《四季的雨》,词语要多一些,学生就茫然了,所以合格率极低。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2)

真是数量多造成的吗?面对只有6个学生合格的效果,我在思考,我的教学起点错了吗?问题出在哪里呢?

突然回忆起听写时的一个细节:第三课念听写的时候,学生感觉很陌生,有人小声问:有这个词语吗?这下,该我茫然了。课文不是读了很多次吗?听写之前,我不是把上次听写不过关的22个人,喊到办公室一个个勾画、并读给我听的吗?于是,我断定,学生课后根本没去复习落实。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3)

这次,我又错了。原来,不是学生没去复习落实,而是学生不懂词语的意思,机械记忆记不下来。结果,我又用了大约30分钟时间,来阅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再次听写,就只有几个不过关了。

真是,起点不对,努力白费!

由这次听写的曲折中,我才真正知道,我这届学生在词语理解这一步没过关。于是,我就把我的教学起点,就调整为:弄清词语的含义。《秋天的怀念》是我调整后上的第一课,于是,才出现了开篇教学片段中的笑话。

这个笑话出现得及时,再次确认了我的教学起点,又让学生明白:连词语的意思都弄不懂,不仅要闹笑话丢丑,阅读和写作根本无法进行。

由此看来,教学的起点不是我们老师主观能确定的,一定要深入学生实际,才能把握得准学生各方面的掌握情况。

2.书法练习中的探索。整体书写差,是我班学生另外一个特点。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能让别人看得清楚你写的内容就可以。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了,那些书写能力本来就好一些的呢?他们怎么去提高呢?

于是,我改变了主意,另外提出了一个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这样一来,我书写教学的起点,就是每一个学生原有的书写能力。

下面举例说明:

(1)起点:把笔画写清楚。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4)

这个孩子的书写,仍然不合格。但是,左边和右边书写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左边的写得太小,笔画太轻。这种学生我的要求就不需要有笔锋和间架结构,只需要把字体写大一点,把笔画写清楚就可以了。

(2)起点:把字写大一点。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5)

这个孩子和上面那个孩子的书写都相同点,都是字体偏小,但是不同之处是,他的笔画是清晰的。那么,他的书写的起点,就是把字体写大一些、合适一些就可以。结果,这个孩子不仅把字体写大了,而且部分字已经表现出笔锋和间架结构,在开始有一点点书法味儿了

(3)起点:写出笔锋和间架结构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6)

这个孩子的书法作业,要分三部分来说明。左边红线以上的部分,是他本来的基础。按照我们平时的观点,是不是就认为这样的书写就非常好了?因为非常整洁。但是,我认为仅仅是整洁而已,没有书法的味道。像这样书写基础的孩子,我提出的要求是:尽快写出书法的味道。这,就是这个孩子的书法起点。

左边红线以下的部分是开始练习的样子,右边部分是练习一个月后的样子。用心练习一个月以来,他的书写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有了笔锋和间架结构,而且整个字体看起来也有力得多了

用这三个书法例子,我要表达的观点是:语文学科是个性化极强的学科。书写是这样,在后面的阅读和写作更是这样。

虽然,课程标准摆在那里,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实现教课程标准的规定。但是,每个孩子的天赋、学习基础、学习条件、家庭情况、学习习惯等,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做法,只能让大批孩子前途夭折。

找到孩子学习的起点,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使优生更优,差生突破,最后达到人人有进步,个个能发展的良好状态。书写是这样,在后面的阅读和写作更是这样。

秋天的怀念是哪本教材(秋天的怀念质疑环节)(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